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去年年底開始,中臺的概念開始被廣泛討論。
但與此同時,關于中臺究竟是什么,卻是眾說紛紜。引用王健老師在《當我們談中臺時,我們在談些什么| 白話中臺戰略》一文中提到的關于中臺的一些理解,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有些人眼里:中臺就是技術平臺,像微服務開發框架、Devops平臺、PaaS平臺,容器云之類的,人們都叫它“技術中臺”。
在有些人眼里:中臺就是微服務業務平臺,像最常見的什么用戶中心,訂單中心,各種微服務集散地,人們都叫它“業務中臺”。
在有些人眼里:中臺應該是組織的事情,在釋放潛能:類似于企業內部資源調度中心和內部創新孵化組織,人們叫它“組織中臺”。
這些理解都對,但也都有不夠準確或不夠完整的部分。中臺,作為一個還在被定義當中的概念,正處在一個大家都有感覺,但又難以被定義的狀態。而且可預見的是,這種相對模糊的狀態可能還要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并與京東等大廠的中臺相關負責人溝通后,我們發現,目前行業內對于中臺討論的視角還是多偏于戰略或組織架構層面,而中臺更多是因為公司業務在發展到某一階段時,遇到瓶頸與障礙后,為解決實際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
雖然基于戰略的角度去看,確實能夠讓大家視野開闊,從更高維度理解中臺。但戰略是基于實際業務而制定的,如果撇開業務去空談,就如同空中樓閣,還是無法了解中臺到底是什么。
基于此,本文將會站在實際業務的角度,探討一下中臺的“前世今生”,以及如果想要成為一個中臺產品經理,你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為什么需要中臺?
市面上講到中臺,一定會提到兩個例子,一個是13年馬云參觀supercell,然后在15年確定了阿里的中臺戰略;另一個是華為的中臺戰略轉型,也就是那句著名的“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戰斗”。
這似乎會給大家一個錯覺,似乎中臺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戰略選擇。老板覺得中臺好,所以要搭建中臺。
不過,現實情況,或許與絕大多數人想象不太一樣,中臺的產生,并非完全是自頂向下的戰略設計,也并非是為了追隨某種行業風口,而是隨著公司業務高速發展、組織不斷膨脹的過程中暴露的種種問題需要被解決。而這時,中臺的概念恰好對應了這個問題,所以大家接受了中臺。
過去幾年中,借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許多公司都高速發展,進行大規模業務拓展,業務拓展的速度足夠快,對公司自然是好事,但是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公司內部出現了大量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阿里的共享服務部發展歷程就是如此。
公司剛開始只有淘寶,后來意識到B2C模式的業務也會是電商領域重要的組成部門,所以出現了天貓,隨著天貓的不斷發展,逐漸獨立成一個部門,但是這兩套都包含訂單、商品、庫存、價格、倉儲、物流等基本業務系統。這兩個系統互相獨立,各自運行。
等到10年左右,阿里開始上線1688、聚劃算等業務的時候發現,這些業務針對的領域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需要用到的系統功能也高度類似,主要也是訂單、商品、庫存、價格、倉儲、物流等系統。如果這些新業務的系統也都要全部重新開發一遍,這無疑是很大的資源浪費。明明既有的系統調整一下就可以滿足新業務的需求,為什么還要繼續開發新系統吶?
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阿里內部將共享服務部的職權不斷提升,統一將各個業務業務部門重復使用,反復建設的功能和系統統一規劃和管理。
△ 阿里供應鏈中臺/圖源網絡
其實,很多公司的中臺部門,或者平臺業務部門的出現都有類似的背景和情況。
比如說,滴滴在15年末開始啟動自己的中臺戰略,這與滴滴當時的業務發展階段也是相關的。
2015 年末,滴滴在短時間內形成了包括快車、出租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多業務的垂直化架構。
這些業務雖然會有一些差別,但是核心系統和流程都是類似的。如果各自獨立開發,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說,開發成本過高,滴滴旗下的每個業務,其實都是可以單獨支撐起一家公司的,如果每個業務都獨立做到極致,那么開發成本和人力成本就會非常巨大,而如果為了控制成本,就把系統的建設放緩,則意味著,無論是核心系統本身的質量,還是對外的用戶體驗都不太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滴滴也開始考慮將諸多業務,以及各個城市的系統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提升服務前臺的能力。
其實,剛剛我們提到的,以及許多正在實踐中臺業務的公司,都有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大約會是兩類——
一類是,許多業務需求或功能需求高度類似、通用化程度很高,但是由于沒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規劃和開發,大量的系統重復開發、重復建設,導致復用性低、效率低、產研資源浪費、用戶體驗不統一。
另一類是,早期業務發展過程中,為了解決一些當下的業務問題,垂直的、個性化的業務邏輯與基礎系統耦合太深,由于沒有平臺性質的規劃,橫向系統之間、上下游系統之間的交叉邏輯也非常多,這樣導致在新業務、新市場的拓展過程中,系統沒法直接復用,甚至沒法快速迭代。
這兩類問題,在軟件開發領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重復造輪子”和“煙囪式架構”。這兩類問題本質上是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為了解決當下的業務問題,快速上線了很多功能,而欠下了許多技術債,當企業進入成熟期之后,發現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運行效率和運營成本。
如何能夠機制化,產品化地解決這些問題,能夠更好地通過產品的形式,將企業內部具有很強的通用性的數據、功能、產品甚至經驗進行統一規劃和開發,進而更好地幫助前臺業務部門更多地關注業務,提高業務運營效率,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是企業開發中臺的基本出發點。
現階段,大多數提出中臺戰略或是建設大中臺的公司,大多都有類似的困境。業務高速發展多年,許多問題積重難返或者大量在解決“重復造輪子”的問題,中臺這個概念,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契合了大公司業務的發展的情況,而被大家廣泛認可。
中臺能解決什么問題?
前面的內容,我們大致介紹了中臺要解決的問題。這給我們一種感覺是,中臺是只有大公司才能做的事情,因為畢竟只有大公司在會有這種多條業務線,需要大量通用功能的場景,也只有只有大公司有能力拿出如此大的資源打造個中臺。
現實情況也如我們所說,很多公司的中臺業務,實際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進入一個瓶頸之后,為了能夠應對接下來的問題,才一點一點從內部開始推動解決之前的問題。
但這其實只是中臺建設的一個層面。
中臺作為一種產品設計思路,或者系統架構思路,并不受限于公司的規模,理論上講,任何一家即將或者正在面臨業務高速增長的狀態時,都很值得利用和借鑒中臺的思路,將目前業務當中大量可復用的功能和場景進行梳理,為業務的高速增長做好準備。
這在中小公司當中,是有現實意義的。
對于很多中小公司,當他們走出生存困境,進入到高速發展階段時,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大概率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過往的業務模型,產品能力很有可能沒法完全承接住大規模用戶增長帶來的壓力。
而當你具體到每個用戶的時候,你又能發現,他們遇到的問題你之前都遇到過,只不過,因為一下來的太多,你沒法像過去一樣提供達預期,甚至超預期的服務時,對方就會產生不滿。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公司會生于拉新,死于留存的一個原因。
很多公司在這個階段的選擇都是為了臨時解決一個問題,快速上線一個功能,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很有可能你的解決方案會不斷帶來新的問題,最后陷入到功能太過復雜,以至于積重難返的地步。
所以,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公司將一些大概率長期有價值的功能,專門模塊化,進行開發和優化,確保即使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也能夠滿足業務需求。甚至,隨著能力或方法論的不斷優化,甚至有可能某一天成為整個行業的方法論。
這個過程,就很像是在高速飛行過程中修飛機一樣。一方面,機翼已經千瘡百孔,搖搖欲墜,另一方面,發動機還在運轉,你還能往前飛,但你知道,如果再進入到下一場戰斗,你不見得還能確保飛機不會墜落,所以,必須搶在下一次戰斗前把飛機修好。
隨著業務的發展,你對飛機的要求,也不僅僅是修好,可能會希望,能夠提前預防一些問題。或者,知道你的飛機哪里戰斗力最強,就把哪里做到最好?;蛟S,就能夠回避之后的一些問題。
這或許是中臺這個概念,對于中小公司內部產品規劃的一個啟發。
當然,需要提示的一點是,對于中小公司而言,中臺的理念不見得是單獨拉幾十人搭建一個中臺產研團隊,可以將一些關鍵流程先行標準化,把一些反復出現的場景當中的解決方案進行沉淀,部分需要產品化的功能先行產品化,可能對于一家業務剛剛開始起步的公司來說,就已經很重要了。
中臺產品經理的挑戰
之前的內容,我們其實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為什么會有中臺,中臺解決怎樣的問題,以及中臺適用怎樣的場景。
但是,具體到業務場景當中,中臺產品經理又在做什么事情,解決怎樣的問題?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中臺產品經理,又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挑戰?
我們采訪了一些大公司的中臺部門之后,會發現,中臺產品經理面對很多挑戰,其中,最主要要是最困難的挑戰,主要集中在這樣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思維的差異。
很多產品經理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從事中臺相關的事宜,也不是一開始就有中臺這樣的定位。更多情況下,他們是從前臺業務部門,或者以業務為導向的產研部門轉型到中臺產研部門。
這時,其實要面臨很大的思維方式、做事方法的轉變。
在業務部門或者以業務為導向的產研部門,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達成業務目標,要求你速度足夠快、功能高效地解決當下的業務問題,當前業務發展的效率是最關鍵的。
至于說,這個功能將來有沒有可能適用于別的場景,有沒有可能解決別的問題,這個問題實在是沒那么重要。
但是,對于中臺不能如此。
對于中臺產品經理來說,必須思考的問題是,這個功能在現在或者將來能滿足多少業務場景?如果將來有新的業務出現,是不是能夠復用?或者說,需要做多大的調整才可以復用?甚至于,這個功能有沒有可能對外輸出,提供SaaS化的服務。
這些問題,是中臺部門需要思考的問題。這是思維上的差異。
另一方面,是環境的變化。
當你在業務部門的時候,響應業務是相對輕松的。但是,在中臺部門,響應多個業務,就沒有那么輕松了。
就拿需求調研為例。在業務部門或以業務為導向的產研部門的時候,你只要和對接的業務人員溝通清楚需求就OK了,畢竟,你只要了解這一個或對應的多個部門的業務需求即可,業務目標相對比較明確。
但是,當你需要響應多個業務部門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容易了。你會發現,同樣一個需求,A部門的流程和B部門流程完全不同,或者,流程是相似的,但到具體細節的時候,卻有很大差異。
更可怕的是,同樣一個問題,由于業務的發展階段不同,對于問題的態度也全然不同:有的部門業務已經非常成熟,自己流程也很清晰,所以不太希望你來調整他們現有的流程;但是,有的部門還處于探索期,還沒有遇到你提出的問題,可能壓根就不理你……
這時,對于中臺產品經理的挑戰就非常大。
他們可能會將大量的精力耗散于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反復對同一個需求進行確認,很長時間沒有明顯突破。這個時候,就要求中臺產品經理有很強的溝通、協調和協作能力。
并且,因為他們接下來要做的解決方案,是要服務于多個業務。這個時候,需要中臺產品經理有很強的邏輯思考能力,看到不同需求之間的共性需求,并提煉出一個產品化的解決方案。
甚至于,對于一些尚未遇到這個問題的業務部門,可能還要幫他們前置地思考解決方案。
這又很要求產品經理的邏輯思考和抽象思考能力。
既需要溝通協作的軟技能,又需要邏輯抽象的硬思考,這可能才是中臺產品經理最有挑戰的地方。
雖然有挑戰,但是也不見得沒有方法。最后,我們就簡單講一講關于中臺建設的產品經理的一些思路。
結語
對于中臺產品經理來說,剛剛我們提到的內容,也只是幫助中臺產品經理,對于中臺產品這個崗位所要面臨的挑戰和工作,能夠有一些初步框架性的理解。
但是,在實際業務場景當中要解決的很多復雜問題,受限于篇幅,我們還沒有詳細討論。
對于中臺產品而言,他們的能力要求其實跨越非常大。一方面,需要極強的邏輯思維和戰略分析能力,能夠看到業務當中的關鍵流程,理解業務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并將其轉化為產品功能,與研發一起實現。另一方面,又需要極強的溝通和交流能力,能夠在與多個業務線,需求、背景、想法各不相同的相關方一起,推動完成相關功能的實現。
這背后,是技術,也是藝術。
某種意義上,能夠掌握掌握這兩種似乎有些對立思維,并能夠靈活運用,可能距離成為一個優秀的中臺產品經理,就不太遠了。
致謝:
王?。骸懂斘覀冋勚信_時,我們在談些什么| 白話中臺戰略》;京東等多位大廠中臺產品負責人
-
阿里
+關注
關注
6文章
438瀏覽量
32846 -
云技術平臺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1378
原文標題:中臺,BAT們的下一個戰場還是產品經理的新方向?
文章出處:【微信號:thejiangmen,微信公眾號:將門創投】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