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特幣產生原因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 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于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后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比特幣網絡通過 挖礦 來生成新的比特幣。 所謂 挖礦 實質上是用計算機解決一項復雜的數學問題,來保證比特幣網絡分布式記賬系統的一致性。比特幣網絡會自動調整數學問題的難度,讓整個網絡約每10分鐘得到一個合格答案。隨后比特幣網絡會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幣作為賞金,獎勵獲得答案的人。
二、比特幣產生動機
雖然我們現在進入了記賬貨幣時代,但是我們現在的記賬貨幣,還嚴重依賴于賬戶體系。剛才說發工資,就是在企業賬戶上做一個數字的減法,在你的賬戶上做一個數字的加法。但是企業的這些貨幣,是企業哪里得來的呢?上一輪又是從哪里得來的呢?是沒有辦法將每一張貨幣都追根溯源的。就因為互聯網只能做信息的傳遞,不能做價值的傳遞的原因。銀行在進行數字的加減之后,它的實際結算可能是過了24點后進行的,甚至有的是1個月結算一次。價值的傳遞是脫離信息的傳遞,是滯后的,并且依賴于整個中心的運作。但是,在比特幣網絡里,每一筆比特幣的轉賬就是價值的轉移。并且,在這個網絡里,你能夠知道每一筆轉賬的來源,追溯到最原始的那一筆轉賬,過程十分清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國家可能會用區塊鏈技術研發自己的數字貨幣的原因之一。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價值傳遞特性將有可能給傳統社會帶來巨大改變。社會各界對此也有幾種不一樣的看法。第一種觀點,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它是“無主貨幣”,是超越國家的信用貨幣存在,這種提法現在越來越少了;第二種觀點,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全球電子現金,來解決跨中心的支付問題;第三種觀點是一種主流觀點,認為比特幣因為儲量恒定、開采難度逐漸變大、稀缺、易分、快速傳遞等特點,未來將可能是一種全球流通的數字資產,起到價值存儲的作用,相當于現在的黃金。
三、區塊鏈產生的動機
區塊鏈系統的構建雖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隨著業界的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嘗試落地的情況并不少見,諸如金融票證的對賬等領域,這些應用場景的產生動機都是為了解決中心化機制下的不可信問題。此外在貿易融資及供應鏈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多方信息共享優勢,將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整合在一起,為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更有效的評估供應鏈上小微企業的還債能力,融資需求,更好的防范金融風險提供了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區塊鏈本身的分布式特征又要求交易多方對比驗證,所有節點都要對記錄進行完整存儲,因而使區塊鏈的運行效率極大的受制于節點的物理性能,適用的場景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迄今尚未找到能夠破解區塊鏈隱私泄露問題的方法。
在去中心化的公有鏈上,任何一個節點都擁有全網的交易信息,只要對網絡地址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很大程度上就能識別交易者的身份,既使是有準入許可的聯盟鏈上,攻破密碼也不是一件難。所以如何解決隱私保護是區塊鏈技術面臨的一個挑戰,換言之,區塊鏈技術在解決了中心化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不久前Facebook嘗試推出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方案,更是將區塊鏈應用推入了新的熱議高度,回顧區塊鏈過去十年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經歷了最初的長時間低潮期,繼而進入了瘋狂的草根爆發期,然后又是整頓期,目前似乎又要進入新一輪高潮期,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發展過程波動極大,產生了諸多非法詐騙案件,這不僅對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其實在與監管進行博弈的過程中,這對行業發展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不過金融科技的發展大大縮短了監管者識別和處理風險的時間,技術的廣觸達、及時性雖然能夠使新模式以極低成本在大量人群中擴散,更容易引發集體性的金融風險事件,只要金融監管部門做到充分了解技術前沿,理解技術本質,對新技術進行持續跟蹤和研究,就能夠充分將新技術應用于監管,用監管科技彌補監管漏洞,升級監管手段,從而對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切中要害的監管,我想這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的深層次含義。
四、區塊鏈的特點
比特幣的出現確實帶來另一種交易形式的可能,但其背后衍生的法規問題全世界都還沒有一個結論。這時大家將目光望向了其背后技術「區塊鏈」,思考除了比特幣,區塊鏈還有沒有什么其他的功能可以應用呢?但在思忖其應用之前,必須先了解區塊鏈的特點,才能深入地了解其應用的發展性及可能性。
區塊鏈存在許多有別于傳統思維與中心運作的特性,其中有5 大特點: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篡改、講求共識、加密
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有些人也會稱「去中介化」,這個鮮明的特性讓區塊鏈技術被稱作「分散式帳本技術」,也曾讓人認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將會取代「銀行」的角色。
原理:每一個區塊就像帳本中的每一頁,上面記錄了許多交易的細節,例如小時候媽媽給你零用錢,想要存錢的你總是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記帳。帳本技術到這里沒有問題,但分散式呢?
分散式指的是區塊鏈系統中的每一位參與者,我們稱作節點*,系統中所有的節點「共同維護與更新」同一本帳本,且每一個節點都會各自保留一份小備份,沒有中央伺服器來管理秩序。想像一下,如果你哥哥貪圖你的零用錢,跑去改掉你小本本上的紀錄,并且拿走你所有的零用錢,要是他的橡皮擦功力夠強,你根本抓不到痕跡吧?于是「分散式節點的備份」成為確保區塊鏈系統安全性的關鍵之一。
2.去風險化
當區塊鏈中的新區塊產生后, 生成該區塊的節點會將其傳播到網絡中進行驗證, 經驗證有效之后區塊鏈上則會增加新的區塊, 而每個節點則將新的交易數據進行備份, 任意一個節點不能篡改數據。黑客要篡改數據必須掌控51%的節點, 事實上黑客為掌控51%的運算力的投入遠高于成功后所獲得的收益, 因此攻擊無意義, 且在節點數量足夠多的情況下, 黑客根本無能力掌控51%的節點, 區塊鏈以此保證數據安全有效。另外, 區塊鏈使用非對稱加密和數字簽名的加密技術, 公鑰對信息進行加密只有對應私鑰才能打開, 從而保證數據安全。
3.可拓展性
區塊鏈發展到現在,已經擁有可拓展的編程能力,支持開發者通過智能合約構建高效的分布式應用。開發人員可以在區塊鏈這一底層開源技術基礎上,針對包括電商物流在內的各種應用場景,構筑各類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應用程序。智能合約自動判別各節點執行合約的條件和需履行的義務,并自動執行滿足條件的合約事項。在沒有中心機構監督的場景下區塊鏈可保證合約有序執行,提升執行效率并減少資源浪費。
4.可編程合約
可編程合約,也就是智能合約的意思,以比特幣為例,如果用一種更加技術的稱呼來描述比特幣的話,可以叫作可編程加密數字貨幣,這個可編程是什么意思呢?在比特幣系統中,并不是像銀行賬戶一樣,將金額存儲在某個賬戶下就表明一筆資產是某個賬戶擁有的,而是使用了一種腳本程序,通過腳本程序解鎖(解鎖腳本)和鎖定(鎖定腳本)一筆資產,簡單地說,就是讓資產具備更強的編程可控能力,擁有密鑰的用戶可以提交自己的簽名信息讓腳本來驗證身份,以證明自己對資產的所有權,并且可以通過程序設定對資產的管理方式,比如設定一筆資產需要多個人共同簽名才能被轉移或者需要達到某個條件的時候才能被使用等,這種可配置、可控制的思想就是可編程合約的思想。比特幣展示了這種新穎的思路,在后續的發展中,以太坊擴展了這種思路,使可編程合約進一步發揚光大,不但支持加密數字貨幣,還支持更復雜的金融與商業合約編程,比如眾籌、擔保等。這種合約使用腳本語言進行開發,部署到區塊鏈后就很難更改,也就是所謂的代碼即法律。區塊鏈系統具有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價值傳遞能力,加上可編程合約,就能完全地支持商業環境下的各種合約需求,無論合約中有哪些條條框框,寫在紙上不如寫在代碼中,部署在區塊鏈上,公正透明而且能夠剛性執行,更主要的是,這樣的合約可以覆蓋全世界,因為腳本編寫的合約是不分國界的。
5.匿名性
我們在使用傳統的服務軟件時,通常都是需要注冊一個用戶名,綁定手機號、郵箱什么的,為了加強用戶識別的準確性,還會要求進行實名認證、視頻認證之類,然而在區塊鏈系統中,目前幾乎所有的區塊鏈產品都是使用所謂的地址來標識用戶的,僅此而已,不再需要提供其他任何能標識出用戶身份的信息,地址通常是通過公開密鑰算法生成的公鑰轉換而來的,這通常就是一串如亂碼一般的字符串,因此,雖然比特幣、以太坊等這些公鏈系統的數據是完全公開透明的,可我們卻并不能知道背后的操作者是誰,不但如此,每個使用者還可以創建任意數量的地址,只要你愿意,可以每一次都使用不同的地址來進行轉賬等各種操作,也可以將自己的資產分散在眾多的地址上,這就實現了一種用戶身份的Axitrader返傭http://www.kaifx.cn/broker/axitrader.html。那么,匿名性有什么用途呢?我們知道,在很多場合,如轉賬支付,比如收款、創建鏈上資產等,這些都是比較隱私的行為,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這些隱私安全的需求,不但是對個人,對于企業這樣的商業環境,也是有同樣的需求的。
五、總結
區塊鏈之所以被巨頭們看好,也是大勢所趨,因為隨著數據越來越重要,意識到數據重要性的人也越來越多,最終數據權利的分散肯定是必然結果(想想科幻電影中的那些數據壟斷公司,總不可能真的讓這種產物出現吧)。所以,誰能平衡好數據處理效率與用戶信息安全的關系,誰就能更好的面向未來。
從早期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P2P資源下載模式,到區塊鏈模式,再到接下來出現的各種去中心化、消費參與的新模式,其實核心的本源并沒有發生變化。科技的發展永遠是一把雙刃劍,造福人類還是毀滅人類只在一念之間。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