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近日發布了最新的腦機接口技術,在發布會上,我們得知,馬斯克的新一代腦機接口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線程,機器人,元件和算法。本篇文章著重于從這四個方面介紹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這兩年都干了些啥。
昨天,馬斯克(Elon Musk)的 Neuralink 公司發布了最新的腦機接口技術,在發布會上,我們得知,馬斯克的新一代腦機接口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線程(Threads)—— 來自美國國家實驗室的 Vanessa Tolosa 研發的單根多觸點柔性電極。
機器人(Robots)—— 將 Threads 植入皮層的手術機器人。
元件(Electronics)—— 將記錄到的信號進行濾波,數模轉換和脈沖檢測(spike detection)的電子元件,代表技術為 DJ Seo 的 N1 傳感器,DJ Seo 之前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 Neural dust 項目。
算法(Algorithms)—— 腦機接口算法,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Philip Sabes 教授開發。
本篇文章就著重于從這四個方面介紹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這兩年都干了些啥。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Threads—— 先進的記錄電極
我們都知道大腦中有許多神經元,神經元間締結的關系構成了神經網絡,信號在神經元上的主要是通過電脈沖信號(動作電位)進行傳遞。某種程度上,動作電位反映著我們的 “想法”。
既然馬斯克想要實現人類大腦與機器的通信,則必須要有一種手段記錄大腦信號,目前來說信號很多,比如:
1 | 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AP):由單個神經元細胞膜的脈沖信號產生 |
2 | 局部場電位(Local field potential, LFP):代表電極的局部區域神經元電信號的總和 |
3 | 皮質腦電(Electrocorticography, ECoG):與局部場電位類似,但是只能記錄皮層表面的電信號 |
4 | 頭皮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多個局部場電位透過皮層的電信號 |
5 | 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 |
6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從時空分別率和信號質量來說,動作電位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但記錄動作電位也最困難(需要開顱),所以馬斯克在神經工程領域還是比較認真的,啃了這樣一塊硬骨頭。
介紹線(Threads)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現在比較火熱的電極,猶他電極(Utah array)和神經像素(Neuropixel)。猶他電極是一個電極組,思路比較簡單,就是把許多電極集成在一塊上,做手術的時候,就像用氣錘往大腦里面砸一個刺猬,這個電極的優點是穩定,已有案例多,手術簡單,缺點是記錄位點較少(最多 256),日后取出較難。
圖片來源:https://blackrockmicro.com/electrode-types/utah-array
神經像素是去年的大明星,只有一根電極,但是上面集成了 960 個記錄位點,它的優點是損傷少,可以急性記錄,缺點是只有一根,記錄位點只有深度,而非平面。
圖片來源:https://www.ucl.ac.uk/Neuropixels/
而 Neuralink 公司的方案是在記錄方面集上述兩家電極的優勢,但是劣勢是手術極難,在視頻中Vanessa Tolosa 展示了一種直徑 27.5 微米的電極 —— 線,這個電極比猶他電極(100 微米)和神經像素(70 微米)要小很多,更細的電極意味著更小的腦損傷。從視頻來看,他們還能提供更多的定制化電極。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同時在單根電極上深度不同,記錄位點不同,這也是為什么能實現單個傳感器(N1 sensor)進行 1024 通道信號處理,因為 Neuralink 并不會在一個區域植入 1024 根電極,而是按 64(根)×16(單根記錄位點)的方式來植入。
視頻里的電極顯然是一種柔性電極,能夠被掰彎,在電極材料里,硅板電極是剛性電極,金屬電極又無法集成多個記錄位點,那剩下的選擇,只能將電極絲埋入高分子材料中,這種方案一般應用在皮層腦電和外周神經的記錄中,但是在皮層動作電位的記錄比較少見。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所有的柔性電極都會被埋藏在皮質中,它們會隨著大腦浮動,所有不用擔心 “鋼針” 會劃傷大腦組織的問題,并且 Neuralink 使用的是柔性電極,就像在腦子里埋了一根 “頭發絲”,十分安全。最終,所有記錄的信號都會傳遞到傳感器。
Robots—— 手術機器人
如前文所述,使用 Threads 這樣的電極意味著植入手術難度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因為無論是猶他電極還是 Neuropixel,最多是將硬腦膜掀開,把電極往里一拍就完事了(當然這些手術也很難),但是使用 Threads 電極不單要進行這些操作,還得將電極一根根植入。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所以,為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們在會上提出了一種手術機器人,干起活就像縫紉機一樣將一根根電極快速而穩定地植入到皮層中。植入過程中還能避開血管,定制化地確定電極位置,令手術更安全,進一步保證電極的記錄效率。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Electronics—— 硬件濾波(N1 傳感器)
歸根到底,電極記錄到的是神經元的膜電位信號,這種信號非常微小(毫伏級),且大腦內的環境比較復雜,存在各種噪音,那么就必須存在一種硬件,能夠對信號進行濾波、放大和模數轉換。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DJ Seo 就帶來了他的解決方案,他在芯片上設計了一種 Analog pixels 單元,能夠單獨對每個通道進行預處理,包括上述所說的濾波等處理,最后記錄到的細胞膜表面電位會轉換成數字信號。這個芯片中集成了 1024 個 Analog pixels,要知道神經科學家的多通道記錄儀跟一臺臺式電腦主機差不多大,而 Neuralink 將這些功能集成在一塊芯片上,大大增強了腦機接口的實用性。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DJ Seo 可以說非常懂神經科學家的心了,在做電生理分析的時候,我們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脈沖分選(Spike sorting)來得到動作電位,對動作電位做降維,聚類等等。而 DJ Seo 大手一揮,以后這些工作通通可以在芯片上自動化完成!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借助芯片控制,DJ Seo 設計的電子元件可以控制單通道來進行電刺激(0.2 微安的振幅,7.8 微秒的時間分辨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因為動作電位的記錄只能幫助我們讀取大腦信息,而電刺激能給幫助我們給大腦傳遞信息,比如視覺,觸覺,本體感覺等。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這塊芯片會釘在顱骨上,這個設計有兩個好處,一是用于錨定電極,防止電極因各種意外脫位,二是在較近的位置完成數模轉換,減少噪聲。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Algorithms—— 腦機接口算法
這部分是 Philip Sabes 在負責。Sabes 名校出身,在劍橋大學學過兩年數學,博士畢業于麻省理工,之后在加州理工做博士后,現在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做教授,算是地地道道的神經科學專家。筆者有幸聽過他的講座,講述的是在軀體感覺皮層給予電刺激,讓獼猴產生了虛假的 “感覺”。
圖片來源:https://profiles.ucsf.edu/philip.sabes
可以看出,Sabes 關注運動控制的神經機制,并擅長對軀體感覺皮層進行刺激。目前來說,腦機接口的控制算法已經極為成熟,來自匹茲堡大學的 Andy Schwartz,已經報道多項應用于人的腦機接口工作,其中患者已經能夠極為流暢地使用自己的 “意念” 來實現機械手的控制。Neuralink 如果想在腦機接口領域有所建樹,使用 Threads 進行對皮層的精細刺激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起碼對于高位截癱患者,這項技術將幫他們重獲對軀體的感覺。
因此 Sabes 的匯報介紹了應用于腦機接口的群體向量算法,并暢想了這項技術的未來,比如將電極植入視覺相關皮層、海馬區和前額葉進行記錄和刺激,可以實現更多可能的應用。
Tips:
Neuralink 計劃將電極植入大腦皮層中負責軀體運動控制的初級運動皮層(Primary motor cortex)、背側前運動皮層(Dorsal premotor cortex)、輔助運動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和負責軀體感覺的軀體感覺皮層(Somatosensory cortex)這幾個位置。
圖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
總結
在這次發布會上,Neuralink 確實提出了一種變革性的腦機接口技術。簡單來說,“線” 讓我們得到更多的皮層信息,且更細更軟的電極極大的減小了腦損傷,N1 傳感器也簡化了腦機接口的設計,讓腦機接口應用于生活變得更有可能。
美國民眾本身對侵入式腦機接口有很高的接受度,即便是傳統的猶他電極,也有應用于多名高位截癱患者的案例,但這個數字在中國是 0。
而 Neuralink 提出了一種可用于人的更為安全的方案,相信會令更多患者放下心理負擔,從而招募到更多的被試者進行研究,這些基于人群的研究提供的數據將進一步激發腦機接口的發展,也許未來我們會看到腦機接口變成一項成熟的技術造福社會。
本文部分背景知識參考
Kandel E.R. et al., 2013,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5th edition
Miguel A. L. Nicolelis, 2008, Method for neural ensemble recordings, 2th edition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7986 -
神經元
+關注
關注
1文章
363瀏覽量
18492 -
馬斯克
+關注
關注
1文章
831瀏覽量
21392
原文標題:黑客帝國這樣實現!馬斯克Neuralink發布會詳解人腦實驗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