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則關于臺積電自研芯片的文章刷爆了筆者的朋友圈。行業內的媒體的報道尚算中肯,也就是談了臺積電做了一個什么樣的芯片,提供了怎么樣的一個Demo,但有些標題黨的作者甚至用“臺積電要搶高通生意”這樣的字眼來吸引讀者。無論如何,這都與筆者所了解的臺積電不一樣。
隨著基于小芯片(chiplet)的設計從研究轉向生產,我們看到了來自工業界的小芯片論文的新流入。本月早些時候在日本京都舉行的VLSI 2019上,臺積電展示了自己的“小芯片”設計。
據雷鋒網的報道,所謂“chiplet”是一種芯片,封裝了一個IP(知識產權)子系統。它通常是通過高級封裝集成,或者是通過標準化接口使用。至于它們為什么會變得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我們的計算和工作類型呈爆炸式增長,目前沒有一種全能的辦法來應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對一流技術的異構集成是延續摩爾定律的一種方式。
使用基于小芯片的設計具有一些顯著優點,例如更快的開發周期和更高的產量來降低成本。但它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這些挑戰源于在基于小芯片的設計中追求類似單片產品(monolithic-like)的功耗和性能特性。因此,當中的主要挑戰是互連和封裝技術。雖然這些挑戰仍然懸而未決,但已經有多種具有不同性質的解決方案被提出。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討會上,臺積電展示了他們的一些技術,試圖解決這些挑戰。
臺積電試圖驗證的三個主要特性是:
ARM核心在4 GHz以上工作
Bidir互連網狀總線(Interconnect Mesh)在4 GHz以上
CoWoS和LIPINCON的速度為8 GT / s且<1 pJ / bit
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和技術驗證旨在用于高性能計算。因此,這些內核擁有非常高的時鐘,高速率的內部互聯速率,以及高密度線路和每比特傳輸極低功率的芯片間鏈路(inter-chip links with high-density wires and very low power per bit transfer)。
首先看芯片方面;
該芯片本身是一種雙小芯片設計,但該技術本身可以通過額外的物理層(PHYS)相對容易地擴展到容納更大數量的小芯片。每個小芯片都是在臺積電7納米節點上制造,擁有15個金屬層。裸片本身只有4.4 mm×6.2 mm(27.28 mm2)。臺積電采用了四個ARM Cortex-A72核。針對turbo頻率大于4GHz電壓操作,配備了高性能的cell(7.5T,3p + 3n)并定制設計1級高速緩存單元。還有兩個2級緩存塊。每個是1 MiB。這些是使用它們的高電流位單元(bitcells)并以半速運行來實現的。此外還有一個大型的6 MiB 3級緩存,使用高密度位單元實現,并以四分之一速度運行。
臺積電采用了在高性能芯片中常見增強功能。典型的h-tree被用來將時鐘分布的偏差從22ps減少到8ps。高性能時鐘偏差以及via towers被廣泛用于進一步改善關鍵路徑上的時序。統計顯示,整個設計共有五個電壓域(voltage domains):0.8V SOC、0.8V ADPLL、0.3-0.8V Lipincon、0.8V L3和0.3-1.2V CPU。該芯片采用全數字鎖相環,其抖動小于10ps,用于為CPU、互連和內存生成三個時鐘域(clock domains )。
在1.20的電壓下,Cortex核可以達到4GHz (signoff).。這個數字是基于運行Dhrystone模式工作負載的核心測量得到的。
其次來看一下網狀互連(Mesh Interconnect);
該裸片包括網狀互連。互連測試可通過片上分組生成單元(on-die packet generation unit )和分組監控單元(packet monitoring unit)完成。有六個雙向觸發器(bi-directional flip-flop)網格站(mesh stations)——每個邊緣一個,中間兩個。這些工作站圍繞整個小芯片,間隔大約2毫米。網狀互連是1968位寬,并使用具有相反方向信號(opposite direction signals )的逐位交錯線路(bit-wise-interleaved wires )在M12和M13中布線,以最小化耦合( minimize coupling)。
總之,片上網狀互連(on-die mesh interconnect)可以在4 GHz(0.8 V)到5 GHz(1.2 V)之間正常工作。緩存和Cortex集群都連接到最近的左下角(bottom-left )網格停止點(垂直方向時)。
互連可在0.76V下達到4GHz的頻率。
再看一下芯片互聯;
每個小芯片上都有兩個LIPINCON(Low-voltage-In-Package-INterCONnect簡稱)接口。每個物理層的測量值僅為0.42 mm×2.4 mm(1.008 mm2)。這些是單端(single-ended),單向(unidirectional),低擺幅接口(low-swing interfaces)。一個接口用作與L3通信的主設備,而第二個接口是用于相反方向的從設備。
與SoC的其他部分不同,由于電源接地(power-ground)噪聲問題,專用時鐘有一個獨立的PLL。每個物理層使用2:1多路復用功能,以便將速度加速到8 Gb / s。每個子通道有兩個延遲鎖相環( DLL):一個減少PVT變化,另一個用于減少時鐘偏差,使系統級芯片和物理層之間的時鐘相位對齊。由于使用單相鎖相環,因此會采用兩個環路——第一個環路鎖定進入的時鐘周期,并將其分為八個相位,第二個環路將該相位分為16個步驟。換句話說,在4 GHz(250 ps)下,您將看到低于2 ps的分辨率。
在本篇論文中,兩個裸片連在一起。第二個小芯片旋轉180度,用于LIPINCON PHY基臺(abutment)。
芯片本身采用了臺積電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2.5D封裝技術,也就是將邏輯芯片和DRAM 放在硅中介層(interposer)上,然后封裝在基板上。臺積電在這里應用,就意味著硅中介層(silicon interposer)將用作安裝在其上的兩個相同小芯片的基板。
使用硅中介層可以采用更小的凸塊(bumps),使得小芯片之間的導線更密集和更低。在這種設計中,使用了一個非常激進的40μm的微凸距,兩個裸片之間只有100微米的間隔。
我們最后來看一下技術比較;
在兩倍的時鐘速度下,物理層運算速度為8GT/s。在互連寬度( interconnect width)為320位時,兩個裸片之間的總帶寬為320 GB / s。在40μm的bump pitch 下,這實際上是我們在最近的芯片設計中看到的最激進的間距之一,它還可以達到1.6 Tb / s /mm2的數據通量。下表對比了AMD和Intel最近的兩款小芯片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之前曾提到過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連),其bump pitches為45μm,甚至將電流密度增加一倍至35μm。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能夠證明這些功能的英特爾產品(包括Kaby Lake G)。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04瀏覽量
425208 -
頻率
+關注
關注
4文章
1516瀏覽量
59289 -
高性能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7瀏覽量
2041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