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紫光收購展訊和銳迪科【詳情參考電子發燒友網早前報道:芯片“門外漢”紫光,收購展訊、銳迪科的背后】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大變革中的里程碑事件。它引發的連鎖反應將倒逼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和手機產業加速整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展訊CEO李力游Leo和銳迪科CEO戴保家Vincent的LV組合能否成為芯片界的“LV”,而這取決于目前三家公司的管理層趙偉國、李力游和戴保家的“趙冠李戴”組合的胸懷和智慧。
連鎖反應引發產業大變革
----------論紫光收購展訊和銳迪科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深遠影響
紫光,又見紫光!
2013年11月11日銳迪科微電子宣布與清華紫光集團達成初步協議,后者將以總價約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這距離紫光上一次以17.8億美元收購展訊僅僅四個月。如果說第一次出手還是“資本運作”引發產業量變的話,那么整合展訊和銳迪科這次“產業運作”將引發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巨大的質變。而展訊和銳迪科的整合將會拉開中國產業大變革的序幕,引發的連鎖反應將倒逼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乃至手機產業進行大整合。
而這個整合對產業的具體影響在哪?首先讓我們用下面這個象限圖來剖析一下產業內每個不同類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聲明1:本圖僅是針對上述公司中部分與展訊銳迪科整合后有影響的業務進行定性分析,而此業務在上述公司的比重不一,所以針對上述公司的具體影響未必符合本象限圖;
2:因為視角和理解不同以及聲明1的原因,本文不作為任何資本市場的操作參考;(本文選擇在消息公開后兩周發布,就是不希望本文與資本市場的變動產生關聯聯想。)
3:本文預估2015年兩家公司會完成整合在國內上市。所以時間上短期指現在到2015年;
4:圖表中所列公司僅是相關板塊的代表公司或知名公司,每個版塊中相關公司眾多,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沒有一一列出。第一象限:短期機遇長期機遇
毫無疑問,無論從資本層面帶來的利益回報、公司品牌形象的提升還是政府對公司的重視,紫光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了展訊/銳迪科這個國內乃至在世界領先的高新技術、芯片工程和產業創新平臺后,紫光未來的想象空間無比巨大。可以預料這將會是大陸第一個市值過千億人民幣的芯片公司;第二:水漲船高,其次受益的將會是以瀾起科技為代表的海外優質上市公司。短期之內,肯定會受益于中概股私有化帶來的利好與資本關注。而長期來看,在展訊和銳迪科被私有化之后,這個中國凈利潤率最高的芯片公司已經成為中概股的龍頭。(第三季度凈利潤率28.8%。是唯一進入全球芯片公司凈利潤率排行榜前15名的中國公司)那么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被私有化的公司呢?你知他知我不知:)。第三:對目前展訊和銳迪科的上游供應商(代工廠和封裝廠等)來說,一流的供應商肯定會受益:比如臺積電,短期來說受益于整合后,展訊基帶芯片價格穩中有升,對上游的價格壓力則會小很多。長期來看,預料隨著資本市場帶來的巨額回報,新公司肯定會加大投資,尤其是在先進工藝上,以往展訊先進工藝和臺積電有良好的合作關系,而臺積電在先進制程上的優勢則會確保兩家的合作更穩定;對中芯國際而言,除了價格穩定這個因素外,因為中芯國際非常重視中國客戶,同時又是展訊和銳迪科兩家公司的重要代工伙伴。而兩家競爭對手的價格戰直接導致處在上游卻夾在中間的中芯國際陷入兩難。而兩家的整合將會使中芯國際更充分地利用大陸第一代工廠的本土優勢,和紫光形成穩定的、戰略的合作伙伴關系。預估新公司將會形成多數先進工藝在臺積電,部分先進工藝和多數主流工藝在中芯國際的穩定局面;第四:***的Win Semiconductor因為是銳迪科在PA領域的主要代工供應商,受益于搭上展訊這個大平臺,Win Semiconductor等銳迪科或者展訊的不可或缺的供應商則是“樂享其成”。
第五類受益的是和兩家公司有著良好合作系同時產品難以整合進主芯片的芯片公司。比如兆易創新、格科微電子和集創北方等。目前這些公司大多和展訊或者銳迪科同時有良好的合作關系,但是公司的產品又是展訊和銳迪科所缺乏,甚至長期來看都不會進入的領域。短期之內這些公司會受到資本市場的重視,以及受惠于和兩家的良好合作關系而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而長期來看,此類公司未來和紫光的關系會更緊密(見第六類受益公司說明),存在業務層面和資本層面的合作乃至進一步整合的可能性。第六類受益的則是以上海博通集成電路(Beken)和廣州安凱微電子(之所以列這兩家公司,除了這兩家公司在細分市場的競爭力,另外這兩家公司和上面提到的兆易創新、格科微電子等和紫光一樣都是清華校友創辦的公司。“清華系”在微電子里面擁有很多優秀的公司,預料未來從業務合作到公司整合的空間會很大。)為代表的銳迪科的非手機領域的競爭對手。因為兩家公司的整合短期會影響銳迪科的執行力和業務專注度;而長期來看紫光將會專注在手機這個主戰場。這對在銳迪科在非手機領域的競爭對手來說可算是一個利好。但未來也面臨著眾多射頻公司和中小公司被擠出手機市場后,被迫來非手機市場亂戰的挑戰。
兩家公司整合后對聯發科的影響則有雙面性與不確定性。短期來看,受益于展訊價格戰壓力降低,展訊和聯發科兩者在主流市場的價格戰將會維持穩定的格局。并且短期內展訊和銳迪科的整合會導致業務層面和團隊層面面臨調整,產生不穩定性。這對聯發科是有利的;但長期來看,則有著雙面性:對聯發科有利的一面取決于整合的效果,或者新公司轉做特殊市場后,在主流市場的競爭力是否會下降的不確定性以及展訊離開國際市場對國際品牌客戶的影響;對聯發科不利的一面則可能在于整合后產生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沒有了后顧之憂的新公司將在智能機和3G/LTE上發力,對聯發科形成挑戰。但放眼看來,雖然手機領域基本形成高通、聯發科和紫光“三足鼎立”的格局,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論是在3G還是在LTE上,高通還是遙遙領先。業界期待的是海峽兩岸的兩家公司形成良性競爭,齊心去挑戰高通的霸主地位。擁有敢于挑戰第一的心,才能擁有世界第一的芯!
第二象限:短期挑戰長期機遇
既然有短期機遇,那就有短期挑戰。對Synopsys和Cadence等國際一流EDA公司來說,短期來看是少了一個客戶,受到影響。但EDA公司和IP公司不一樣,IP公司期待的客戶家數“多多益善”,看中的是客戶的“量”,而EDA公司期待的則是一部分有競爭力,有錢投資的優質公司,看中的是客戶的“質”。紫光未來勢必會在先進技術上加大投資,從而這兩家一流的EDA公司肯定也會“共襄盛舉”,受益頗多。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在芯原微電子和ARM身上。而對江陰長電和通富微電等國內一流的封裝廠來說,雖然短期少了一個客戶,以及未來可能會受到一些“客大欺店”帶來的議價話語權上的影響,但是長期來看,隨著二者的本土優勢,可以和紫光形成比較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且價格上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分角必爭”。“客戶有錢賺,自己才能有錢賺;客戶賺得多,自己才能賺得多”。這個道理同樣用于順絡、敦泰和匯頂等中國手機產業的器件、周邊芯片供應商以及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等手機屏的供應廠商。并且這些中國公司未來將形成穩定合作的上下游聯盟關系,相互配合,集團作戰,與國際競爭對手全線競爭。
其實紫光的大手筆除了對集成電路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對整個中國手機產業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本文主要分析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影響)。因為手機芯片進入寡頭競爭后,芯片公司會和有影響力的手機品牌廠家形成穩定強大的“合作聯盟”關系。所以這個整合對“中華酷聯”和小米等品牌廠商長期來看非常利好。而眾多小的手機廠家在芯片供貨周期、定制芯片開發、價格和服務等多個方面都很難拿到好的支持。長久以往,眾多的中小公司將不得不改行或者進入細分市場。而中國的手機產業也將從“春秋”過渡到“戰國”。這對中國手機產業的整合以及參與國際競爭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長期來看,隨著產業整合,領先公司在人才募集、資本關注、政府支持、資源集聚等多個層面更能獲益。并且產業的整合將會使部分現有的小公司退出歷史舞臺,釋放出資源和人才。這對領先公司無論從避免價格戰還是資源獲取上都是長期利好的消息。所以機遇大于挑戰的也大多是領先企業。整體來看,集成電路產業中國際國內一流的供應商和中國的手機產業鏈上的一流公司都將會從這個整合中長遠受益。
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分析下面“挑戰大于機遇”的企業群體時,必須再次重申:因為現在行業變化瞬息即變,市場競爭更在于個體發展。并且“硬幣的雙面性”,挑戰本身也意味著進取,每次挑戰也都是公司轉型的動力。如果能抓住機會變壓力為動力,使挑戰為機遇,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第三象限:短期挑戰長期挑戰
展訊的競爭對手面臨的挑戰或許要大于機遇。短期來看,銳迪科和相關公司在TD領域的合作到期后應該不會“再續前緣”了,并且展訊本來就是猛虎一般的競爭對手:展訊本身已經成為芯片領域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公司,首先推出世界上第一款40nm的TD芯片,并且進入三星等眾多世界領先品牌客戶。現在再加上紫光和銳迪科互補的幫助,整合后更會“如虎添翼”。“屋漏偏逢連夜雨”,長遠來看,更大的挑戰在于這個“猛虎”也有了“國企戶口”,享受“國企待遇”。并且政府關系、產業資源、資本積聚都不在競爭對手之下。這對相關企業的長期影響可能比短期影響還要大。而對更小的競爭對手來說,如何活下去應該比如何做大更現實。同樣在競爭對手這里,一些國際競爭對手(同時作為WCDMA專利授權以及WIFI等供應商,和一些非一流的IP及EDA公司同樣會受到客戶減少的影響。)都會受到雙重影響:短期來看,銳迪科自然不需要WCDMA授權了,而相關公司的的周邊產品也會受到影響;而長期來看整合后的公司肯定不滿足于參加“全運會”,更應該角逐“奧運會”。一個強大的中國公司(市場競爭力以及在LTE等未來標準上的話語權)對國際競爭對手來說自然挑戰更多一些。
而對一些國際上不是最領先,又沒有國內優勢,和展訊/銳迪科合作并不那么緊密的供應商來說在中國的市場肯定會受到沖擊;而對眾多銳迪科為了降低成本,選擇的三四線的供應商來說,除了忍受失去銳迪科的“短痛”,還要面臨眾多小客戶關門的“長痛”。
這個冬天有點冷,眾多功率放大、藍牙和射頻等嚴重依賴展訊平臺的小公司則可能會有些挑戰,可以說是短期失去了合作平臺,未來可能是中小客戶群體面臨調整。他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應對。而中小代工廠和封裝廠,雖然短期受影響不大,但“無近慮,有遠憂”。因為他們的主要客戶群體---中小芯片設計公司---受到了影響。“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這個理。
第四象限:短期機遇長期挑戰
紫光的大動作已經使“門前冷落鞍馬稀”很久的集成電路產業重新“車如流水馬如龍”,眾多的投資公司和基金公司突然重新關注起中國的芯片產業。而眾多應用處理器公司和中小芯片設計公司甚至一些上市的企業在短期內肯定會受益于資本的關注,對公司的融資、資本運作、股價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應用處理器公司面臨著沒有基帶芯片的威脅,而聯發科和展訊等通信芯片公司已經殺入平板市場,“挾通信以令平板”,有“通信”轉“平板”是順水推舟,而僅有“平板” 想轉“通信”卻是相反;考慮到整合后的紫光在品牌、政府資源、人才吸引、資本青睞等各方面的優勢,對眾多中小芯片公司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未來紫光整合好清華的技術資源、科研專利甚至人才培養的優勢,那么將會形成集成電路產業優秀人才的“壟斷”。這將會改變目前芯片領域一流人才去外企,二流人才去國企,三流人才去民企的格局。難以招聘到優秀人才將會使得眾多中小公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終主動加入到整合的潮流中去。而對眾多“政府項目”較多的公司來說,紫光的進入不是“鯰魚效應”,因為進來的是一條鯊魚!展訊和銳迪科這種在市場上拼殺出來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公司也實現了“農轉非”,拿到了“國企戶口”,享受“國企待遇”。這對一些競爭實力較弱的,依靠“戶口”加分多的公司來說,可能也會有些挑戰。畢竟紫光擁有巨大的資本、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未來肯定不會局限于只做通信!
整體而言,需要面對挑戰做出應對的公司是展訊的競爭對手、手機領域的周邊芯片公司、二三線供應商及終端廠商、中小芯片設計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
看完四個象限中對個體企業的影響,來綜述下紫光收購展訊和銳迪科的連鎖反應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深遠影響:
積極性:
一:倒逼產業整合,推進做大做強。
紫光這種強有力的運作,將會倒逼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加速整合。這幾年來,中國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都維持在560家到600家之間,導致資源浪費、人才分散、專利保護不力。而公司數目眾多也是“撒胡椒面”的存在基礎。沒有外部的巨大刺激,沒有太多公司愿意進行整合。所以業界呼吁多年的整合“總在笑談中”。但這次不同了。在紫光這個超級航母之前,眾多小公司的命運只有三個:要么加入航母成為一部分;要么作為護衛艦、驅逐艦和航母一起集團作戰;要么就被邊緣化去獨自面對大風大浪。
紫光震撼式的手筆引發的連鎖反應,短期會倒逼中國的芯片設計行業加速整合,中期會影響半導體的制造和封裝等上游公司開始整合,長期則會影響手機終端廠家。這對整個半導體和手機產業鏈都具體有里程碑意義。
二:避免惡性競爭,有利良性發展。
公司數目眾多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大打價格戰,“華山論賤,看誰更賤”。而這種“殺敵一千,自傷九百九”的競爭方式導致大家都沒有錢賺,進而波及到產業鏈的上下游。這是多年來中國的集成電路公司大多“毛利與凈利齊低,虧損共慘淡一色”的主因。而產業整合后,將會大大降低價格戰,避免惡性競爭。企業的毛利和凈利也會大大改觀,企業可以將盈利以及政府的支持投入研發而不是價格戰,這對中國公司研發新產品、提升競爭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企業個體的良好發展最終會推動產業整體的良性發展。
三:培育龍頭公司,角力國際競爭。
隨著今年中央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各個地方政府對集成電路的熱情又起來了,而國家要成立大規模基金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消息更是吸引了眾多投資公司和基金公司“躍躍欲試”,但業界應該在興奮之余更要冷靜,因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已經到了成熟期,現在產業的競爭已經是“寡頭的競爭”。以往靠眾多小微公司“五六個人、七八條槍”打游擊的方式參與國際競爭肯定是“螳臂當車”。而紫光這次整合將從人才、產業平臺等多個層面促使產業加速整合,這對提升優質公司的財務、研發、技術等實力有著積極的意義,最終對培育每個環節的龍頭公司,使中國的集成電路參與角力國際競爭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引起資本重視,促進產業繁榮。
曾幾何時,集成電路產業在VC眼里已經成了夕陽產業,許久以來都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而紫光重金進入集成電路產業則引得眾多的“資本”開始青睞這個亟需支持的產業,不僅僅是上市公司,還是再融資的公司,突然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僅僅這兩個月,來找我問詢國內優質集成電路公司的基金和投資公司已經不下二十家。而集成電路本身就不是一個花小錢辦大事的產業,所以眾多資本的進入,對產業來說是“久旱逢甘霖”。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資本運作經驗豐富大佬的進入,不僅有利產業內公司的整合,更將會改變這個產業眾多管理者的“工程師風格”,將產業和資本結合,發揮資本的杠桿作用,這對提升集成電路產業眾多公司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不確定性:
一:文化理念差異加大整合困難。
雖然兩家公司距離不過兩千米,但公司的文化理念卻差異頗大。展訊已經完成了由創始人到職業經理人的過渡,逐漸規范了公司的運作機制,建立了完善的流程制度。公司風格也是高舉高打,能做第一,決不去爭第二;并且展訊已經進入國際品牌客戶和世界領先市場;而銳迪科則還是由創始團隊經營,實行扁平化的管理,基本上還是任務分配大于流程管理。而公司的風格也基本是“低姿態、低成本、低價格”。(銳迪科的全面分析請見我的上篇文章“土豪還是小伙伴?----評銳迪科的雙面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d772d0101c92l.html)。手機領域的客戶也多是三四線或者規模較小的非品牌客戶。這兩種“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能否融合到一起,兩個風格迥異的團隊能否產生化學反應,這是個問題!一加一未必大于二,但是一減一絕對小于一。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一家做面板驅動的公司和深圳的一家面板驅動公司在期待中合并了,但“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七月之癢都沒過,這兩家就分手在秋季了。
與聯發科和晨星的整合不一樣:聯發科和晨星主要是手機和電視兩條相對獨立的產品線,整合后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獨立運作,從而相互受益。展訊和銳迪科卻主要是基帶芯片和周邊產品,團隊必須集中在一起共同工作。這個過程還必須要短,盡快產生化學反應。否則整合的意義就失去了。因為收購應該是為了整合,而不是消滅掉一家。
既要互補,又要形成合力。對紫光來說,整合展訊和銳迪科不是困難的結束,而是更大挑戰的開始。
二:變身國企,能否“揚長避短”?
國企中擁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不論是管理層還是工程師,但為何這個產業的龍頭中:設備的龍頭中微半導體、材料的龍頭上海新陽、芯片制造的龍頭中芯國際、芯片設計的龍頭展訊和海思、設計服務的龍頭芯原微電子等個個都不是國企呢?不是國企不努力,而是機制使得國企“戴著腳鐐跳舞”,很難在這種快速變化、全球競爭、以人為主的領域中發揮出國企的優勢。而紫光整合展訊和銳迪科后,能否避免把國有機制中不好的因素帶給企業,能否保持企業原來的高效決策,對市場靈敏反應等優勢,這是個問題!長久來看,新的公司肯定會進入保密通信等特殊市場,這個市場競爭對手缺乏,利潤豐厚。在這個特殊市場嘗到甜頭后,在“殘陽如血”的主戰場是否還有現在這種競爭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變身國企,能否揚國企之長,避國企之短,這是挑戰的第二步。市場上的狼,未來是變成獅子,還是狗,這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
三:回歸A股,能否具有國際資本市場的規范性?
雖然在國際資本市場遇到融資難等困難,但是國際資本市場的規范管理、嚴格要求對公司管治的正規化、制度化卻有很大的監督與促進作用。展訊能夠趟過“渾水”而不倒,與國際化是有很大關系的。回歸A股的新公司必須做地更加透明,更加規范,才能在國際上擁有更好的形象,進而對招徠國際人才,進入國際市場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回歸”不應該為了躲風避雨,而是為了更好地走出去。
作為一名產業分析師,雖不敢說“以產業興衰為己任”,但還是要在這篇近萬字的文章后面,提出個人的深思淺見,僅供參考:
一:充分信任重用專業化的管理團隊
中芯國際之所以成為領先的代工廠,與堅持的兩個“I”( Independent 獨立的、International 國際化的)有很大關系。而這兩個“I” 對紫光肯定也是必須的。希望未來紫光盡量保持新公司的獨立性,充分信用、充分授權專業化的管理團隊,讓公司的決策更加高效,判斷更加準確、戰略更加專業。同時公司考慮引入更多國際化的、專業化的人才,甚至還延用國際化的審計、會計、律所等事務所,來保證公司的國際化、規范化運營。只有這樣,才能揚國企之長,避國企之短,在國際化的產業、國際化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二:和政府配合好,在上海加大投資,把整合后的公司以上海為重點做大做強
毫無疑問,上海市政府在這兩家公司的成長中付出了很多心血,給予了眾多支持。而展訊和銳迪科之所以能成為國內優秀的公司與上海市相關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分不開的。展訊和銳迪科的成功也證明了上海具備芯片公司做大做強的“土壤”和良好環境。維護好和上海的關系對新公司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上海的產業環境、人才集聚、政府的專業服務都將會是新公司未來更上層樓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希望紫光在上海加大投資,和政府配合好,和相關部門、專家和領導溝通好,在股東的“求所有”和地方政府的“求所在”中尋找一個完美的答案,把整合后的公司以上海為重點做大做強。因為未來的公司不是上海的,也不是北京的,而是中國的。只有擁有超越地域的廣闊胸懷,才能培養出超越非凡的偉大公司。
這樁帶來的巨大沖擊的整合,勢必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忽視整合困難而一味叫好的“捧殺”和只看到困難而一味指責的“棒殺”都不足取。
這種國內產業的整合,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未來的運作應該更多是“產業運作”替代“資本運作”;運作對象也應該著眼于國際視野。而通過這樣的運作,中國的集成電路業界才能吸取教訓、積累經驗、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