歡樂且疲憊的春節假期,已經正式結束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全新的2023年。
在經歷了三年漫長抗疫之后,面對這個2023年,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樣復雜。
一方面,我們渴望盡快回歸正常的生活,努力工作,搶回被偷走的時間。
另一方面,內外部形勢嚴峻,除了疫情,我們還面臨很多困難。這些困難,令人焦慮、緊張。
未來的這一年,究竟會發生什么?我們能戰勝困難嗎?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對于國家、社會、經濟的走向,小棗君是沒有能力進行預測和判斷的。作為一名通信行業的從業者、媒體人,我的關注重點,是這個行業的未來趨勢。
今天這篇文章,我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觀察,針對2023年通信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聊聊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交流碰撞。
█ 通信行業的整體走向
目前我們所處的階段
在過去幾十年里,人類通信技術經歷了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主要建設的是語音通話網絡,滿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求。
從90年代開始,隨著互聯網的崛起,數據業務成為網絡建設的主要方向。通信技術的演進主線,也開始從語音網絡(電路),轉向數據網絡(分組報文)。
2000年之后,雖然3G誕生,但并沒有掀起波瀾。直到2007年左右,智能機的出現,大大推動了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也推動了傳輸網的改造和擴容(帶動了全光網的發展)。人類,正式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2017年左右開始,5G的崛起,加之物聯網需求的爆發,幫助通信行業找到了新的藍海,那就是“萬物互聯”。
圍繞“萬物互聯”,通信行業的主戰場,從消費互聯網轉向了行業互聯網。通信技術開始加強在垂直行業的落地,與信息技術一起,對傳統行業場景進行改造,推動數字化轉型,助力數字經濟。
目前,我們仍處于行業互聯網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目前我們面臨的形勢
經過了長期的高速發展后,我們整個通信行業逐漸進入了一個滯漲階段。
一方面,通信基礎理論遲遲無法獲得突破,網絡性能提升變得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用戶需求得到了滿足,我們暫時沒有找到新的需求和增長點。
從網絡建設的角度來看,通信建設周期進入低谷期,5G投資接近尾聲,運營商已經明確表態在CAPEX上會縮減投資甚至零投資。
所以,通信行業整體走向衰退,“干通信沒前途”,并不是空穴來風。
整體衰退的大背景下,有兩件事情,暫時挽救了通信行業。
第一,國家推出了數字新基建戰略。
國家看到了數字經濟的巨大潛力,將數字化轉型作為重點戰略,予以支持和推進。
業內人士都知道,5G的建設,其實運營商并沒有太大動力,是國家推了一把。除了5G,國家還推動千兆城市、推動數據中心建設,搞東數西算。
這些在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來自政策層面的支持,讓通信行業的下滑趨勢得以緩解。簡單來說,這是某種形式的續命。
第二,是疫情。
如大家所見,過去三年,信息通信技術在抗疫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給通信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穩住了基本盤。
通信和IT不一樣。IT是信息,是算力,是主角,走上坡路,前景光明。通信是連接,是管道,是配角。雖然通信作用大,但帶來的直接投資回報小,沒什么地位和話語權,發展前景并不樂觀。
在2023年以及以后的數年,通信人都要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在6G(2030年)之前,我們靠什么吃飯?
從宏觀上來看,通信行業將會淘汰一些企業。那些研發能力弱,生產力弱,管理弱的企業,將會破產倒閉或者被吞并。
活下來的企業,勢必會抱緊信息的大腿,緊盯數字化轉型的機會,從中攫取利潤,維持生存。
殘酷競爭下,資源和人才的聚集效應,會更加明顯。通信的各個細分領域,會出現一些巨頭。行業競爭會更加不公平,也不會有什么新企業加入。
換言之,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外部形勢的變化
除了上面所說的情況之外,通信行業(或者說整個科技產業)還面臨一個巨大的現實挑戰,那就是在某些國家拼命構建的產業及技術封鎖下,我們如何進行自救和突圍。
全球一體化到底有沒有結束,我也說不清。但目前的現狀,就是割裂、脫鉤、封鎖。套在我們脖子上的繩索,正在一點點勒緊。
我們幾十年奮斗,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無法和對手抗衡。我們是否會建立一套完全獨立的技術體系?在封鎖下,我們能不能突圍?能不能在關鍵技術上突破?外部環境是否會發生轉機?什么時候發生轉機?……
太多的問題,既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努力,也取決于時間和運氣。這是對領導層的考驗,也事關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站在通信行業的角度,封鎖的現實問題,就是像芯片這樣的產業鏈核心環節卡死,可能導致生產癱瘓。一些關鍵研發工具軟硬件封鎖,導致研發受阻,產品缺乏競爭力。一些先進產品和技術的退出,可能拉低我們數字化轉型方案的技術水平,或是增加實施成本,延緩普及速度。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講自救和突圍,在講擺脫“卡脖子”。但實際上,小棗君個人認為,我們好像并沒有在做正確的事,也沒有正確地做事。很多的資源,都被浪費了,被騙走了。真正做事的人,反而沒有資源。這里面的原因很多,沒辦法細講。
█?通信行業,值得關注的幾個方向
說了那么多宏觀的,接下來,站在具體技術的角度,小棗君例舉幾個2023年值得關注的熱點方向,并進行簡要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
RedCap
3GPP R17凍結之后,就面臨相關標準的落地。一般來說,標準凍結后的一年,產業就逐漸開始應用。
在R17中,我個人認為,RedCap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物聯網這幾年發展很多,標準本來是很混亂的,后來逐漸走向清晰。2G/3G陸續退網,NB-IoT按部就班,Cat.1異軍突起。
物聯網市場對成本的敏感度極高,一項標準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先進性,更多要看產業鏈的支持程度,還有是否精準覆蓋了用戶的痛點。Cat.1毫無疑問在成本上擁有優勢。
RedCap作為輕量級5G,用于滿足中速率的需求場景,將在未來的公共移動通信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在短時間內,我們不能指望這個技術有太大的突破或應用,但是,它在今年的首秀表現,將影響后續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無源物聯網去年也逐漸火了起來,可以關注后續的走勢。
傳輸網絡
傳輸網絡的關注點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運營商傳輸網絡,另一個是數據中心網絡。
運營商在建設5G網絡和千兆家庭(城市)時,也針對骨干傳輸網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目前,運營商骨干網的規模是非常龐大的,支撐了移動通信和光纖固網通信的流量。
在建設骨干網上,運營商還是希望走高端路線,建設精品網絡,,也就是所謂的差異化服務(為了收更多的錢)。
在5G承載網上,三大運營商的技術路線之爭愈演愈烈,都在搶奪標準上的話語權,也希望爭奪產業鏈的支持。
目前,像前傳方面的解決方案,已經基本成熟。半有源在成本和性能上的平衡,獲得了運營商的青睞。
IPv6(SRv6)方面,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在廠商的呼吁下,未來應該會有較大的進展。作為第三代IP網絡,它們是否能夠顛覆傳統IPv4網絡,帶給互聯網革命性的提升,值得關注。
在光通信方面,G.654.E光纖得到了產業界和運營商的認可,加速應用是必然趨勢。在運營商這邊,推動全光網建設已經進入新的階段。OTN在城域網的普及,是一個趨勢。
在技術體系上,400G處于應用階段,800G和1.6T處于研究階段。高速率光模塊的價格還是貴,對普及速度會有一定的影響。
近年來,受數字化轉型的影響,企業上云趨勢明顯,各項業務對算力的需求激增。加上國家東數西算戰略的推動,放眼全國,數據中心(IDC)的增長進入了一個爆發期。
這一變化,給光通信也帶來巨大機遇。數據中心內部網絡,以及數據中心之間的通信網絡(DCI),市場規模極大,可以說是一塊不能錯過的大蛋糕。
CPO/NPO等新型數據中心交換機技術,有望在未來加速落地應用。這些技術將顯著降低設備功耗,服務于通信網絡的雙碳目標。數據中心的減能減排,蘊藏著可觀的市場潛力,同樣值得關注。
核心網
5G建設啟動時,核心網就是以虛擬化的方式進行建設的。
但事實上,所謂的核心網虛擬化,并沒有完全實現原先制定的全解耦目標。設備和廠商的綁定,還是非常緊密。虛擬化核心網,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開通和維護難度并沒有想象中簡單。
2023年,隨著運營商物聯網的建設,物聯網專用的虛擬化核心網建設將繼續推進,人聯網和物聯網還是會分開管理和維護。
在業務方面,5G消息去年運營商和設備商一直在力推,但總體感覺并沒有火起來。用戶習慣了微信這樣的生態,加上手機終端廠商似乎沒有太大熱情,使得5G消息還需要時間慢慢發展。我個人不太看好這項業務。
算力網絡
如果說通信行業去年有什么突出熱點的話,算力網絡可以算是一個。
正如我前面所說,通信想要大的發展,必須牢牢抱緊信息的大腿。云網融合是必然趨勢,而算力網絡是云網融合的階段產物。
ICT向用戶提供服務能力,歸根到底是算力。網絡需要服務于這一目標,讓用戶更方便、更有效、更低成本地獲得算力。
目前,三大運營商對算力網絡的理解有一些區別,命名也不相同(和承載網一樣,想要獨樹一幟)。但他們的技術本質都是一樣。
運營商手握算力和網絡,做算力網絡有先天的優勢和動機,后面如果在算力結算等方面有突破,很可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算力交易方式。尚不確定這種方式是否會取得成功,但值得關注。
AI與傳統通信網絡的結合,是目前通信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但凡有一點實力的廠商,都在研究這個領域。
過去幾年,華為、中興、愛立信和諾基亞等設備商,都展示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的進展,有的是無線算法提升,有的是網絡優化,有的是網絡運維(故障自分析、自處理),也有的是設備關斷節能。
廠商們展示的成果總是那么誘人,但具體什么時候能商用落地,還是一個未知數。
運營商做通信網絡AI化是有優勢的,他們手里握有數據。眾所周知,數據是AI三大要素之一,有了數據,才能做出更好的算法。這些數據,運營商不可能輕易提供給設備商,更別說更小的合作方。
數據安全
說到數據,就提到數據安全。
這幾年,國家對數據安全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大。雖然我們鼓勵發展機器學習,但并不意味著允許廠商隨意使用用戶數據。
在數據脫敏、安全存儲和利用等方面,國內的法規不斷健全,技術標準也在完善。去年,全球范圍內發生了多次公共用戶數據泄露事件,我們應該敲響警鐘。
說實話,一些關鍵事業單位部門技術人員盡管有安全意識,但技術能力不足。他們掌握著大量的敏感數據,容易出事。一些通過某手段中標的承包商,資質能力差,技術更差,也非常容易造成問題。
目前已發生的信息安全事故,多半都不是技術漏洞,而是人為事故。
6G
談通信的未來,當然不能少了6G。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6G離我們還有較遠的距離,現在一切關于6G的討論,都是預言性和發散性的,處于想象力階段。
站在標準的角度來說,別說現在還在進行中的3GPP R18,就連R19和R20都不是6G。真正要像模像樣有個雛形,起碼要到2028年。
目前看,6G的幾個可能性較大的點,分別是空天一體化(衛星通信)、太赫茲、智能超表面、內生智能。
眼下的2023年,大家還是可以重點關心一下衛星通信的發展,這個離我們最近。
去年我多次介紹過衛星互聯網。馬斯克的星鏈、國內新成立的星網、華為和蘋果新推出的衛星功能,這些熱點不斷刺激著公眾對衛星通信的關注。隨著低軌衛星的不斷發展,我們也確實看到衛星互聯網的市場潛力。
去年,好幾家公司都在潛心研究衛星手機的芯片技術,不知道今年是否有更多的成果。
關注歸關注,我還是建議大家對衛星通信保持理性,它不可能取代地面蜂窩移動通信網絡(更主要是補充),主要服務對象還是細分人群和行業。
專網通信
數字技術在各行各業的落地趨勢明顯,專網通信市場正在爆發。
去年,工信部給上海商飛分配了5G專網通信頻率。這是一個微妙的信號,暫不清楚今年是否會有更多的企業得到專網頻率,但政府鼓勵專網通信的態度,應該是明確的。無非是方式方法的區別。
專網建設,國內應該還是會以運營商為主導,但希望能夠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目前,運營商在垂直行業市場的推動力度不斷加大,但效果并不是特別好。這既和用戶的接受能力有關,也和運營商自身團隊員工的市場能力有關。toB的市場推廣和toC完全不同,傳統的賣專線方式是沒有辦法生搬硬套的。
運營商很多員工的觀念需要轉換,運營商自己的市場支撐能力也有待加強。
運營商手握海量行業客戶資源,能不能打開toB這個金礦,就看未來幾年了。
車聯網
垂直行業那么多應用中,我覺得車聯網的成熟最高,進展最快。
2023年,車聯網的滲透率會繼續增加,帶動上游產業鏈(芯片、雷達、模組、連接器、傳感器)的增長。自動駕駛和遠程駕駛方面,試點應該也會輸出一些成果,不排除在更多的城市會有更大膽的落地動作。
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大,投資回報快,相信會有不錯的表現。
Wi-Fi 7
去年的時候,包括高通在內的一些芯片廠商,已經發布了Wi-Fi 7的芯片。也有廠商發布了Wi-Fi 7的產品。
2023年,相信Wi-Fi 7的批量出貨會提前到來。屆時,會有更多的產品出現。(當然了,實際家庭普及估計要到2024-2025年。)
Wi-Fi 7的核心提升,其實就兩點,一個是頻率的擴展和疊加,另一個是網絡的協同。以后,路由器和路由器之間會更加聯動,協作提升用戶體驗。
事實上,按目前的發展,5G越來越像Wi-Fi,而Wi-Fi越來越像5G。
█?結語
好了,以上就是小棗君對行業趨勢的一點個人看法。
總而言之,2023年,通信行業不太可能有大事發生。
消費互聯網方面,視頻是帶動流量增長的引擎,VR/AR(元宇宙)可能會接棒傳統視頻,進一步加大對網絡帶寬的需求。5G手機銷量的下降,公眾對5G關注度的降溫,其實側方面反映了5G在消費互聯網上的乏力,并不成功。千兆寬帶,在目前的需求上,也有點性能過剩。
行業互聯網方面,我們處于爬坡階段。未來,企業數字化相關的項目會越來越多。群雄逐鹿,就看誰能真正笑到最后。我看好這件事的價值,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任務,精耕細作,還是可以帶來豐厚回報的,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編輯:黃飛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