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號20:00,BlockMania AMA直播第32期繼續進行,本期主題為本期主題為「區塊鏈/數據庫/數據/大數據」,分享嘉賓為Intellishare CEO 、加州州立大學計算機碩士熊羽睿,他與社區成員共同探討了關于區塊鏈與大數據的相關問題。
以下為AMA全程回顧
一些人認為區塊鏈就是分布式數據庫,您認為區塊鏈與分布式數據庫之間有區別嗎?
很多人將區塊鏈理解為分布式數據庫,其實是存在偏差的。區塊鏈在我看來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它與分布式數據庫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區塊鏈主要是做交易的記錄、數據的確權等等,而不是大規模數據的存儲。分布式數據庫之所以叫「數據庫」,它提供的是數據存儲的服務。因此,這兩者解決的是兩個不同的事情。
區塊鏈要解決的是信任問題,因為人與人之間很難解決信任問題,所以它會假設每一個人,每一個節點都是可以作惡的。在整個基礎上,形成制約和共識體系。區塊鏈強調「去中心化」,實際上就是去掉對人的一個信任,改為相信機器。借用李笑來老師的一句話:「區塊鏈就是達成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共識」。而分布式數據庫是通過多點架設,優化服務,提供冗余等等,提供更快地調取架構的設置,通過這種技術可以提高業務的吞吐量和數據的存儲量。
此外,區塊鏈與分布式數據庫在存儲技術上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區塊鏈是一個鏈式結構,它把一個一個區塊連接起來,用哈希值不停地對前面一個賬本進行認同。它形成的是一個賬本結構,而非數據庫,所以它沒有辦法把全部的數據存儲起來。因此說,它與分布式數據庫的技術方式是不一樣的。
中心化數據庫目前存在哪些問題或痛點?區塊鏈能解決哪些問題,不能解決哪些問題?
中心化數據庫最大的問題是它的數據不公開,所以一旦有人盜竊數據的話,普通人無法監管,也無能為力。而且目前關于數據庫泄露的問題數不勝數。例如美國Facebook就出現過數據泄露的問題。所以這是中心化數據庫最大的一個弊端,而這個問題,區塊鏈可以提供一個解決方案。此外,中心化數據庫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有些企業或者中心化的機構可以利用你的數據去賺你的錢。他們通過采集你的個人信息,你的消費習慣,然后實現商業目的,進而賺到你的錢。
而相比于中心化的數據庫,區塊鏈可以將面部識別信息、身份證、相關資料變成一串哈希值。通過做一次確認,你的個人信息和敏感信息都可以全部隱藏,此后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不需要再出示身份證去證明你是你。因為只需要去國家區塊鏈數據庫中心里調取,就可以驗證身份了。對方不需要知道你的姓名、年齡、住址、身份證號等等,他只通過數據返回一個脫敏信息,證明你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這對個人隱私而言,起到了極大的保護。目前我們國家我知道有兩支團隊在專門負責這件事,并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區塊鏈也有無法解決的東西。因為共識體系相較于中心化而言,它的效率會相對差一點。區塊鏈不適合去解決高并發、高容量的事情。例如今年雙十一的淘寶。
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雙十一的狂歡可以在以太坊的鏈上或者說是任何一個公鏈上去完成。但是呢,這本身也不是區塊鏈的特長。有很多朋友和我說區塊鏈「顛覆」了世界。其實任何一個技術,都不應該用「顛覆」一詞,它是一個逐漸改變的過程,而我個人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兩極中間,有各種各樣的應用、落地項目在中間游離,處于「灰色地帶」。大部分的項目或多或少都有點去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一切都只是強和弱的差別。其實,無論是去中心化還是中心化,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能服務于人類,幫助人類解決問題,而并非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去說事。
此外,區塊鏈還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的問題。它在「Scalability 延展性、Decentralization 去中心化、Security 安全性」三方面很難100%的都做好,它只能側重兩樣。所以我覺得是在選擇一個技術或者是在做一個項目落地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項目本身的邏輯,再去考慮它有什么技術。而不是說用區塊鏈技術能去解決什么,因為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這就是我對中心化數據庫和區塊鏈的理解。
您認為區塊鏈在數據流通領域有哪些應用呢?
談到應用,我還想提提關于純粹公鏈的項目。我們基本認為公鏈時代已經結束了,因為公鏈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是信仰階段,而第二個是公鏈階段。其實今年很多人還在炒作公鏈,但是我們認為去年公鏈時代基本就定型了,而接下來拼的應該是應用。
如何在區塊鏈的基礎上搭建「殺手級」的應用,其實是現在大家應該需要考慮的。雖然現在很多應用已經開始嘗試了,但是真正「殺手級」的應用我還沒有看到。所以在區塊鏈領域,尤其是在純區塊鏈領域(我自己有意強行劃分了一下),因為還沒出現「殺手級」的應用,所以就談不上數據的流通。而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數據流通應該是在第四個階段,大概是在2~3年之后。真正的數據積累只有人們大規模的對這個圈子有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那時候大家拼的就不是應用了。以前,別人更關注你的共識體系,現在很少有人去關注了。現在更多的是去關注Token經濟模型的設計。
當這種形態出現后,我們看到政府開始大力支持,企業開始加大投資,但是真正地如何去落地,形成殺手級的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一定要說數據應用的話,我個人認為現在純粹的區塊鏈在數據流動的應用,更多的還是用于私有鏈或者聯盟鏈的結構上。
可能用在什么方面呢?這個話題太廣泛了。它可以用于個人的數據交互上,可以用在票據的數據交互,農業溯源的數據交互,醫療領域的數據交互等等。
為什么我會覺得最快形成數據流通不是在公鏈項目上,而是在聯盟鏈和私鏈結構上,也是有原因的,你比方說如果騰訊或者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型企業用聯盟鏈的方式迅速地進入到數據流通領域中,它會比公鏈的數據領域流通要快的多,而且可能還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但是當聯盟鏈或者私鏈在數據流通領域發展,對于個人是否有幫助,這個問題我還沒有想明白。
目前區塊鏈和大數據都處于技術創新的前沿領域,您認為兩種技術之間是否可以相互結合和促進?
我在網上見過一句話,雖然不是完全準確,但是是一個還算合理的解釋,他認為大數據是一種生產資料,AI(人工智能)是一種生產力,而區塊鏈是一種生產關系。區塊鏈解決的是生產關系的問題。
大數據只是一個數據,對于大數據的處理才是技術創新前沿領域,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是完不成的。因為只有不斷地更新大數據,不斷地去優化算法,不斷地自我更新和學習,才可以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但是呢,數據產生的越多,人工智能越發達,對我們個人而言有可能是一種傷害。
每個人所產生的數據,例如每天的生活軌跡,去過哪里,買過什么東西,花了多少錢,看了什么東西。。.。。.這些數據都會被收集起來,用于人工智能分析,然后極有可能被用于商業目的。
所以這是件蠻可怕的事情,只需通過你的數據,就可以將你的個人畫像描繪出來。所以在我看來,人工智能越發達,對個人其實是一種傷害。生產力不在個人手中,生產資料也不在個人手中,而生產關系還未建立,所以個人極有可能是個被剝削的角色。
但是非常幸運的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區塊鏈之所以出現,就是為了解決數據確權的問題,而沒有數據確權,就不存在所謂的數字資產。
所以區塊鏈與大數據的結合可以稱為「天作之合」,數據產生的源頭能確權,每個人產生的數據是屬于自己的。人工智能需要分析數據,也需要通過個人購買數據。所以區塊鏈是為個人在服務,它去掉對人的信任感。在數學里面我們可以信靠,即 「In math we trust」,通過數學,通過機器的模型,拋開人為的因素。這就是區塊鏈未來最大的一個用處,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這才是有意義的。
在這之上的大數據的處理和人工智能,才可以為人所用,為個人服務。而不僅僅只是對某些中心化的機構服務,這才會使得個人感覺到安心。
您認為目前,區塊鏈最可行的落地應用場景有哪些?
區塊鏈最可行的落地應用場景蠻多的,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說。一個就是公鏈的項目,一個是聯盟鏈和私鏈的結構。近期區塊鏈獲得國家的戰略支持,實際上是希望區塊鏈更好地為實體服務,為實體賦能。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讓企業與市場更好地連接,例如產品溯源、管理透明化、數據不可篡改等等。這些,正是老百姓能實實在在看到的。
在過去人們使用馬車,而后來有了蒸汽機車。現在有兩種辦法,一是為蒸汽機車打造一個全新的道路系統,但是代價會很大。一是現有的馬車系統非常成熟了,能否將蒸汽機車的一部分用在馬車上,讓馬車效率提高。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兩種方法沒有誰對誰錯。
應用場景是從區塊鏈的Token經濟模型去看的。很多人不理解「Token」,Token的中文是通證,它不是幣。比特幣是「Bitcoin」,所以它是Coin,不是Token。它是一個為了支付功能而生,點對點支付的偉大實踐。
Token是從以太坊開始形成的,而且它具有多重屬性。它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行為,特別是組織的行為,而區塊鏈是用來記錄和鎖定你的整個行為。Token具有流通的功能、管理的功能、監督的功能、溯源、證券化等等。這就意味著Token最明顯的特性,即不可篡改性、時效性、可溯源性都被稱為金融屬性。
所以區塊鏈中一個非常可行的落地場景是用在供應鏈金融上。目前的供應鏈金融可以很好地解決信任傳遞的問題,也解決了普惠金融的問題。例如大型企業存在的票據貼現的現實問題可以很好地被解決。
溯源類的應用也有很多。但是區塊鏈無法證明溯源的產品在上鏈之前的真假問題,所以還是需要依靠權威機構做認證和背書,之后再上鏈。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結合的過程。很多產品,例如農產品、玉石的追溯等等,都有很多人利用區塊鏈來做嘗試。
此外,我們現在看的比較多的一個落地場景就是電子票據。例如在深圳,搭乘出租車,電子票據全部都上鏈,你可以通過自主查詢打印發票,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落地場景。
此外還有一個可以落地的場景就是Mesh 網絡,Mesh網絡的一個落地場景最直接了當的就是提供網絡。Mesh網絡是一個自延展網絡,與DAO組織有點相似,通過自組網絡可以慢慢地合并成一個大的網絡,然后慢慢去擴展。理論上可以形成一個平行網。
很多人對于Mesh網絡寄予厚望。因為它不僅是一個在通訊協議的硬概念,還是組織結構上的一個軟概念。區塊鏈DAO組織形態可以對比Mesh網絡的形態,通過一個個組織結構,慢慢地去擴展延展。
凱文凱利就提到過Mesh網絡將是未來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V神也曾經在2017和2018年提到過「Mesh網絡是黑科技」,是最快能使用Token支付的落地應用。雖然現在我們離落地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一直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
其他的落地應用場景,例如鏈商、貨運等等。但是目前最能解決當下社會痛點的還是供應鏈金融。
Q&A
Q1:區塊鏈的存儲功能有限,其冗余特性限制了數據的儲存。這是否意味著上鏈的數據需要篩選,如何將大數據應用于上呢?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樣數據才能上鏈,以及如何上鏈。由于區塊鏈的鏈式結構不能記錄大量的數據,對于常規的大量數據是無法全部上鏈的,否則數據會十分臃腫,且改動也會很麻煩。區塊鏈最核心的作用是對數據庫里的數據進行確權,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將數據庫里的數據上鏈。簡單地說,區塊鏈是對數據庫里產生的哈希值和賬本進行簡單的備份。
Q2:阿里騰訊形成聯盟鏈可以更有效地解決業務問題,降低成本。但是對于個人而言,數據上鏈對個人的好處還沒有體現,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數據的所有者不屬于個人,您怎么看呢?
聯盟鏈確實是更高效、更快捷,所以我個人覺得他們相對于公鏈結構,更適合解決供應鏈金融的問題。但是公鏈結構由于更多人參與,它對解決普惠金融的問題更加有利。如果有一條公鏈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會覺得非常有吸引力。
針對數據屬于大型企業還是個人用戶,我覺得在聯盟鏈里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節點的所有權不是屬于個人的。
Q3:針對供應鏈的升級,即使技術方案提供者給出降低成本的方案,面對現有的供應鏈中包含的不透明的利益,如何將該方案在整個行業內推廣,如何去分這個蛋糕呢?
供應鏈金融在現階段還是由大型的金融機構來把控。針對傳統機構的逐次改革,我們不能指望它一蹴而就。尤其是普惠金融,實現點對點的金融價值傳遞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現階段,信用是可以傳遞的,過去大型的采購方是無法把信用傳遞到小商戶或提供方。所以理想肯定是在公鏈上徹底形成普惠金融,但是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