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擴張事件總是讓一個行業喜氣洋洋,而隨著時間推移,資源臃腫的情況也多有發生。從2019年初至今,轉讓注銷子公司、出售業務、關閉工廠等一系列事件在LED行業中正頻繁上演。經高工LED整理,今年約有15起相關典型事例,其背后目的也是不盡相同。
止損、精簡與轉型
整理表中各個企業的目的,大部分都出于經營不佳而止損、精簡資源提升效率,以及向新領域轉型。
7月25日,勤上股份發布公告稱,由于孫公司廣州勤上經營狀況不佳,為了防止虧損漏洞變大,公司決定注銷廣州勤上。公司在公告中透露,廣州勤上2018年未產生營收,且凈利潤出現虧損,整體凈資產虧損222. 97萬。
勤上股份孫公司廣州勤上2018年部分財務數據
另一方面,LSI Industries Inc.等公司通過精簡業務,提升經營效率。4月,美國LSI Industries Inc. (LYTS.US) 為其紐約工廠找到了買家,預計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出售交易。LSI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im Clark表示,出售紐約工廠將精簡供應鏈,保證后續高效運營。
更多的資源精簡則是為了促使自身轉型。佛山照明在今年3月7日宣稱,以1955萬元將所持成都虹波6.94%股權轉讓給廈門鎢業。股權轉讓完成后,佛照不再持有成都虹波的股權。
當時的公告顯示,成都虹波主要是為傳統燈具照明提供鎢、鉬、鎳等配套材料。而佛山照明此時早已踏在LED浪潮的尖端。佛山照明表示,隨著傳統照明的大幅萎縮,公司對鎢鉬材料的需求已大幅下降,此舉便是為了剝離邊緣資產,加速自身在LED照明領域的成熟。
在國外,歐司朗、科銳、GE等企業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其相繼出售照明業務部門,也是為了向光電高科技、半導體等產業大步邁進。
是壞事,還是好事?
在各類事例中,因標的資產或自身經營不佳而產生的剝離往往令人惋惜,越過數個競爭對手,長期籌備搭橋,本想著能再收沃土,實現豐收,最終還是說了再見。尤其對那些曾高價收購標的但最后無奈“賤賣”的公司來說,在承擔了其經營期間產生的虧損之后,又要經歷低價出售時的“割肉”陣痛。
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企業這類“斷舍離”一方面能讓自身業績實現“硬著陸”,控制后續風險;另一方面,保留下來的資金可為其他更具競爭力的業務提供燃料。
2016年,聯建光電曾擬1.3億高價收購西藏泊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展傳媒業務。但由于中途經營情況生變,今年3月,聯建在已支付4600萬元的情況下低價放手轉賣。中間產生的虧損自然令人不值,但整體來看,在緩解商譽危機的同時,聯建光電未付的8400萬為自身化解了財務危機。目前,MiniMicro LED熱意正濃,聯建光電就是淘金者之一。公司透漏,其處于Micro LED研發階段,正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時期。
“止損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在股市中,這句話常被人所提。把損失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同時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成功的報酬,這就使得以較小代價博取較大利益成為可能。
不過更重要的是,及時止損只能用作“救急”,快速找準發展路線恢復正常經營才能彌補試錯階段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抓住逆襲機會。
-
LED行業
+關注
關注
0文章
42瀏覽量
15954
原文標題:LED企業轉讓、出售與關廠:是壞事,還是好事?【高工LED·觀察】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ed,微信公眾號:高工LED】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