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器件,MIS器件是什么意思
MIS器件,MIS器件是什么意思
以SiO2為柵介質時,叫MOS器件,這是最常使用的器件形式。歷史上也出現過以Al2O3為柵介質的MAS器件和以Si3N4為柵介質的MNS器件,以及以SiO2+Si3N4為柵介質的MNOS器件,統稱為金屬-絕緣柵-半導體器件--MIS器件。
以Al為柵電極時,稱鋁柵器件。以重摻雜多晶硅(Poly-Si)為柵電極時,稱硅柵器件。它是當前MOS器件的主流器件。硅柵工藝是利用重摻雜的多晶硅來代替鋁做為MOS管的柵電極,使MOS電路特性得到很大改善,它使VTP下降1.1V,也容易獲得合適的VTN值并能提高開關速度和集成度。
硅柵工藝具有自對準作用,這是由于硅具有耐高溫的性質。柵電極,更確切的說是在柵電極下面的介質層,是限定源、漏擴散區邊界的擴散掩膜,使柵區與源、漏交迭的密勒電容大大減小,也使其它寄生電容減小,使器件的頻率特性得到提高。另外,在源、漏擴散之前進行柵氧化,也意味著可得到淺結。 selfalignedpoly-siliconprocess自對準多晶硅工藝
鋁柵工藝為了保證柵金屬與漏極鋁引線之間有一定的間隔,要求漏擴散區面積要大些。而在硅柵工藝中覆蓋源漏極的鋁引線可重迭到柵區,這是因為有一絕緣層將柵區與源漏電極引線隔開,從而可使結面積減少30%~40%。
硅柵工藝還可提高集成度,這不僅是因為擴散自對準作用可使單元面積大為縮小,而且因為硅柵工藝可以使用“二層半布線”即一層鋁布線,一層重摻雜多晶硅布線,一層重摻雜的擴散層布線。由于在制作擴散層時,多晶硅要起掩膜作用,所以擴散層不能與多晶硅層交叉,故稱為兩層半布線.鋁柵工藝只有兩層布線:一層鋁布線,一層擴散層布線。硅柵工藝由于有兩層半布線,既可使芯片面積比鋁柵縮小50%又可增加布線靈活性。
當然,硅柵工藝較之鋁柵工藝復雜得多,需增加多晶硅淀積、等離子刻蝕工序,而且由于表面層次多,臺階比較高,表面斷鋁,增加了光刻的困難,所以又發展了以Si3N4作掩膜的局部氧化LOCOS--Localoxidationonsilicon (又稱為MOSIC的局部氧化隔離工藝LocalOxidationIsolationforMOSIC),或稱等平面硅柵工藝。
擴散條連線由于其電容較大,漏電流也較大,所以盡量少用,一般是將相應管子的源或漏區加以延伸而成。擴散條也用于短連線,注意擴散條不能跨越多晶硅層,有時把這層連線稱為“半層布線”。因硼擴散薄層電阻為30~120Ω/□,比磷擴散的R□大得多,所以硼擴散連線引入的分布電阻更為可觀,擴散連線的寄生電阻將影響輸出電平是否合乎規范值,同時也因加大了充放電的串聯電阻而使工作速度下降。因此,在CMOS電路中,當使用硼擴散條做連線用時要考慮到這一點。
當在NMOS的柵上施加相對于源的正電壓VGS時,柵上的正電荷在P型襯底上感應出等量的負電荷,隨著VGS的增加,襯底中接近硅-二氧化硅界面的表面處的負電荷也越多。其變化過程如下:當VGS比較小時,柵上的正電荷還不能使硅-二氧化硅界面處積累可運動的電子電荷,這是因為襯底是P型的半導體材料,其中的多數載流子是正電荷空穴,柵上的正電荷首先是驅趕表面的空穴,使表面正電荷耗盡,形成帶固定負電荷的耗盡層。
這時,雖然有VDS的存在,但因為沒有可運動的電子,所以,并沒有明顯的源漏電流出現。增加VGS,耗盡層向襯底下部延伸,并有少量的電子被吸引到表面,形成可運動的電子電荷,隨著VGS的增加,表面積累的可運動電子數量越來越多。這時的襯底負電荷由兩部分組成:表面的電子電荷與耗盡層中的固定負電荷。如果不考慮二氧化硅層中的電荷影響,這兩部分負電荷的數量之和等于柵上的正電荷的數量。當電子積累達到一定水平時,表面處的半導體中的多數載流子變成了電子,即相對于原來的P型半導體,具有了N型半導體的導電性質,這種情況稱為表面反型。
根據晶體管理論,當NMOS晶體管表面達到強反型時所對應的VGS值,稱為NMOS晶體管的閾值電壓VTN(ThresholdvoltageforN-channeltransistor)。這時,器件的結構發生了變化,自左向右,從原先的n+-p-n+結構,變成了n+-n-n+結構,表面反型的區域被稱為溝道區。在VDS的作用下,N型源區的電子經過溝道區到達漏區,形成由漏流向源的漏源電流。顯然,VGS的數值越大,表面處的電子密度越大,相對的溝道電阻越小,在同樣的VDS的作用下,漏源電流越大。
當VGS大于VTN,且一定時,隨著VDS的增加,NMOS的溝道區的形狀將逐漸的發生變化。在VDS較小時,溝道區基本上是一個平行于表面的矩形,當VDS增大后,相對于源端的電壓VGS和VDS在漏端的差值VGD逐漸減小,并且因此導致漏端的溝道區變薄,當達到VDS=VGS-VTN時,在漏端形成了VGD=VGS-VDS=VTN的臨界狀態,這一點被稱為溝道夾斷點,器件的溝道區變成了楔形,最薄的點位于漏端,而源端仍維持原先的溝道厚度。器件處于VDS=VGS-VTN的工作點被稱為臨界飽和點。
在逐漸接近臨界狀態時,隨著VDS的增加,電流的變化偏離線性,NMOS晶體管的電流-電壓特性發生彎曲。在臨界飽和點之前的工作區域稱為非飽和區,顯然,線性區是非飽和區中VDS很小時的一段。繼續在一定的VGS條件下增加VDS(VDS>VGS-VTN),在漏端的導電溝道消失,只留下耗盡層,溝道夾斷點向源端趨近。由于耗盡層電阻遠大于溝道電阻,所以這種向源端的趨近實際上位移值?L很小,漏源電壓中大于VGS-VTN的部分落在很小的一段由耗盡層構成的區域上,有效溝道區內的電阻基本上維持臨界時的數值。因此,再增加源漏電壓VDS,電流幾乎不增加,而是趨于飽和。
這時的工作區稱為飽和區,左圖顯示了器件處于這種狀態時的溝道情況,右圖是完整的NMOS晶體管電流—電壓特性曲線。圖中的虛線是非飽和區和飽和區的分界線,VGS
事實上,由于?L的存在,實際的溝道長度L將變短,對于L比較大的器件,?L/L比較小,對器件的性能影響不大,但是,對于短溝道器件,這個比值將變大,對器件的特性產生影響。器件的電流-電壓特性在飽和區將不再是水平直線的性狀,而是向上傾斜,也就是說,工作在飽和區的NMOS器件的電流將隨著VDS的增加而增加。這種在VDS作用下溝道長度的變化引起飽和區輸出電流變化的效應,被稱為溝道長度調制效應。衡量溝道長度調制的大小可以用厄萊(Early)電壓VA表示,它反映了飽和區輸出電流曲線上翹的程度。受到溝道長度調制效應影響的NMOS伏-安特性曲線如圖所示。
雙極性晶體管的輸出特性曲線形狀與MOS器件的輸出特性曲線相似,但線性區與飽和區恰好相反。MOS器件的輸出特性曲線的參變量是VGS,雙極性晶體管的輸出特性曲線的參變量是基極電流IB。
衡量溝道長度調制的大小可以用厄萊(Early)電壓VA表示,它反映了飽和區輸出電流曲線上翹的程度。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對
(0) 0%
相關閱讀:
( 發表人: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