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華為移動終端董事長余承東宣布與奇虎360合作,向奇虎360公司特供360手機。此前,5月5日,奇虎公司董事長周鴻祎通過微博宣布了一個“思考了半年的決定”:進軍智能手機。
而就在同一日,百度宣布與長虹合作,推千元智能手機。
這是互聯網大佬第二次集體“撞機”。早在去年,百度已經與戴爾合作智能手機,阿里云與天宇合作推出阿里云手機,而騰訊也與華為、HTC等多家手機廠合作推出手機。
互聯網巨頭們試水智能手機已有半年,多為“雷聲大、雨點小”,產品質量、售后屢被質疑,無論渠道、營銷都與傳統手機廠商的產品相去甚遠。再次撞機,所為者何?
5G創始人洪波認為,一則互聯網大佬探索移動互聯網,或推產品(比如瀏覽器),或推應用(比如移動微博),或推亞操作系統(比如軟件商店),但無一成功;二是小米手機的成功,讓互聯網大佬們覺得,蘋果模式仍然是最正確的道路,重回“軟件+硬件+互聯網”的道路,即所謂的鐵人三項模式。
但小米手機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除了“鐵人三項”,小米手機目前的成功,緣于用互聯網技術對手機制造業的改造:一是戴爾模式的供應鏈管理,實現了零庫存,按需定制;二是類亞馬遜模式的渠道,降低了渠道成本;三是基于社會化媒體的“零費用營銷”。
除了“為發燒而生”的產品營銷之外,最優性價比更是吸引“屌絲”的原因。黎萬強說:“最優性價格”就是通過“零庫存供應鏈+電子商務+零費營銷”練成的。
洪波認為:解密“小米模式”,就是解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制造業。
零庫存供應鏈
小米手機用戶通過網絡下單,獲得市場需求,然后通過供應鏈采購零部件。
南京英華達工廠有一個手機展廳,展出了諾基亞、三星、摩托、飛利浦、NEC等數十個品牌數百款不同時代的手機,這些手機都由英華達代工。在一個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款小米手機,標簽顯示,1000001(1百萬零一臺)臺,2012年3月12日展出。
此前,很多人質疑小米手機的出貨量。黎萬強說:3月12日出貨100萬臺,聯通定制機、電信定制機分別在4月份之后才供貨,下線時間均晚于3月12日。加上那之后的網絡預購,截至4月底,小米手機已經出貨180萬臺。
“這不是奇跡,小米零庫存在才是最大的奇跡。”英華達南京公司品管處協理、小米事業部主管黃建勛認為,小米手機零庫存,在智能手機行業尚無人做到,類比PC產業,唯有戴爾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戴爾模式的實質是“按需定制”,據介紹,小米手機用戶通過網絡下單,獲得市場需求,然后通過供應鏈采購零部件,比如向夏普采購屏幕、向高通采購芯片、向索尼采購攝像頭,再通過其他廠商采購其他非關鍵零部件。
黎萬強認為,手機供應鏈比之PC產業鏈更為復雜,很多關鍵零部件需要提前預訂,從下單到出貨,各種部件時間不等。屏的采購時間最長,一般為三個月,電池的時間一般為兩個月,芯片時間至少兩個月,攝像頭至少一個月。從零部件預訂到整機出庫,時間至少需要三個月。
對于PC廠商來說,這三個月時間可以大幅縮短,其原因即是PC產業發展已經成熟,如同功能手機供應鏈,所有零部件已衍化為“通用件”,基本沒有“定制件”,不需要“定制”時間。
戴爾零庫存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對“通用件”供應鏈的管理,小米零庫存的管理是對“定制件”的管理。長期看,零部件將由“定制件”向“通用件”發展,以適應“規模生產、社會化大生產分工的需求”。
目前由于小米手機的市場供不應求,處于“饑渴”狀態,供需尚不需要完全對接。在供需相對平衡的情況下,如能打通供、需兩端,就能實現真正的“按需定制”。
黎萬強表示:未來的理想流程是,小米下單,采購零部件,生產,物流系統分發至倉儲中心,如風達配送到用戶手中。這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從用戶下單到送達用戶時間大幅縮短。戴爾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智能手機廠商的整個時間必須更短。
黎萬強預計: “定制件”轉為“通用件”之后,15天至20天可以完成整個流程。
在家電、PC、功能手機時代,很多廠商因庫存而倒閉,“零庫存”模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由于對供應鏈的優化,縮短了產品到達用戶的時間,使傳統手機這一“重資產模式”轉變為“輕資產生產模式”。
用戶自定義手機
小米手機正是通過一個開放系統,成為一款真正的“用戶自己定義的手機”,這是另一層面的“按需定制”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不同場合稱自己“向喬布斯”致敬,在心里,他還向另一個公司致敬,即亞馬遜,向亞馬遜致敬實現“零費用”營銷。
黎萬強認為,亞馬遜的勝利源于一套用戶感知系統。通過亞馬遜網絡,用戶評價、用戶購買狀況,確定某款產品受歡迎程度,最終定義產品、確定供貨量。基于這套“用戶感知系統”,亞馬遜打敗傳統商超,成為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傳奇。
小米電商系統如同亞馬遜,本質是對用戶需求的把握,這套系統包括MIUI論壇,基于“xiaomi.com”的預購系統,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平臺。通過MIUI論壇,發燒友可以隨時跟蹤小米手機的開發過程,提出對產品的修改意見。確認正確的意見會被小米開發團隊采納。
同時,通過MIUI論壇、微博、論壇等進行營銷,對發燒友極別用戶單點突破,成功實現口碑營銷,避免了電視廣告、路牌廣告等“燒錢”式營銷。
“xiaomi.com”電商平臺通過限購、預定等環節準確地預測了市場容量,還避免了傳統手機商面臨的渠道商壓款問題及退貨風險。
黎萬強表示:未來,“xiaomi.com”電商平臺會積累成一個大數據平臺。在這個數據庫里,有用戶郵箱、支付寶賬號、家庭地址等核心信息。這些信息將成為小米手機了解用戶需求、定義產品的重要平臺。
截至目前,小米手機出貨量已經超過180萬臺,“xiaomi.com”注冊用戶數量超過280萬。
黎萬強說,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小米手機正是通過一個開放系統,成為一款真正的“用戶自己定義的手機”,這是另一層面的“按需定制”。
售后服務體系也將成為小米手機把握用戶需求的平臺。在最近三個月,小米公司啟用了新的倉儲物流中心,擴充客服團隊至400人,分布在全國的“小米之家”已達到27家,在237個城市設立完成325個特約售后網點。
通過這套售后感應系統,來自消費者的信息會被小米售后服務系統實時錄入,成為小米手機改進產品與服務的參考。
類PC生產
智能手機時代,一款手機銷量低于100萬臺,則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黃建勛認為,智能手機的生產正在發生改變,就是類PC化生產。功能手機時代,一家大的品牌廠商,比如諾基亞,每年推出新款手機上百款,一款手機銷量達十萬臺已經算不錯的產品,超過百萬臺算行業奇跡,LG巧克力、摩托羅拉刀鋒銷量達數百萬,則成為功能手機時代的傳說。
“通用件,標準化時代”的另一個現象是所有智能手機廠商都長得“越來越像”:屏幕大小、芯片、攝像頭等“趨同”,就像PC時代,品牌不同,但產品類似。
正是智能手機“趨同”,出現單款手機過千萬、過億臺的現象。蘋果一直以單一款式手機打天下,單一一款手機通過軟硬件不斷升級。三星、HTC等也重點推一款或兩款機。“一年百款手機”已經成為功能手機時代的歷史。
黎萬強認為,小米手機系統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優勢,取決于智能手機產業未來的兩個趨勢:一是硬件生產的標準化;二是智能手機系統的開放,特別是應用提供商的開放程度。
智能手機產業未來會跟目前的PC產業一樣:供應鏈會標準化,零部件會成為行業“通用件”。供應鏈標準化,零部件通用化,產業會變成幾家巨頭控制的格局。
蘋果、三星、HTC以及小米手機的故事證明,單款手機銷量過千萬臺,甚至上億臺的時代到來了。智能手機時代,一款手機銷量低于100萬臺,則是一個失敗的產品。
雷軍則認為,硬件趨同是一趨勢,軟件趨同是另一趨勢,不論iOS、Android、WP,其應用也將趨同:用戶只要需要,可以通過各種應用商店,“自定義”手機中的應用。
OPPO音樂手機、黑莓郵件推送功能,曾經成為市場的奇跡,自進入2011年以來,這樣的奇跡不復存在。單一功能已經失去用戶青睞:每款手機都是應用整合平臺,而不是單款應用。
“開放”是終端趨同的最大動力,正是平臺開放,在不需要太多二次開發的基礎上,應用提供商可以向各種平臺提供自己的應用。硬件趨同、應用趨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手機廠商能否獲得市場認可,將不再依賴于 “產品創新”,而是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具體來說,就是電子商務的銷售模式+戴爾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