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各國正在上演新一輪機器人發展競賽: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韓國借由大量使用機器人設備在全球3c組裝業及汽車工業占有了一席之地;美國為提振經濟,提出“重新回歸制造業”政策;2014年6月,歐盟宣布將與180家公司、研究機構一同啟動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科技民間研發創新計劃SPARC,欲將歐洲在全球機器人產業市場的市占率提升至2020年的42%。
在此形勢下,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機器人行業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是低端市場大量的無序競爭,甚至包括以投資為名的“圈地熱”。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不久前對外表示,工信部將組織制訂中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引導行業發展,同時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組織編制中國機器人產業行業標準體系結構圖和標準明細表,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全球面臨一個技術變革的時代,無論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還是歐盟的工業4.0戰略,機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曲道奎表示,未來,機器人+互聯網的數字化生產方式將極大地改變制造業。政府部門要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也要積極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擴大市場應用。
針對外資壟斷國內市場的現狀,專家建議,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尋求“突圍”和趕超:首先是要加強對國際機器人技術的跟蹤研究,制定出臺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機器人技術路線圖”,明確技術發展的步驟、重點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工藝與零部件以及產業化路徑。
其次,是要確立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機器人發展模式。加強行業細分領域的集成應用,加強產學研用結合的集體攻關,重點突破關鍵核心部件,盡快形成機器人本體、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商等機器人全產業鏈的整體推進。
“現在我們重視機器人本體比較多,但是對機器人的關鍵技術比如說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傳感器等重視不夠,這方面需要突破?!鄙虾C器人行業協會會長徐建國稱。
另外,要加快培育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品牌。我國應將培育與發展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作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任務。出臺工業機器人產業目錄,協同推進開展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化工作。
據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吳磊介紹,上海作為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的一大發展“重鎮”,正通過五大措施推進機器人發展和應用:推動機器人產業開放發展;搭建機 器人產業服務平臺;創新機器人產業發展模式,鼓勵探索開展機器人融資租賃業務等;探索設立機器人產業基金加大裝備首臺(套)政策支持力度。
三大關鍵部件來源國外國內機器人市場外資占九成
機器人市場一片欣欣向榮,但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卻不容樂觀。
“在中國大陸的工業機器人幾乎都是外商品牌”。拓墣產業研究所產業顧問柏德葳近日在上海表示。根據市場統計,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為外商廠商所壟斷,日系品牌廠商占52%,歐洲廠商占30%,剩余約10%為中國大陸廠商。
由于機器人產業進入門檻相當高,因此全球機器人市場排名前四大廠商分別為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ABB與KUKA,合計達50%的市場占有率。
而另一方面,未來30年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為此,全球品牌機器人大廠積極擴大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機器人業務銷售規模,包括發那科、安川電機、ABB與KUKA等均積極在中國大陸卡位、設廠。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中國大陸的工業機器人雖然產業化初步取得一些進展,但由于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國外廠商同類產品,致使這些產品產業化應用程度較低,市場份額很小;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僅僅相當于國外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統計中心主任李曉佳表示,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近3.7萬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 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與國外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工業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最大的機器人企業年產機器人僅有幾千臺。隨著國外機器人企業紛紛將我國作為生產基地,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企業發展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同時,由于 關鍵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產業空心化風險擴大。柏德葳表示,工業機器人三大關鍵部件(電機和服務器、減速機、控制系統)主要來源于國外,中國大陸廠商相對缺 乏具有競爭力的研發制造能力,長期依賴進口。由于產業鏈上游無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撐,因此將長期受制于人。
中國成全球第一工業機器人市場各國廠商瞄準中國
如果說幾年前許多人對工業機器人還稍感陌生的話,那么現在“機器人時代”已悄然降臨身邊。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國,中國自2013年開始就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業界預測不久中國還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產地。
然而,在一片看似繁盛的背后,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卻又深陷尷尬境地:外資品牌占據國內市場絕對份額,關鍵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本土產業面臨“空心化”風險……
專家呼吁,未來10年將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黃金期,中國機器人產業要積極加大技術創新,擴展行業應用,在中外博弈中爭奪市場話語權。
在近期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以瑞士ABB、日本發那科(Fanuc)、德國KUKA、安川電機(Yaskawa)全球四大家族領銜的近110家中外機器人廠商悉數亮相,重磅展示了工業機器人領域最尖端的技術及全系列產品,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
在該次展會上,本報記者看到,眾多展品都是從國外空運而至,首次在中國展出。ABB展出了面向未來的人機協作產品YuMi雙臂機器人;日本發那科公司展 出了一款綠色協同作業機器人,并在中國首次發布了世界第一臺7軸靈敏型機器人LBRiiwa;除此之外,焊接機器人、機器人包裝、機器人搬運、機器人激光切割,機器人打磨等也都被一一展示。
各大機器人廠商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到工博會上登臺亮相,是因為被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所蘊含的巨大商機 所吸引。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2013年中國大陸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6600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總銷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 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期2014年銷售量可望增至50100臺。
據專家介紹,2000年到2003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幾乎為零; 從2004年到2008年,機器人進入到起步階段,市場規模約幾千臺;從2010年至今,則開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場銷量將達到10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超過40萬臺。
另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全球機器人平均密度值為51,而中國大陸僅為15,“巨大的差距也意味著無限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
老齡化社會考驗勞動力“機器換人”趨勢初顯
在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看來,工業機器人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異軍突起,首先是因為在成本上,機器人通常僅為人工成本的四分之一;其次,機 器人在質量、效率、管理等方面還能帶來很多新的附加值。所以,在機器人技術快速提升、價格大幅下降、人工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正處于一個井噴時代。
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孔兵表示,全國不同城市已經進入或者往老齡化方向發展,勞動力不如想象中那么充分,以后機器人代替部分人工肯定是必然趨勢?!敖窈?,機器人與人一同工作,既保證柔性(即能與人很好地合作—編者注),又保證效率。”
伴隨著工業機器人的日漸興起,“機器換人”將成為趨勢。前程無憂一項調查認為,流水線工人未來或將被機器代替。富士康此前曾宣布,將在三年內購置百萬臺機器人,預計到2016年將在山西晉城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
汽車、電子、食品、化工、塑膠橡膠、金屬制品六大制造行業,被看做是當前應用工業機器人的主要領域,機構預測未來會有100萬~200萬臺的年需求量,占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的七成左右。
截至今年9月份,整個中國機器人企業已達近420多家。另外,目前中國各地正在建設逾30個機器人產業園?!爸袊鴻C器人市場將在一兩年內超過一萬億元,未來10年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黃金期。”曲道奎稱。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