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雙節假期已經結束,普遍的高速公路擁堵,接連的高速公路車禍,令剛剛結束的國慶長假在首個全國高速公路免費通行中變得并不“消停”。據悉,8天假期中,全國道路客運行業發生三起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24人死亡、32人受傷,其中一起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安全事故。
交通擁堵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一大難題,逢節必堵更是我們的特色,面對這樣一種現狀,業內人士認為,智能交通系統將從緩解交通擁擠、減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環境影響以及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產生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更有分析稱“十二五”期間,隨著公路、鐵路、城軌、水路、航空建設的進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業的發展必將加快其步伐,預計未來幾年智能交通行業仍將以超過25%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
而且,在政策層面,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在2012年7月底,交通運輸部就發布了關于《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為中國未來的智能交通發展指明了方向。戰略指出,截至2015年,我國將實現30個左右的大中城市示范建設智能化公交管理與服務系統,車載調度裝備平均普及率高達80%;在5個左右特大城市或大城市,開展城市交通運行協調管理與服務系統的示范建設;在全國10個左右綜合樞紐示范建設協同管理與服務體系;2020年,基本實現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與服務;在有條件的大中城市進行推廣建設,城市交通整體運行效率得到較大提升;在全國大中城市推廣應用綜合客運樞紐協同管理與服務體系。
此外,戰略還提出了明確的智能交通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數據處理、城市交通信號控制、集裝箱運輸、港口自動化等方面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總體技術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當時的水平,并實現主要智能交通技術及裝備、應用軟件和控制軟件的自主開發和規模應用。
什么是智能交通系統
智能交通系統(ITS)是把先進的計算機數據處理、自動控制、信息、數據通訊傳輸及電子傳感等方面的技術,整合并運用在交通運輸管理體系中,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方位、大規模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及管理系統。
例如,不停車電子收費(ETC)系統可減少傳統收費模式帶來的時間延誤和人工消耗,提高車道的通行能力;路面交通感應器,能夠對道路承受壓力及應力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同時將監測數據傳輸至管理中心,實時了解道路情況為養護部門提供完備的資料;可變限速標志及可變信息標志牌,實時顯示沿途的路面狀況及事故情況,及時發布限速信息,對交通流實施動態管理等。
智能交通系統被公認為是解決交通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智能交通系統以達到提高交通運行效率,減少交通事故大發生的目的,發展智能交通的思路使人們從傳統的單靠修路限車的模式中脫離出來,嘗試用高新技術強化人、車、路之間的聯系,以提高交通系統的效益。
智能公交系統
目前,很多城市存在著公交擁擠、乘坐不方便、公交效率太低、乘坐公交上下班時間沒有規律等問題,久而久之選擇公交出行的人越來越少,傳統的公交體系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嚴重的負擔,人們甚至貸款也要買車。只為享受便捷的出行體驗,但擁有自己的出行工具,帶來了道路的擁擠,因此為了將人們的出行方式重新引向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從傳統轉變成智能是有效引導人們選擇公共交通的手段,因此公共交通發展有利于緩解當前的擁堵現狀,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很多城市正在全力發展智能公交系統,把公共交通智能化擺在解決交通擁堵的首要位置。
智能公交系統就是給公交車輛裝上GPS衛星定位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公交智能平臺,即時獲取車輛的位置、行駛速度及載客情況等信息,然后同步發到公交站臺的電子顯示屏上,這樣,乘客在站臺就能知道,距該站最近的公交在哪兒、要來還得多久、車快不快、擁擠不擁擠,這樣一來,乘客可據此提前作出乘車選擇,即便同樣等車,也多了點休閑的心情。
停車誘導系統
停車難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道路建設如此迅猛尚且趕不上機動車數量的激增,停車位更無法滿足廣大車主的泊車需求。停車難一直困擾著駕駛員,也一直影響著道路的通行能力。車輛無處停放,于是就有很多人直接停靠在路旁,使原本就很緊張的道路資源更加捉襟見肘,一旦遇到上下班高峰期,擁堵后果更是不敢想象。即使選擇就近的地下停車場,司機進入地下停車場就像走進了迷宮一樣,運氣好了,可以遇到地下車庫工作人員告知哪里有車位;運氣不好的開著車一層一層碰運氣,找到一個車位的心情堪比彩票中獎;通常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找車位停車的時間比停車辦事的時間還要漫長。因為車庫的不智能也是導致很多司機選擇路邊靠邊停車的現象。因為路邊停車方便,但是也帶來車輛亂停放帶來的交通擁堵情況。
停車誘導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泊位信息采集設備在停車場的各出入口實時檢測進出車輛,采集停車場車位變化數據。此車位變化數據通過無線公用通訊網絡由停車誘導系統進行傳送,經過停車誘導控制系統進行處理,生成對應于各停車場的空余泊位數據,并對相應信息顯示牌進行劃分。對應停車場的空余泊位數據再通過無線通訊網絡,下達到相應信息顯示牌顯示空余泊位,從而向駕駛員提供各停車場的有效空位信息。停車誘導系統充分運用智能探測技術和網絡技術引導駕駛人員便捷停車,減少道路“巡泊”交通量。從而緩解因車輛隨意停放而引起的一系列交通問題,讓城市交通環境更加美好。
交通誘導信息屏
路面車輛分布不均,也是造成交通擁堵的原因之一。通常一種情況是一條擁擠的道路會匯聚更多的車流,使擁堵越來越嚴重,因為司機不能提前知道選擇行駛的路面交通狀況,開車行至近前才發現道路擁堵,調轉車頭已不太現實,只好硬著頭皮堵上去,使得“堵上添堵”。那么合理分配車流量,引導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選擇通暢的道路,分散車流量這樣不僅可以緩解路面擁堵情況。也可以提高駕駛效率。
交通誘導信息屏也叫可變情報板,是先進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和交通管理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于發布實時路況。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實時交通流數據的采集系統獲得道路實時流量數據,這些數據由計算機系統自動處理后,自動發布到顯示屏上,為交通參與者提供行駛前方相關道路、路網的交通信息。發布的信息包括交通狀況(暢通、行駛緩慢、擁堵)、行程時間和緊急事件(交通事故、臨時交通管制和特殊天氣)等內容,為交通參與者合理選擇出行路徑直接提供參考,并達到均衡交通流、減少行駛時間損失、提高路網運行效率的目標。
?
??????? 電子監控系統
我國城市的道路資源一直很緊張,無法滿足車輛的通行需求。有很多的司機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淡薄,一旦發生交通意外,會讓原本軟弱不堪的交通陷入癱瘓。交通管理不僅僅是為了保障交通安全,更多的責任是防止加劇道路擁堵。交通管理僅依靠交警人工管理是不夠的,也不科學的,這就需要借助電子警察的協助。通過電子監控系統的應用,讓違法車輛無所遁形。
電子監控系統可對闖紅燈、越線行駛、超速行駛等違法行為進行攝錄,還可以為交警部門提供實況路況信息,為疏導交通和調節交通流量創造條件。
利用大量的電子設備替代人員和器具來達到監控的目的,大大減少了人力和財務的使用,并且效率更高。能全天候模擬人類的監視習慣的執行各項監控任務。并且數據記錄時間長,能反復調取資料使用。能將監控的數據連接網絡,讓使用者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實時監控遠程的目標。監控數據能與眾多的設備實現數據共享,附加功能得到極大拓展。
交通綜合信息平臺
龐大的交通流,帶來了城市路網的交通擁堵,一個城市究竟有多少路,恐怕很難有一個具體數據來說明,交通的傳導力已經不是劃區域解決的問題,已經蔓延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只有整體規劃、治理才能有效的治理交通。
交通綜合信息平臺是整合交通運輸系統信息資源,按一定標準規范完成多源異構數據的接入、存儲、處理、交換、分發等功能,并面向應用服務,從而為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各相關部門制定交通運輸組織與控制方案和科學決策、以及面向公眾開展交通綜合信息服務提供數據支持的大型綜合性信息集成系統。信息平臺將在區域交通運輸系統中起到下列重要作用。信息共享交換樞紐、數據分析處理中心、數據應用支持平臺、公眾信息服務窗口、交通資源展示空間。
車牌識別系統
車牌識別技術是指能夠檢測到受監控路面的車輛并自動提取車輛牌照信息(含漢字字符、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及號牌顏色)進行處理的技術。車牌識別是現代智能交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應用十分廣泛。它以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等技術為基礎,對攝像機所拍攝的車輛圖像或者視頻序列進行分析,得到每一輛汽車唯一的車牌號碼,從而完成識別過程。通過一些后續處理手段可以實現停車場收費管理,交通流量控制指標測量,車輛定位,汽車防盜,高速公路超速自動化監管、闖紅燈電子警察、公路收費站等等功能。對于維護交通安全和城市治安,防止交通堵塞,實現交通自動化管理有著現實的意義。
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其中,RFID被認為是實現智能交通、車-路信息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
RFID技術在交通監管領域有多種應用,例如高速公路的收費系統、車輛證照信息管理和移動式/固定式稽查系統等,可記錄車輛相關詳細信息和行駛路線以及是否超出營運范圍,還可以采用RFID技術統計交通流量,提供車輛、船只進出口站(港口)的精確交通流數據,為交通規劃提供準確依據,從而保障公路、水道的通暢有序。RFID智能交通監管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溫、使用壽命長,可以遠距離識別、讀取速度快、信息采集量與存儲量大、數據準確以及可根據環境變化相應調整和成本較低等優點。
RFID在移動車輛的自動識別和管理上有廣闊的應用市場,而汽車移動物聯網科技工程已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并成為財政部與工信部在“物聯網專項”中的重點推進項目。
云計算是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云計算”被定義為基于網絡服務交付和使用的模式,人們通過網絡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既可以是互聯網相關的軟件服務,也可以是其它的服務,而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云”。
它可以通過網絡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臺服務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計算分析之后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通過“云計算”技術,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信息,達到和“超級計算機”同樣強大的網絡服務。
“云計算”起源于IT領域,在智能交通IT化日趨明顯的今天,智能交通領域的“云計算”應用也為業內外所普遍期待。有觀點認為,這些特點恰好同“大路數、高清化、智能化”的智能交通服務的功能需求不謀而合。首先,智能交通服務要提供全面的路況,實現對城市道路交通狀況、交通流信息、交通違法行為等的全面監測,特別是在交通高峰期需要采集、處理及分析大量的實時監測數據。其次,智能交通服務信息的發布時效性要求很高,需要將準確的信息及時發送給不同需求的主體。此外,智能交通服務系統需要具備較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交通出行是關系民生的大事,近年來隨著交通壓力的不斷加大,我國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投資腳步也在不斷的加大。據統計,2011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8個領域(交通指揮類系統與設備、電子員警系統與設備、交通視頻監控系統與設備、卡口系統與設備、交通信號控制系統與設備、智能公交系統與設備、交通信息采集發布系統與設備、GPS與警用系統與設備)總規模達到131.4億元,同比增長31.1%,年增長率創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中國智能交通市場總投資仍有接近20%的成長,顯然智能交通已成為中國各地智能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城市越來越現代化,相關領域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我們的發展很快,但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首先,在國內智能交通市場蘊含的巨大商機下,大量的國外公司加入到中國的交通技術領域和咨詢領域。國內智能交通高端市場70%以上被國外企業搶占。比如,在自適應交通信號系統方面,國內市場基本被國外公司所掌握。監控產品與國外也有不少差距,行業的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
其次,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目前國內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一直先行于統一標準的推出。在缺乏標準的條件下,許多地區的智能交通系統自成體系,缺乏應有的銜接和配合,標準互不統一。即便在城市內部,道路上的傳感器標準也非常混亂,因為傳感器設備生產企業缺乏統一的接口標準。標準和規范的混亂妨礙了交通數據的獲取,從而無法進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預測。在高速公路收費系統方面,各省或地區內建設的網絡一卡通或不停車收費系統,也沒有統一指導和標準,為將來的全國聯網造成了困難。
還有,我國智能交通行業集中度不高,區域性較明顯,整體呈現規模較小的競爭格局。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