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線性資本與「甲子光年」聯合舉辦了一場“新零售”面壁者聯盟閉門沙龍,邀請了來自傳統零售公司、為零售行業賦能的創業公司、互聯網巨頭、投資機構、學術科研機構的5類行業探索者,共同進行了一場深度腦暴。
參會嘉賓包括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及韓國區CIO張杰、怡和集團主席許立慶、瑪氏中國數字化創新技術選型負責人于龍、騰訊智慧零售負責人李有祥、京東首席戰略官廖建文、曾鳴書院聯合創始人張笑凡、線性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淮、高瓴資本toB負責人黃立明、觀遠數據創始人兼CEO蘇春園、中科視拓CEO劉昕等。
在長達5小時的探討中,大家分享了最一手的實踐經驗,吐槽與腦洞齊飛,所有人卸下了“商業互吹”,開展了一場真誠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其核心議題如下:
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誰為新零售付費?
做定制沒增長,做標準沒收入,兩難如何解決?
技術能力是越強越好嗎?
新零售的路徑選擇?
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新零售是什么?不同背景的新零售實踐者,回答各不相同。
阿里巴巴是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者,由阿里前參謀長曾鳴創立的曾鳴書院聯合創始人張笑凡認為,一個產品、服務或方案,只有真正提升了核心業務環節的效率,才稱得上新零售。
在他看來,現場分享中,一個為家居行業提供AI、AR營銷工具的產品就不是典型的新零售:“不能說把餐廳的菜單換成iPad點餐就是新餐飲;同樣,把家具城的畫冊換成VR、三維動畫也不叫新零售。”
阿里巴巴CEO張勇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能狹義地將新零售理解為線上、線下的互動和融合,他認為“圍繞著人、貨、場中所有商業元素的重構,是今天走向新零售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
而來自傳統零售企業的參會者,不太在意概念,他們對新零售的評判標準很簡單,看效果。
“零售本質上沒有新、舊之分。”這是許多參會傳統零售商的看法——只要能降交易成本、提升效率、優化顧客體驗,就是好的。但如果達不到這三點,即使有再多AI技術加持,本質也還是舊零售。
與各類零售商客戶磨合近3年的科技公司也對新零售有獨特理解。
致力于打通零售各環節數據,為零售企業構建決策輔助的觀遠數據CEO蘇春園認為,未來,最重要的是人、貨、場之外的第四個要素——決策大腦。
通過AI+BI(商業智能),數據智能能從三方面對零售店進行革新:一是將過去基于歷史數據對銷售問題的事后描述,革新為對商品銷售情況的實時監測,及時調整銷售策略;二是將商品銷量預測模式,從基于經驗的預測,革新為基于數據的預測,提升預測精準性;三是連通原來分散在各個環節的數據,從而進行全局問題診斷。
為零售企業提供AIoT+Data數字化解決方案的帷幄Whale,則側重于線上、線下的協同一體化,將原來只存在于線上的個性化推薦、商品比較等功能,搬到線下場景,最終為快消品牌方和零售門店提升營銷效率和銷售轉化率。
沒有真正的傳統行業,只有真正過時的做法。
——中國寶潔校友會會長,洋奕品牌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黃勇
誰為新零售付費?
沙龍現場,很多創業公司提出自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公司用AI幫客戶提高了一些單點環節的效率,但由于沒有產生明顯的營收效果,客戶的付費意愿低。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誰在付費的問題。科技公司為傳統零售企業解決不同問題,對應著不同的付費部門,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解決零售企業內部的IT基礎設施問題,對應的付費部門是IT部;
一類是解決零售企業的業務增長和運營等具體業務問題,對應的付費部門是市場部;
還有一類是用技術重塑業務流程,為零售企業改造神經系統,對應的付費方可能是零售公司成立的專項部門,甚至是子公司,如瑪氏中國就專門成立了“中國數字化創新中心”。
因此,創業公司應該思考清楚,自己為客戶解決的到底是什么問題,是解決基礎設施問題?還是解決業務問題?還是改造“神經系統”?進而找到每一個業務在零售企業內部最合適的對接人。
誰能幫我解決問題,我就為誰付費。
——瑪氏中國數字化創新技術選型負責人于龍
做定制沒增長,做標準沒收入,兩難如何解決?
“做產品沒收入,做服務沒增長,兩個都做投資人說你不聚焦。這是創業公司普遍面臨的問題。”沙龍現場,甲子光年創始人&CEO張一甲提出了自己看到的一個普遍現象。
是滿足客戶的定制化服務需求?還是做產品,打造自己的增長引擎?To B創業初期,這是每個科技公司無法避開的選擇。如神策數據做私有化部署,最開始被投資人批判為開歷史的倒車。
對此,現場不同的參與方難得形成了共識:To B一定會經歷從做服務到做產品的變革,需要先靠服務穩定業務,再沉淀為可復制的標準化產品,最終打造自己的增長引擎。
與美國市場的B端客戶已構建了完善的IT基礎設施不同,中國很多B端企業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尚未完成信息化。面對這樣的局面,做科技服務,就應該先以定制化為信息化補課,同時在此過程中沉淀自己的產品能力,先開一遍歷史的倒車,再從頭開回來。
線性資本的投資理念也與此契合,王淮坦言,在投資時,線性會看解決方案中,產品化的成分有多少。他們不會投放棄產品化,一味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的公司,因為“定制化可能會誕生一家靠服務掙錢的公司,但永遠不會誕生一家偉大的、能夠改造整個行業的產品化公司”。
定制化可能會誕生一家靠服務掙錢的公司,但永遠不會誕生一家偉大的、能夠改造整個行業的產品化公司。
——線性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淮
AI+新零售雖然很熱鬧,說實話真的是非常之難。但如果你們回頭看一下智能制造領域,IT水平落后,都還在不會用微信發文字,只會發語音的原始時代,這時你就知道做新零售還是很幸福的。
——曾鳴書院朱雨晨
技術能力是越強越好嗎?
“我最痛恨科技公司拿炫酷的技術來誤導我們業務部門”,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CIO 張杰講述到,可口可樂經常會有業務部門人員參加完某AI大會后引進某項炫酷技術,但他發現這并不解決實際問題,“我在公司常常扮演一個滅火器,讓業務部門冷靜一下。”
這背后反應的普遍現象是,很多業務問題,并不一定需要AI技術來解決。
一個用簡單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是,在集裝箱的運輸中,一件貨物缺失就會導致整批貨物無法運輸。以往貨物的檢查都是靠人力,在運用了RFID(射頻識別)+圖像識別技術后,則能通過RFID電子標簽對每件貨物精準追蹤,大大提高了貨物運輸效率。
科技公司從業者也有相似觀點:“我們可以先找到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在哪里,然后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嘗試,可能是AI,可能是IoT,也可能是數據技術,不要一味地迷信AI。”帷幄創始人葉生晅談到。
技術能力不是越強越好,關鍵是物盡其用,適得其所。
我最痛恨拿炫酷技術,但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科技公司來誤導我們的業務部門,VR也好,AI、BI也好,你可以用很炫酷的名字去包裝,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如何解決業務問題上。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及韓國區CIO張杰
新零售的路徑選擇?
在到達新零售未來的路徑上,不同背景的參與方提出了不同建議。
曾鳴書院聯合創始人張笑凡認為,AI絕對是未來方向,但現在,AI在業務中的應用還在摸索期。“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判斷眼下的節奏和路徑,以什么角色切入,實際上就是找到技術和場景的契合點。”
他認為作為場景方的零售企業,在采用新技術時,有三種可選路徑:自己成立新部門、子公司做新零售,找科技公司提供服務,直接購買工具。
而科技公司的路會比較困難,有兩條,一是與已有場景結合,比如可從拉新、營銷等數據基礎較好的環節切入;二是創造新場景,比如直接做大的服務平臺或尋找新的增量場景。
怡和集團主席許立慶從客戶體驗的角度,談到了他看好的科技公司的發展路徑:從解決單點問題入手,不斷疊加單點能力以達到最終效果,不要一上來就提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線性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淮建議用實地試錯心態做新零售。他認為不管場景多復雜,如果沒有到實際場景中去碰撞、博弈,就不會得到好效果。“可能所做的80%都是無用功,但如果沒有這些無用功,也無法得到那20%的有效結果。就像我們投十個項目,最后真能成功的也就兩三個。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是,怎么把這80%的嘗試過程變得簡單,成本變得更低。”
AI絕對是人類未來的方向,但現在AI的價值還不大,AI的時機還沒到來。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判斷眼下的節奏和路徑,以什么角色切入。實際上就是找到技術和場景的契合點。
——曾鳴書院聯合創始人張笑凡
結語
從提出至今,新零售革命已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三年,但近來盒馬鮮生關店、永輝超級物種虧損,給新零售蒙上了一層陰影。
千百年來,從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到雜貨鋪、夫妻店,到后來逐漸演變出百貨商場、超級市場、便利店、電商,零售業的更迭本就是一個漫長過程,要在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零售業里掀起真正的新變革,行業還需要更多時間、空間和耐心。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58瀏覽量
103339 -
騰訊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55瀏覽量
49447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6瀏覽量
47226
原文標題:AI+新零售,40從業者腦暴5大核心問題 |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jazzyear,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