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狀網與協作中繼技術
摘要:無線網狀網已經成為無線寬帶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基于交換技術的無線網狀網因為其將整個網絡看作是一個IP子網而無法適用于大范圍的覆蓋。在無線鏈路中采用協作中繼,可以提高無線鏈路的傳輸速率及傳輸可靠性。同時采用基于網絡層路由技術的無線網狀網技術,可以實現整個無線網狀網的頻譜效率提升和廣域覆蓋。不過,由于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究以及產業化推進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使得協作中繼技術在無線網狀網中的應用面臨著巨大挑戰。
關鍵詞:無線網狀網;協作中繼;無線Mesh結構;路由技術
Abstract:WirelessMeshnetworkshave become a focus in research of wireless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In a switching technologies-based wireless Mesh network, the entire network is regarded as an IP subnet, so it cannot be applied in situations where large coverage is required. The use of cooperative relaying technologies can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rate and reliability of wireless link; while the wireless Mesh network, once integrated with cooperative relaying technologies and routing technologies, can improve its spectrum efficiency and cover a wide area.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with respect to standardization, key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relaying technologies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is still a great challenge.
Keywords:wirelessMeshnetwork; cooperative relaying; wireless Mesh architecture; routing technology
無線網狀網是移動Ad hoc網絡和蜂窩網技術融合的產物,是一種多跳的Ad hoc網絡。與移動Ad hoc網絡實現用戶移動設備之間的對等通信的目的不同,無線網狀網主要是為用戶終端提供無線接入[1-7]。無線網狀網具有自組網、自管理、自動修復、自我平衡、節點自我管理以及多跳等特點,而且安裝簡單、覆蓋范圍廣,可以動態實現移動寬帶接入、支持多種業務、無線定位等,因而它逐漸成為寬帶無線接入的研究熱點。IEEE標準化組織也正在聯合產業界與學術界共同致力于無線網狀網的標準化工作,比如IEEE 802.11s、IEEE 802.16j、IEEE 802.15.5、IEEE 802.20以及IEEE 802.16m[8]等。
1 無線網狀網的技術特點
1.1無線網狀網的分類
在開放系統互聯(OSI)的網絡分層模型中,第二層是數據鏈路層,第三層是網絡層。目前,無線網狀網在技術上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Layer 2的無線網狀網,或是采用交換技術的無線網狀網,另外一類是Layer 3的無線網狀網,或是基于路由技術的無線網狀網[9]。
從TCP/IP的角度來看,基于Layer 2的無線網狀網是把整個無線網狀網當作一個IP子網。IEEE 802系列的無線網狀網技術以及當前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無線網狀網產品都屬于此類。在網絡Layer 2中完成接入控制、網狀組網、路由、鏈路擁塞控制、快速移動,切換支持和安全認證等功能。目前大部分廠商的產品都是采用交換技術解決的無線網狀網,也就是在Layer 2進行接入點(AP)間的數據交換。針對小范圍網絡覆蓋的情況,這種基于Layer 2的無線網狀網還能夠勝任。
與基于Layer 2的無線網狀網不同,基于Layer 3的無線網狀網則允許把整個無線網狀網劃分為多個IP子網,IP子網之間的通信是通過IP路由來實現的。由于是基于路由的技術,當A節點的數據傳輸到B節點就不需要到根節點進行數據交換了,而是走最短的路徑到達B接點。具有路由能力的無線網狀網絡具有類似有線網絡的結構,每個無線網絡中的路由器不僅為覆蓋區內連接的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同時作為該網絡的基本設施將數據通過無線網狀網絡路由到目的地。支持路由的網狀網絡具備靈活性高和容錯能力強的特點,它簡化了視距通信問題并以最少量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互聯成本擴展了網絡的覆蓋范圍。
1.2無線網狀網實現的基礎
無論是基于Layer 2的無線網狀網,還是基于Layer 3的無線網狀網,其本質都是一種多跳網絡,兩個相鄰節點(可以看作是一個源節點和一個目的節點)之間的通信質量、可靠性和效率是保證無線網狀網優良性能的基礎。協作中繼技術由于可以充分利用從源節點到目的節點的多跳路徑的信息,進而可以提高源節點和目的節點之間的無線鏈路性能,從而滿足無線網狀網兩個節點之間的通信質量需求。
由于網狀網節點的移動性使得其網絡拓撲結構不斷變化,傳統的Internet路由協議無法適應這些特性,因此需要開發專門的路由協議,同時需要在物理層保證兩個節點之間的數據速率以及傳輸可靠性。
此外,針對無線網狀網,不能只考慮某一層面協議性能的提高,需要同時考慮多個層面間的影響,進行跨層設計。也就是打破傳統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中嚴格分層的束縛,針對各層相關模塊/協議的不同狀態和要求,利用層與層之間的相互依賴和影響,對網絡性能進行整體優化。具體來說,跨層設計就是充分、合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達到系統總吞吐量的最大化、總傳輸功率的最小化、QoS的最優化等最終目的。
2 無線網狀網與協作中繼技術的結合
2.1骨干網需要實現無線Mesh結構
無線網狀網是基于IP協議的無線網絡技術,從網絡拓撲結構上來講,無線網狀網可以看作是無線版、縮微版的互聯網。隨著寬帶無線技術的發展,人們需要無線網絡具有更高數據速率、更高頻譜效率、更高覆蓋和更強業務支撐能力,比如,B3G/4G要求傳輸速率能夠達到1 Gb/s,需要的頻譜至少是100 MHz。對于這樣的寬帶的頻譜需求,很難在現有的頻段中找到,因此需要對B3G/4G分配更高的頻段,比如5 GHz或者6 GHz。
工作頻率的提高、帶寬的增大,有利于數據速率的提升,但是,頻率的提升會導致小區覆蓋范圍縮小,進而引起數據速率和覆蓋范圍之間的矛盾,需要在數據速率和覆蓋范圍之間進行折中。比如,IEEE 802.11n期望在15 m范圍內,媒體接入控制(MAC)層數據速率達到100 Mb/s;超寬帶(UWB)能夠提供高達480 Mb/s的數據速率,但是其覆蓋范圍只能達到2 m甚至更低。在這種情況下,要在較大覆蓋范圍內實現高數據速率,將來的無線網絡需要部署大量的AP。然而,安裝部署數量龐大的AP在現實中比較困難,一方面是建設成本太高,另外一方面是全部將無線AP連接到有線骨干網中也是不太現實的,特別是在目前那些沒有有線服務的地區。雖然采用基于Mesh和中繼的結構是比較可行的解決思路,而且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許多無線網狀網產品,都可以與無線個域網(WPAN)、無線城域網(WMAN)、無線局域網(WLAN)以及無線寬帶接入(WBA)等系統結合,但是,如果將整個無線Mesh網絡看作是一個海洋的話,這些WPAN、WMAN、WLAN以及WBA就好像海洋中的一座座“孤島”,它們的中央控制器只有連接到了骨干網中以后,才能為用戶提供真正的服務。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實現全網的無線Mesh覆蓋,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骨干網本身的無線實現問題[10]。
2.2無線網狀網的結構
無線網狀網是使用多跳的全無線網絡,數據流進出有線Internet網關。與平面Ad hoc相比,無線網狀網呈現分層的特點,其節點按照功能可以分成Mesh路由器和Mesh客戶機兩類。這些Mesh節點可以組成全Mesh結構,也可以組成部分Mesh結構。所謂全Mesh結構是指網絡中的任意兩個節點都可以實現直接連接,而部分Mesh結構是指只有整個網絡中的部分節點之間可以直接通信。如圖1所示。
Mesh路由器不僅具有路由的功能,它還具有網關或者網橋的功能。與傳統的無線路由器相比,無線Mesh路由器可以通過多跳網絡,以較小的傳輸功率來實現同樣的覆蓋;通過加強Mesh路由器中的MAC協議,還能構使得它在多跳Mesh網絡環境下具有更好的可伸縮性。Mesh客戶機必須具有組網的功能,同時它還可以當作一個路由器。不過,在Mesh客戶機中,不存在網關和網橋的概念,而且一個Mesh客戶機只有一個無線接口,只能支持一種無線接入技術。
目前,由Mesh路由器和Mesh客戶機可以組成兩種基本的無線Mesh結構,基礎設施的無線網狀網和客戶機網狀網。不過比較有前途的是圖2所示的二者的混合結構。這種無線網狀網是基礎設施結構和客戶機結構的結合,客戶機可以通過Mesh路由器接入網絡,同時也可和其他Mesh客戶機直接組成Mesh網絡。
2.3協作中繼技術的特點
協作中繼也被稱作為協作分集,其原理來自于“虛擬天線陣列”思想。協作中繼就是單路徑中繼的一個擴展,在源節點S和目的節點D之間可以引入一個或者多個具有共同覆蓋區域的節點充當中繼節點R,目的節點可以合并來自源節點和來自中繼節點的數據。這樣可以緩解終端無法配置較多天線的壓力[11]。我們以如圖3為例,源節點、中繼節點、目的節點分別由基站(BS)、中繼站(RS)和用戶終端(UT)來充當。
按照各個節點之間的發送和接收時隙不同, 定義“X→Y”表示X發射、Y接收,可以將協作中繼分成表1所示的3類。目的節點將不同時隙接收的信號進行合并,以獲得空間分集增益。由于目的節點利用了多條路徑的信號信息,因此可以獲得空間分集增益,進而使得中繼鏈路的數據速率和可靠性得到保證。
2.4無線網狀網域協作中繼技術的結合
從前文可知,無線網狀網主要是在網絡層或者數據鏈路層實現Mesh結構,然而,協作中繼的思想主要是在物理層體現,以保證無線中繼鏈路的傳輸數據速率和可靠性。下面以圖4所示固定無線Mesh網絡為例來介紹協作中繼在無線網狀網中的應用[12]。其中Mesh節點包含AP、固定的/或者游牧RS,UT可以不必包含在Mesh結構中,不過需要與Mesh結構中的Mesh節點進行連接,方可接受網絡的服務。AP可以由BS擔任,也可以是RS,可以直接連接到骨干網絡中(一般是Internet)。如圖4中,節點C就可以合并來自節點A和B的信號,以實現協作中繼,獲得空間分集增益。
在任何一個無線中繼鏈路中,都可以使用協作中繼。而且為了充分利用頻譜資源及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在源節點、中繼節點和目的節點中都可以配置多天線,充分利用不同RS的協作,可以在目的節點實現協作MIMO中繼,大大提高無線中繼鏈路的數據速率。基本原理如圖5所示。其仿真傳輸速率基本比常規MIMO要高2倍左右。隨著無線技術的發展,在無線網狀網中采用協作MIMO中繼技術必將是一個發展方向[13]。
3 協作中繼在無線網狀網中應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3.1標準化問題
無線網狀網本身的發展路線是市場占領在先,標準推進在后。要真正實現電信級的應用,無線網狀網本身需要克服3個障礙:一是無線網狀組網的關鍵技術;二是克服節點快速移動所帶來網絡性能的惡化,特別是物理層的關鍵性能;三是各種無線網狀網技術融合所必需的標準化。
目前,學術界對協作中繼已經有較深入研究,IEEE 802.16j等標準組織中也有部分研究結論,但是基本都是在蜂窩網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想將其融入到無線網狀網中并且完全標準化,還有相當一段路程。
3.2關鍵技術研究問題
與常規中繼技術一樣,協作中繼站的性能也主要受到資源分配、協作中繼節點的選擇(或者協作路由發現和維護)、時延以及切換等關鍵處理過程的影響。從實現角度來講還需要以下幾個方面對協作中繼技術進行深入研究:
協作中繼站的選擇和資源分配:這兩個過程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正交頻分復用多址接入(OFDMA)系統中,二者需要聯合進行,關鍵是信令負載要低。
傳輸的時延:跳數的增加導致無線網狀網鏈路傳輸的較大延遲是阻礙其大范圍應用的關鍵技術。
中繼鏈路的速率調整:針對固定無線Mesh而言,許多節點之間處于視距(LOS)傳輸環境,架設源節點和中繼節點之間處于LOS環境,中繼節點與目的節點之間處于非視距(NLOS)環境,則在LOS情形常規的MIMO技術無法直接使用,這就需要想辦法對中繼鏈路的傳輸速率進行協調,進而提升整個鏈路的性能。
中繼路由的發現和維護協議:這個問題也適用于常規中繼系統,特別是當UT移動的時候中繼路由的維護協議。
3.3產業化推進問題
目前,無線網狀網的產品還主要出自于小公司,除了北電推出了相對完整的無線網狀網產品解決方案以外,還沒有出現其他實力強勁公司的產品。因此,無線網狀網要實現電信級的應用,還需要產業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在無線網狀網等技術得到充分用用以后,協作中繼等技術方可得到大力發展。
4 結束語
基于多跳的無線網狀網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形式,雖然目前還有許多關鍵問題沒有解決,但是,因為其具有組網靈活、維護方便、覆蓋范圍大、投資成本低、風險小、可靠性高等優點,必將在寬帶無線接入系統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在無線網狀網的發展過程中,協作中繼等技術也將為其鏈路性能的提升發揮重要作用。
5 參考文獻
[1]Hossaine,Leung k k. Wireless mesh networks: Architectures and protocols [M].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2007.
[2]Schultzdc, Walke b, Hiertz g r, et al. Meshing for relay based deployment concepts[R]. WWRF-WG4 White Paper, 2006.
[3]AkyildizIf, Wang Xudong, Wang Weil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a survey [J]. Computer Networks, 2005, 47(4): 445-487.
[4]Jainr.Wireless mesh and multi-hop relay hop relay networks[R]// Saint Louis, MO, USA: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aint Louis, 2006.
[5]LanKc, Wang, Berriman R,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testbed for traffic control[C]//Proceedings of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uions and Networks (ICCCN’07), Aug 16, 2007, Honolulu, HI, USA.2007:1022-1027.
[6]DECPaschoalino r, Madeira e r m. A Scalable Link Quality Routing Protocol for Multi-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ICCCN’07), Aug 16, 2007, Honolulu, HI, USA. 2007: 1053-1058.
[7]張勇,郭達.無線網狀網原理與技術[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7.7.
[8]IEEEC802.16m-07/076r2[S].Draft IEEE 802.16m requirement [M]. TGm Requirements drafting group, 2007-03-13.
[9]無線網狀網[EB/OR].http://hi.baidu.com/.
[10]HorakR.Webster’s new world telecom dictionary [M]. New York, NY, USA: John Wiley & Sons, 2007.
[11]IST-4-027756WINNERII D3.5.1. Relaying Concepts and supporting 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Gs [S], October 2006.
[12]ZhaoZhipeng, Belfiore j c.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802.11a Ad-hoc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ICCCN’07), Aug 16, 2007, Honolulu, HI, USA, 2007:1016-1021.
[13]Sakaguchik. Fumie o.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Link Multiplexing for MIMO Mesh Network[C]//Proceedings of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ICCCN’07), Aug 16, 2007, Honolulu, HI, USA. 2007: 1028-1033.
作者簡介:
蔣小奎,2004年博士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聲學研究所,目前任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無線預研部三級主任工程師,主要從事無線中繼技術的預研和標準工作,申請相關專利20余篇。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