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農業當然也不例外,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金融理應也必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然后長期以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瓶頸。
我國的農村金融發展長期存在明顯供需矛盾,金融抑制是長時期存在的狀態,主要問題是農村金融服務不足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可獲得性較差。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入信貸市場存在障礙則是重要原因,障礙導致了商業金融機構缺乏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歸根到底繞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和風險測算問題。
在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不斷觸網,科技不斷進步,從而金融也逐漸拓展至農村、農業領域。諸多新型平臺及模式的出現,為農村金融需求主體提供了資金融通服務,同時行業基礎設施如支付結算、征信體系等也正在技術支撐下快速發展。但這些進步大都集中在農村這個地理概念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和風險測算問題仍難以解決,對于農業這個行業概念的金融破局仍在懵懂的摸索中。
如今,區塊鏈金融的盛行似乎為解決農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想法,且不說結局如何,起碼也為其去中心化特色的破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待開發的千億級大“蛋糕”
也許是長期的思想慣性作祟,關于農業的項目,常常讓人產生有關情懷的悲憫聯想。在這個情懷已經被玩壞的時代,有關理想、有關追求的純粹,讓農業項目染上了悲情般的憐憫色彩。但這絕對是個誤解。
今天,中國農村中的大多數地區,早已不再沉浸在余華筆下《活著》的苦難與沉重中,日常生活的嬉笑怒罵反而顯得更真實可親。大多數農民已經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開始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敏感的人們自然會發現,變化的背后,正在涌現新的機會,而農業金融可能就是最值得關注的。
自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探索農業產業化以來,農村一、二、三產業就開始了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出現了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這便成為了農村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從事種植和養殖,本質是農民,但通過多年的財富和經驗積累,也具備了較強的商業屬性,有點類似美國的農場主和歐洲的規模化養殖場的新經營主體。
在他們的努力下,農業行業整體保持穩定發展,從靠天吃飯、人工生產的傳統方式,轉向資本密集、高投入、高利潤、低風險的現代農業轉型,并且有逐步加速的趨勢。從近年來看,農業規模化趨勢很明顯,種養殖等農業各行業都有明顯的規?;厔?。規?;梢垣@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更強的議價銷售能力,大大降低風險提高利潤,但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規?;?、產業化經營的資本密集度較高,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既有小額、短期、分散的季節性資金臨時周轉需求,也有長期、大額、集中的持續性固定投入需求。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發展規模化、機械化農業,需要引進優良品種、流轉土地、購買現代化機器設備等;這一過程中需要流動資金支持;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需要建設廠房、購買機器設備、建立冷庫等,也需要流動資金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金融產業鏈。
市場巨大,政府也大方的給予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政策鼓勵等諸多政策方面優惠,但近年來農業金融的發展速度仍非常緩慢,與農業發展速度不成正比,農業金融供求矛盾日益增大。
2016年8月份發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這一數字已將2016年京、滬兩地的全年GDP甩在了身后,其中針對農業金融的份額也不容小覷。有調查顯示,僅占農地面積三分之一的耕地流轉,就能為創造每年2000億以上的抵押貸款市場。
從目前情況看,盡管農林漁牧業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接近10%,但獲得的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例不到2%,一個千億級的“蛋糕”正越做越大。
“雞肋”還是“烏龜”
在以商業價值為主要驅動的金融領域,逐利屬性才是最大驅動力,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而無動于衷,自然有其原因。
首先,農業金融的風險較高。農業的屬性決定了其風險更大,氣候、災害、疫情等風險因素難以衡量,經營風險難以控制,從而在一定程度提高了不良貸款率。
從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實際看,具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1%左右,涉農貸款的不良率接近它的兩倍,高達2.4%。這其中還包括了大型農業企業的貸款,農村小微金融的不良率會更高。不僅僅是普通商業銀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涉農貸款不良率也不容樂觀。以具有代表性的農業銀行為例,農戶貸款在農業銀行各項(除了其他)個人貸款業務中,不良率最高,超過3.5%??梢娫谵r村小額貸款領域風險防控領域,連服務“三農”的專業機構農行都沒有合適找到破解之道。
其次,農業貸款的收益并不樂觀。
收益不樂觀主要來自農業金融的成本過高。從運營成本看,由于不同作物和養殖物的生產周期和收益差異巨大,金融機構需要按需給出定制方案,人力投入較大,交易成本高。同時,由于農村經濟活動相較城市仍較落后,金融機構在農村開設經營網點往往難以獲得好的收益,又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成本分攤的可能性。
因此,在傳統的金融角度出發,無論是從風險控制還是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農業金融就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有肉,不是個好做的生意。
但若跳脫傳統金融的藩籬,以更高眼的眼光看問題就會發現,比起“雞肋”,農業金融更像是“烏龜”,味道鮮美,卻無從下口。
具體來說,拋除基本金融元素,農企貸款難很大程度來源于不完善的征信體系引發的信貸和金融交易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而信用體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村金融的借貸服務過分依靠于抵押擔保等方式,但這種方式在農業領域存在巨大的不適應。
農灣金服首席風險官馬志偉說:“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以個體經營為主,這種無組織的農業行為使得收益往往無法覆蓋風險。其次,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大部分農業項目收益較低。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國金融機構仍以傳統的抵押模式為主,但對于農業而言,一般不存在可用于抵押的商品,因此很難從銀行手中獲得資金,這就是當前農村金融創新發展滯緩的主要因素。”
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最大的區別之一是缺少抵押物,此前,我國現行多部法律均明確規定耕地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用于抵押,在現行土地制度下,土地抵押仍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雖說在2016 年 10 月,國務院下發的相關文件表示要加快土地三權分置,也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在全國超過200個縣(市、區)都開展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但作為國家根本性制度之一,土地制度改革仍需中央政府在重大問題上進行突破。然而從現在來看,農村金融業務以擔保抵押貸款居多,且擔保抵押品單一,基本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房屋。即使土地制度放開,對于需求缺口巨大的農業金融來說,仍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
隨著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社會投資者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出現,對金融服務也有新需求,這些主體生產投資、農業機械、銷售環節等金融需求的規模和風險較大,但對其而言,上述普遍的擔保抵押物其抵押價值有限,權屬不穩定,土地發包方和承包方容易出現爭議。同時,銀行對新型經營主體放貸以一定期限收益權為基礎進行評估,土地經營者獲得的貸款額度有限,銀行的評估難度還是風險都很大,這影響了大規模經營主體的投資積極性和生產投入。
綜上,如何在拓展抵押物范圍的同時控制風險,打通農業產品、生產資料等物的抵押通路,成了解決農業融資難問題的癥結所在。而區塊鏈金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化繁為簡的區塊鏈解決思路
關于區塊鏈的概念,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概念,但所謂“大道至簡”,拋去復雜的屬性不談,其“去中心化”的思路其實不難理解。舉例來說,你要買一個電視,在這個過程中,你一般會與賣家交易,這筆交易牽扯到了除了你和廠商的第三方(不管是家電商場還是淘寶京東都屬于第三方),你和廠家的交易都是圍繞第三方展開的。因此,雖然你只是簡單的買了一個電視,但是你和廠商都要向第三方提供多余的資金和信息。而去中心化的處理方式會更便捷,兩人交易無需第三方,而是換做大眾來作證。設想如果有成千上萬筆交易在進行,去中心化的處理方式會節約很多資源,使得整個交易自主化、簡單化,并且排除了被中心化代理控制的風險。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技術的顛覆性特點,實現了一種點對點的直接交互,使得高效率、大規模、無中心化代理的信息交互方式成為了現實,簡單來說,恢復了交易最基礎、原始的形式。
來看一個實際案例,馬士基是全球最大的船運公司,其主要業務就是把貨物從一個國家運到另一個國家。雖然聽起來商業模式非常簡單,但是要完成這件事情,其中牽涉的參與方是非常多的。在今年早些時候,馬士基和IBM一起用區塊鏈做了試驗項目,其內容就是利用區塊鏈來追蹤記錄非洲和歐洲之間的鮮花進出口貿易,用以提升跨境供應鏈的效率、節省成本、降低風險。
具體來說,在肯尼亞很多花農以種花為生,而全球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場在荷蘭。肯尼亞的花需要通過馬士基的遠洋貨運郵輪,從肯尼亞運到荷蘭去銷售。從花種出來到上市銷售,整個過程除了馬士基的海運服務之外還有很多的相關參與方。在肯尼亞,花農和出口要跟銀行貸款,鮮花出口前需要經過檢驗檢疫部門的檢驗,需要當地的海關的驗關……當馬士基的萬噸巨輪滿載裝滿鮮花經過二十天左右的航行到達荷蘭后,之前的一系列流程還要再發生一次,只是這次換成了荷蘭的海關、荷蘭的檢驗檢疫和荷蘭的銀行等參與方。在這個歷時近二十天的跨國供應鏈流程中,大概會有參與方近10個,相關的文檔200多個。在這個鮮花貿易的產業鏈和物流體系中,復雜的很大原因是伴隨鮮花本身的流動,還有相應文檔的信息流和貸款融資的現金流。在傳統的解決方案中,所有的相關參與方都是一個中心,相關的數據和信息都存放在自己的數據庫,特別在金融這樣的行業里,這類系統甚至被稱為核心系統,共享非常困難。在這個鮮花跨國貿易過程中,跟鮮花相關的信息、文檔、資金,在不同的中心流動,自然會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點,比如:流程周期比較長、環節多、透明性差等,極大影響了可信度和效率。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就是通過技術手段,以 “去中心”或者 “弱中心”的方式,使得數據和資產從中心保存變成在不同的實體之間的共享,同時做到透明、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由各個階段的中心變成大系統內的節點,從而做大一個大家一起來維護和更新的共享數據庫賬本。在整個貫穿近20天的跨國物流運輸的過程中,所有的參與方,都擁有了更新和享用數據的權利,相關的數據和文檔都會寫入共享賬本。由于所有與貨物相關的數據和文檔都是隨時寫入區塊鏈的,而區塊鏈的各個參與節點的數據又是保持同步的,因此相關的參與方,不管是生產商、銷售商,還是海關、銀行等,都能隨時隨地了解掌握貨物的種植、生長、位置、狀態、甚至是溫度、濕度等信息。
這個案例看似金融只是涉獵其中,但卻提供了一個關于抵押和信用體系的解決方案。延伸到農業金融領域,金融機構大概也可以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讓農業形成從生產到銷售全流程的信息共享,從而掌握全流程的信息流,通過信息流掌握生產和銷售趨勢,填補抵押和信息體系的缺陷。
未來?任重道遠!
對于農業貸款難的問題,區塊鏈確實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思路。目前從農業貸款較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抵押物,歸根到底就是缺乏信用抵押機制。而區塊鏈建立在去中心化的信用基礎之上,它超出了地域局限,在市場上,能夠發揮出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替代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價值傳遞的作用。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貸款時,需要提供相應的信用信息,這就需要依靠銀行、保險或征信機構所記錄的相應信息數據。但其中存在著信息不完整、數據不準確、使用成本高等問題,而區塊鏈的用處在于依靠程序算法自動記錄海量信息,并存儲在區塊鏈網絡的每一臺電腦上,信息透明、篡改難度高、使用成本低。因此,申請貸款時不再依賴銀行、征信公司等中介機構提供信用證明,貸款機構通過調取區塊鏈的相應信息數據即可。
正因為其這個特性,澳大利亞、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都開始了農業金融在區塊鏈領域的布局,而我國的不少涉農機構也開始了針對性嘗試。
從長遠來看區塊鏈技術的加入,不僅可以利用新技術,為農戶、農業、農村引入多方金融機構小額貸款等金融服務,輻射傳統金融無法覆蓋服務的地方個體農戶及中小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實現了農業生產的信任度,實現了全程可監控,在解決了食品安全食品供給問題的同時,還能提高農戶的收入,對農業全面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
然而,從當前來看,區塊鏈無論是技術還是場景都仍處于概念階段,具體應用方向還需要探索。
首先,其技術本身還要優化。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很高大上,無處不在的、高度互聯的。但從目前的應用來看,區塊鏈處初期,其底層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制約。農業是一個有生命的產業,需要進一步突破區塊鏈的技術限制與農業的融合。
其次,區塊鏈技術進入門檻很高。區塊鏈技術其實涉及到密碼學、計算數學、人工智能等很多跨學科、跨領域的一些前沿技術,一般的工程師在短期內可能很難去掌握。而農業信息化仍是國家信息化的“短板”,現階段最缺乏的就是農業信息化的人才,懂農業的人不懂信息化,懂信息的人不懂農業,而區塊鏈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范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本來就比互聯網和農業慢好幾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提升了區塊鏈技術額進入門檻極高。
最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還需繼續拓展?,F在絕大部分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可以分為虛擬貨幣類、記錄公證類、智能合約、證券、社會事務等,這些場景目前跟農業不太搭邊,缺乏符合農業農村特點、接地氣的應用場景。區塊鏈以互聯網為基礎,企業在開拓農村互聯網市場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去拓展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只要當擁有一個龐大的用戶群去參與區塊鏈的時候,它的價值才能體現。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