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什么時候才能火起來?這恐怕是眼下IT行業最難回答的問題。
近期,小米推出79元的智能手環,而聯想也推出互聯網創業平臺并發布了該平臺“孵化”的首批三個創新產品:智能眼鏡、智能路由器和智能空氣凈化器。巨頭的進入,一時間智能硬件概念又一次被市場推到了熱浪之巔。
上一波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創業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各路廠商都想追隨這一波浪潮,憑借一個“卡位”和捕捉熱點的心理,紛紛殺將進去。大把真金白銀砸下去了,但無論對于投資者還是創業者來說,所謂“爆款”何時能夠出現,市場什么時候能夠成熟,大家心里都沒底。
智能硬件發行平臺點名時間CEO張佑對記者表示,去年該平臺上的智能硬件產品大約有200多款,而今年才過了一半,這個數量已經增長了5-6倍。
智能硬件將會是下一波浪潮,但為何目前國內還尚未出現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產品?據記者調查,產業鏈尚未成熟、創業者與供應鏈之間的矛盾等方方面面都是眼下突出的問題。。
目前,深圳和北京正在上演智能硬件的“雙城記”。這兩個地方的創業者不同的知識背景,特長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但最終誰能率先勝出?
整個市場,似乎還在等待產業鏈的成熟,同時,也在等一個真正的爆點出現。
產業鏈的野蠻時期
在深圳華強北,嗅覺靈敏的大小賣家們已經在銷售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表、手環和其他測量各種體征數據的產品。華強北桑達電子市場甚至開放了一個“可穿戴設備專區”,目前正在招商,并推出了“前三個月免租”的福利。
不過據實地調查發現,這個專區大約有20多個專柜,但入駐的廠商只有五六家,整個專區門可羅雀。而整體產品都非常粗糙,電子市場的商戶主要還是在賣手機和平板電腦,當記者詢問有無智能手表賣,賣家才從倉庫中拿出產品。
“很少有人問,很難賣,所以柜子里頭還是放手機。”有賣家告訴記者,有些同行會吹噓每天能賣出幾百塊智能手表,或者說有老外過來訂大單子,但其實基本上都是吹牛。
作為每天都在接觸消費者的華強北渠道商來說,某種程度上他們體現了市場的反應與需求。現在網上有很多關于智能硬件的報道,但是他們仍然不愿意投入,多數只是追逐潮流而做的一些小嘗試,抑或是由于和原有的代工廠商有生意往來,情感上幫忙代工廠把產品放在柜臺展示。
目前有許多原來在深圳的代工廠已經搬至東莞,這些工廠基本上都是原來生產手機或者平板,而他們也接到了一些智能硬件小訂單。“這部分單子占總體的份額基本上可以忽略。”有代工廠負責人對記者說,如果說市面上沒有看到很多靠譜的產品,事實上反映的是產業鏈有問題。
自智能手機興起之后,整個產業鏈都在發生變化。以前制造傳統硬件設備,從芯片開始,到大型的Design House將基礎的軟硬件方案都實現了,然后到OEM、ODM廠商將產品進行生產,最后將這個產品賣到消費者手中,中間都是實力比較強的廠商介入。
“而現在智能硬件則是百花齊放的階段,有實力的廠商進入得相對較少,而且智能硬件是將各種各樣的東西智能化,做的東西可能成千上萬,使得目前這個行業的創業者遍地開花。”上述代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除非看到產品確實會有賣出去的可能,不然不會隨便接單。“如果這個時候產品出來了,但是賣不出去,代工廠也會有風險。”
縱觀目前“百花齊放”的智能硬件產品,大體可分為四種:一種是在傳統家電或電子產品上進行改良的產品,比如智能音響、智能路由器等;二是以手機產業鏈為基礎進行改良,做手機的延伸性終端,包括智能手環、智能手表,部分智能手表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三是憑借自己在硬件方面的技術,獨立開發出的硬件產品,而往往這類型的產品市面上還未出現;四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創造性地推出某種產品概念,但還處于概念階段。
而這個產業鏈,似乎還尚未符合這個行業的發展需要。
復雜的上游供應鏈
今年7月,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發表了“聲淚俱下”的公告,稱自己遇到了供應鏈的問題,包括“產品線欠磨合”、“工人對新機型裝配操作不熟練”、“物料初期供應不穩定”、“品控標準沒完全統一”等復雜因素。
這種情況在智能硬件產業圈中幾乎司空見慣。去年年底,生產智能手表的土曼科技就同樣遇到了產品跳票的問題。土曼手表號稱在14個小時內便獲得了18698個預訂,原本公布的發貨時間為11月11日,但由于供應鏈問題,直到12月22日土曼才發出第一批500部測試工程機。
土曼科技主管供應鏈的VP藍曉鄲告訴記者,之前土曼跳票的原因是想做一個完美的曲面的腕表,但是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首先屏幕和表框需要從平面的做成彎曲的,表框做成塑膠的會反彈,如果做成金屬的又不符合我們想要的外觀設計,最后塑膠和金屬結合,出來的產品品質不滿意。”
其實國內的智能硬件開發者有兩種,一種是有互聯網公司背景的人,有了一個好的想法而涉足智能硬件;另一種則是有硬件公司背景,依照現實中自身的硬件技術水平而出來做產品。“兩種開發者基于北京和深圳兩個地方的地域背景,基本上各占一半。”張佑對記者說。
而對于互聯網公司背景的開發者來說,目前最頭痛的問題是供應鏈很不透明。
國內某開發者曾經將產品交給富士康代工,但最后還是遇到了產能跳票的問題。“富士康接受了一個項目,其實高層會高度的重視,也表示會采用他們最嚴格的標準和流程來做。”上述開發者說,問題在于下層的執行人不是這么想的,他們只是拿到工資就行的,很難會以最嚴格的標準來做產品。
“有很多開發者認為,我交給富士康,他們就幫我全部搞掂,事實上根本不是。”上述創業者說,最基層的工人多少會有惰性。
舉個例子,電子行業的制造有很多種標準,如果客戶沒有合同限制,代工廠很自然地就會依照最簡單的標準來生產。“比如說,一個USB接口,如果我沒有跟代工廠要求這個接口應該能夠插拔多少次,那代工廠就會用最低的標準來做。”上述開發者抱怨。
“對于代工廠來說,他們主要賺取微薄的制造業利潤,而且他們也投入了很多模具等成本來生產,很難要求他們能夠跟互聯網一樣創新。”3db硬件創始人朱繼志表示,對于那些有風投進入的互聯網企業,創新失敗了也有錢燒,但是對于代工廠來說,要讓他們隨便就修改設備基本沒可能,除非有蘋果這么大的訂單。
尤其像富士康這種大型代工廠,他們所有的體系是服務于蘋果、三星和以前的諾基亞建立起來的,做小量級的東西不一定有小工廠好,體系可能反應更加慢。朱繼志說,這個現象本質上其實是人力管理的問題。
除此之外,創業者與供應商對接也會有許多問題。記者了解到,有時候一些大的供應商底層的人員會有尋租的可能,關鍵的元器件經常會出現因為某些因素缺貨,讓開發者受到很大的牽制。
而如果元器件買到了假貨或者有質量問題,小型創業者只能自認倒霉,供應商也會有人員成本和溝通成本,很難直接幫助一些小型的創業者解決具體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有錢就能夠解決的。”
有開發者表示,很多國內手機廠商會用到某品牌廠商生產的外殼,但是因為對供應鏈有經驗所以他們規避了這個品牌。“因為這個品牌商高層經常動蕩,他們會出現供應上的問題,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到供應鏈行業本身有多么復雜。”
“實驗室產品”
但在上游供應鏈的從業者眼中,他們只負責生產制造,并沒有責任和成本去承擔創業者各種“稀奇古怪”的需求。
上述東莞代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經常會接到一些公司的訂單,要求生產一些“實驗室產品”。
“曾經有一個政府機構找到我們想做一種產品,功能是監控一些犯罪嫌疑人,體積像紐扣電池那樣的大小,而且還要不易發現并且易于回收。”該負責人說,雖然說價格方面很好談,但是以目前行業的平均技術水平根本無法出到這種產品,所以拒絕了。
東莞另外一家代工廠商Viano目前接到了某運營商旗下子公司生產智能手表的單子。但是由于第一個版本的產品他們工廠出來的良品率過低,制造成本非常高。
Viano副總經理高松益說,生產過程中,布局完一條標準生產線之后,再復制第二第三條生產線,一般都會遇到問題。“現在這個產品的第二版,在一開始設計時,工廠與客戶就開始進行技術交流,這個產品進入了量產階段。”
科通芯城發展部總監祝丹葵對記者說,此前他曾經接觸到很多創業者都會遇到供應鏈問題。比如一個創業者生產智能音響,跟供應鏈對接的時候出現各種狀況。
“音響其實是一個相對簡單的產品,畢竟原有的行業已經相對成熟,開發者認為自己只做軟件很容易,而音響的廠商接到這個單子也很開心。”祝丹葵說,由于這個音響廠商沒有做過這種硬件,因此一開始收了10萬左右的開發費。
實際上,互聯網創業者在互聯網產品開發那一套的思路并不適合做硬件:互聯網產品一般是先有一個想法,隨著行業的變化思路不斷演變,在互聯網產品上只需要將版本進行迭代升級,而且有時候追求很快的速度,因為如果這個產品不夠新穎,消費者很難進行買單。但是在硬件上,這種思維并不適用。
“開發者從市場上或者準客戶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認為有些功能不加入就完全賣不動,而語音控制等功能不只是修改軟件就能夠成功。”祝丹葵說,該創業團隊找音響廠商進行交流,但廠商修改產品模具和招用新的工程師需要開發費,三番五次這樣的交流,廠商就索性不做了。
其實在供應鏈的問題解決上,人的因素更加突出。“后來這個團隊找了一個懂硬件的人,最后才解決了這個問題。”祝丹葵說。
即便是蘋果這樣的大公司,都會遇到供應鏈上的問題,關鍵是創業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問題并非一道公式就能夠解決。對于互聯網創業者來說,缺乏硬件行業背景是其最大的短板,比如手機的良品率正常行業標準是千分之三,但是有些不懂供應鏈標準的企業甚至會與工廠簽訂允許1%不良率的單子,這個時候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問題。
藍曉鄲告訴記者,此前土曼的跳票有部分原因是供應鏈上的管理方面不足,她認為,所有公司都應該有自己專業的供應鏈評測管控,后來土曼吸取教訓,讓懂供應鏈的專業人士來管理代工廠所有產品的標準。
“創業者最好不要寄希望于產業鏈有任何創新,要用標準、便宜和產業鏈已經成熟的供應鏈和有足夠生產能力的工廠,這是最保險的。”朱繼志對記者說,但是一些創業團隊,需要懂硬件的專業人士過目才知道所需的元器件是否已經量產、是否能夠通過簡單的渠道購買到。如果缺乏這類型的人才,很難拿到這些信息。
英特爾中國區在線業務部總經理王稚聰認為,創新要關注供應鏈伙伴的邊界能力,不能做得太過了,因為你本身規模小,又不是說是一個投幾十億能夠開發一個產品的公司。“如果不是這樣的公司,你可能不得不在供應鏈現有的情況下選擇合作伙伴,保證你這種創新能力體現的東西。”
技術萌芽期
缺乏供應鏈的把控和硬件的理解,這個問題普遍發生在互聯網企業身上;而深圳的創業者,很多都是從一些Design House或者代工廠出來的人,有技術或者生產能力,雖然他們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比較少遇到問題,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讓人眼前一亮。比如記者在華強北看到的智能手表,很多產品設計和20年前日本設計的電子表沒有多大區別。
高松益對記者說,目前很多智能手表手環只是一個裝飾,沒辦法變成生活上的必需品。他們接收某運營商旗下子公司的訂單,是因為這家公司首先在產品定位是老人和小孩的防丟失等功能,并且在運營商的門店有渠道進行銷售,可以預判到投入后的前景。
事實上,目前的硬件水平甚至還無法完全達到許多智能硬件產品號稱的“智能”,因此更談不上能夠滿足用戶需求。
決定智能硬件的功能方向有兩個主要因素:芯片和操作系統。目前在芯片的選擇,上許多智能硬件廠商選擇了北京君正[1.22% 資金 研報],還有聯發科的MTK2502,而英特爾和高通在這個領域的芯片正處于準備上市的階段。如果說對功耗沒有很大要求的智能家居等產品,選擇的余地尚可,但是可穿戴設備要求很低的功耗和很小的體積,這方面芯片還是非常少。
而操作系統層面,雖然谷歌推出了Google Wear系統,但是目前國內還沒開放。一般的廠商都是采用安卓操作系統自己做優化 ,比如不需要攝像頭就在操作系統上砍掉這部分模塊。
此外,英特爾智能互聯創新研究中心總監宋繼強認為,芯片廠商一開始不能覆蓋到很多領域的功能,中間需要加入一層模塊的設計供應商。但是大的Design House不會做太多類型的模塊,需要有一些中小型企業設計出不同門類的模塊,適應某一種應用領域的功能。但是這些中小公司還很少,需要多一些才能滿足不同的產品需求。
不過,即便是有些企業把用戶的需求想明白了,但我們為何始終沒有看到爆發點?王稚聰認為,從硬件技術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問題是傳感器太單一。
王稚聰表示,比如在醫療領域的傳感器,在人體沒有任何創傷的情況下,體表測量的信號非常微弱,需要傳感器有特別精密的插分電路,在電路這層的噪音濾除掉,然后再轉成數字信號進行后期處理,這種傳感器的成本比較高昂。“以前這個類型的傳感器主要提供給醫院做儀器,這種量級起不來,比不上普通消費類電子。”王稚聰對記者說。
而據記者親身體驗,許多智能計步器、智能血壓儀,也同樣存在測量精度不夠精準的問題。
朱繼志表示,用戶體驗涉及人的感知,而數據是否精準之后,才有會一個靠譜的增值服務,“這就好比運營商需要將語音通話做好了,才能提供其他增值服務。”
王稚聰說,除了傳感器,智能硬件需要突破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系統的工業設計,功能設計等方面。“消費者對產品外觀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我覺得傳統做硬件設計的工程師一定要和一個產品功能與外觀一體化設計方面很強的公司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呈現出一種真正有魅力的產品。”
此外,記者了解到,目前電池、屏幕等其他上游硬件技術的突破仍處于試驗階段,暫時還未充分符合智能硬件的續航能力以及多種多樣的外觀形態設計。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