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讀者應該知道Intel 的處理器、TSMC生產的SoC(System on Chip)等邏輯半導體的相關工藝,也明白到這些規則只不過對產品的命名罷了。那么,DRAM中提到的1X(18nm)、1Y(17nm)、1Z(16nm)等又都意味著什么?
在本文中,我們就此討論一下所謂的“XXnm”的DRAM的真正意義。那么,所謂“XXnm”指的是哪里的尺寸呢?在談論這個之前,我們先來聊一下當下的DRAM現狀。
現在是2019年的下半年,最先進的DRAM正在由1X(18nm)向1Y(17nm)推進。而且,預計在2019年末量產1Z(16nm)。也就是說,DRAM是1nm1nm地實現微縮,為什么DRAM廠家執著于這“1nm的微縮”呢?
先說結論,“1nm微縮”如果“登場”得晚的話,年度銷售額將會有1兆日元(約人民幣670億元)的差異。要理解這個,我們要首先理解DRAM的構造和變遷。
DRAM的構造和變遷
如圖1所示,DRAM 是由一個晶體管和一個電容(Capacitor)構成的,晶體管處于“ON”的狀態,電容儲存電荷。也就是說,根據電容是否有電荷,進行“1”或者“0”的存儲動作。
圖1,DRAM的構造及變遷。(圖片出自:《日本半導體歷史館》)
如圖1 所示,4K-1M比特的DRAM是平面型(Planar型),然而,大于1M比特的話,電容就會變成像蘑菇形狀一樣的“堆棧型”(Stack型)、或者3層鰭狀(Fin)構造(圖1 的上半部分)、或者“溝槽型”(Trench型),即在晶體管下面的硅基板上鑿孔,把側壁當做晶體管(圖1 的下半部分),由此就產生了下面的內容。
DRAM也遵循摩爾定律,每兩年集成度就會擴大2倍。因此,晶體管、電容分別微縮了70%。但是,即使有微縮,電容也需要存儲一定量的電荷。如果電荷過少,“1”和“0”的區別就會變得模糊,會對存儲功能產生影響。
也就是說,DRAM的微縮難就難在--“即使實現微縮,也要保證電容存儲的電荷保持一定”。為此,把平面型改為“堆棧型”、“溝槽型”,通過確保電容的面積從而保持一定的電荷量。
目前,DRAM市場被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SK Hynix)、美國的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三家公司壟斷。這三家公司都采用了圖1中右上角的“氣缸型(sylinder )”,已經沒有任何一家廠商采用“溝槽型”了。
也就是說,三家DRAM廠商都在晶體管上堆積絕緣膜、鑿孔、形成電容。其結果,由于“即使微縮、也要存儲一定的電荷”的緣故,對于DRAM廠商來說,每年“深挖細微孔”都是他們最重大的技術研發。
現在的DRAM構造和最細微的地方
現在的DRAM 構造如圖2所示。筆者在2000年前后,曾在日立、Elpida(爾必達)從事256M-1G比特DRAM的研發工作,電容孔的直徑、深度(高度)比(也就是“Aspect Ratio”,)曾是10-12。那時曾經“叫苦連天”地喊出“孔的加工太難了,已經極限了,已經不行了”!
圖2 ,DRAM構造。(圖片出自:Rick Merritt,《從折疊手機3D DRAM,SEMI event》(EE Times Japan、2019年1月21日),原始圖片出自東京電子TEL.)
據說現在DRAM的“Aspect Ratio”(已經達到40-45。能夠加工出深度(高度)比如此大的孔,深切感受到人類了不起的睿智!
在圖2 的DRAM中,從下側開始我們可以依次看到,分離各個cell的淺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晶體管的Gate(字線Wordline)、位線(bitline)、電容、接觸孔(contact hole)、金屬配線等。
其中,最細微的地方是哪里?如果說“18nm的DRAM”,18nm又在何處?
問題的答案通過圖3中的DRAM的平面圖來說明。首先,在硅上挖出溝槽,用絕緣膜填充溝槽后形成淺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其次,形成作為晶體管Gate的字線(Wordline)。接著,繼續形成位線(bitline)。
圖3,DRAM的平面圖。(圖片出自:jbpress)
其中,最細微的部分是淺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18nm的DRAM”其實指的就是相當于“淺槽隔離(STI)”的間距的1/2(稱為“Half Pitch”)的尺寸。也就是說,說起“○○nm的DRAM”,DRAM的“淺槽隔離(STI)”的1/2間距才是真正的nm尺寸。
DRAM的微縮推移及未來預測
如圖4是關于DRAM的微縮如何發展、今后的預測。
圖4,DRAM的微縮推移、未來的預測。(圖片出自;筆者根據ITRS、IRDS的數據編纂而成。)
截止到2016年,以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日本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協會(JEITA)為中心,策劃了“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并且刊載了DRAM的細微性。
該技術藍圖被認為是為了Intel的處理器而制作的,背地里甚至曾被揶揄為“Inte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在2016年壽終正寢,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本土的電氣電子工學學會(IEEE),并發布了名為“International Roadmap for Devices and Systems(IRDS)”的新技術藍圖。其中也登載了DRAM的微縮特性。
再看一下圖4,截止到ITRS存在的2016年,從36nm到20nm,DRAM的微縮以對數函數的形式幾乎呈現直線發展。但是,進入2017年以及以后的IRDS時代,可以看出,DRAM的微縮發展比ITRS的預測還要慢!
但是,盡管如此,據預測,DRAM還會以1-2nm的速度進行微縮的發展。那么,對于DRAM來說,1nm的微縮具有什么意義呢?
DRAM廠商拘泥于1nm的理由
2012年-2013年期間,比較了三星電子和美光的2G比特的DRAM(如圖5),同一時期,三星電子公布說“28nm”、美光公布說“32nm”。但是,怎么看三星都在數字上“打了馬虎眼”,其實二者的細微差異僅僅只有1-2nm。
圖5,三星電子和美光的2G比特的DRAM的比較。(圖片出自:jbpress)
僅僅1-2nm的差距,就對DRAM的芯片尺寸造成了很大影響。實際上,三星電子的2G的DRAM是45m㎡,美光的是60m㎡。
于是,三星可以從直徑為30cm(12inch)的硅晶圓上獲得1570個DRAM, 美光可以獲得1024個。假設兩者的良率為90%,三星可以獲得1413個芯片,美光可以取數921個芯片,其差約為500個左右。
假設一個DRAM為4美金,對于一顆硅晶圓,三星電子和美光的銷售額差距約為2000美金。假設兩家公司在月產能為50萬顆硅晶圓的量產工廠生產DRAM,其差距就是10億美金,1年(12個月)下來,其差異會擴大到120億美金。1美金換算成110日元的話,一年就是1兆2,100億日元。
總之,對于DRAM的1-2nm的細微性的差異,1年下來,就會產生超過1兆日元(約人民幣670億元)的銷售額的差異。這就是DRAM廠商“拘泥”于這細微的1nm的理由!
實際上,這種情況也存在于處理器、SoC等邏輯半導體方面。因此,無論哪里的尖端半導體廠商,都“卯足了勁”要實現哪怕僅有1nm的微縮!
2016年以后,Intel停滯在14nm、沒有進展,2019年下半年開始批量生產10nm工藝的處理器。這里的“14nm”、“10nm”都是Intel的“商品品名”。另一方面,三星電子、美光似乎也提前了IRDS,在2019年末預計要開始量產1Z(16nm)工藝的16G比特的DRAM。DRAM的淺槽隔離(STI)的“半間距(Half Pict)”其實是16nm。
最快在2020年上半年,可能會發布搭載了Intel的10nm處理器、16nm工藝的16G比特的DRAM的PC!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