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DC最新發布的一項IT產業預測,到2019年,全球40%的數字化轉型項目將運用人工智能服務。到2021年,75%的商業企業應用將選擇人工智能,超過90%的消費者將與客戶服務機器人互動,且人工智能將全面滲透到智能家居領域。
為了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變革,中國政府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到2030年,中國將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規劃還顯示,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然而,談及機器人與人工智能(AI)這一話題,大眾的觀點往往分為兩大陣營:一方認為人類將得益于機器智能化發展,另一方則認為機器智能化即使不至于破壞人類社會的根基,卻必將影響人們的就業機會。
具體來說,一方面,許多重復性或純事務性的工作被自動化所取代;另一方面,一些對體力要求高或者繁重甚至危險的工作也將由機器人完成。據牛津大學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未來20年內,美國47%的就業機會可能被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所替代。然而,自動化在取代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將創造一些就業機會,例如更需技術和創新的領域,包括培訓、建筑、部署、維護、維修、開發等。那么我們將如何正確看待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呢?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日益融合將進一步催生自主機器人的誕生。這些機器人將能夠做出各種更高級行為和反應,例如學習經驗、解析并進一步生成語言,從而創造一種近似于自主意識下的運行狀態。
為了消除對認知機器人持有的對立觀點,e絡盟針對一系列專為醫院、車間和工作場所開發的最具革命性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進行了調研,并據此概括出三大關鍵趨勢以助力機器人和智能自動化在未來五年的發展。
1. 機器人的外觀和動作不久將與人類更為相似
不同于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形象,目前大多數機器人看起來并不像人類,甚至稱不上類人。盡管自動化制造領域的大部分機器人的機械手臂能夠完成托舉、擰緊或焊接等工作,但卻不具備人類的特性。然而,這種情況正在改變。隨著機器人在醫院、養老院等更多服務和社會場景中取代人工,機器人的擬人化特征和更具“人性化”的反應模式變得越來越重要。
然而若要斷言類人形機器人是否會增加或緩解某些人對機器人的擔憂,現在還為時過早,尤其是當自主人形機器人開始加入到普通人類的工作場所當中。機器人工人的好處顯而易見—他們永遠不會疲倦、很少犯錯誤,并且不會要求加薪,但也正是人形機器人的這種完美特性可能讓真正的人類產生敵意。
機器人不僅逐漸擁有更多人類特征,它們還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迅速獲得接近人類的智力水平。深度強化學習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啟發的機器學習領域之一,借鑒了動物和人類從積極或消極的結果中學習行為的方式。使用這種方法,配備傳感器的機器人能夠學習如何通過反復試驗不斷前行,并將積極的結果與導致該結果的行為聯系起來。
通過結合基于數據關聯評估算法的深度神經網絡,深度強化學習能夠使機器具備生成智能行為的能力,并通過對人類心理進行建模來制定更加智能的決策,從而解決復雜的情況。2016年打敗世界圍棋衛冕冠軍的AlphaGo也正是基于反復試驗及對以往比賽的不斷分析而訓練出來的計算機程序。
強化學習用于機器人領域能夠讓機器的行為模式越漸類似于意識體,從而有助于深化機器人在自動駕駛和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隨著機器人與其他先進技術不斷融合,它們不僅能夠執行高度復雜的任務、學習經驗,還將能承擔需要高級決策的工作,這一點對于那些危險或不適合人類的作業環境尤其受用。
正如社會技術專家SherryTurkle指出的那樣:“機器人的臉部能夠引發我們的想象:讓我們相信機器人可以站在人類的角度考慮問題,反之亦然。”隨著人工智能發展愈加成熟,人類與機器人在各種情況下實現角色互換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2. 物聯網助力機器人從功能型向社交型轉變
當前,大多數面向消費者的機器人被設計為執行純功能性任務,從空中運輸無人機到Roomba真空吸塵器。絕大多數機器人的研發都純粹出于為人服務而沒有考慮與人交流的問題。
未來五年,機器人與人類的關系將發生改變。隨著先進的語音和圖像識別軟件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并被機器人行業廣泛采用,面向消費者的功能型機器人將很快向社交“陪伴”轉變。隨著物聯網的興起,消費類機器人進一步向更智能化、更具情景感知能力的方向發展。
3. 低成本硬件將推動消費類機器人的蓬勃發展
最為重要的是,各種硬件組件的成本不斷降低,這將成為消費類機器人技術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許多常見的機器人組件,如攝像頭、傳感器、語音識別模組等因手機應用需求而獲得大量生產,一定程度上致使其成本下降。因此,擁有私人機器人再也不是千萬富翁的專利,全球普通百姓在不久的將來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機器人。
此外,據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專屬風險投資基金GrishinRobotics負責人Dmitry Grishin發布的調研顯示,樹莓派與Arduino開源開發板等低成本電子器件的廣泛普及也將促進機器人市場的發展。這些強大的低成本電子器件讓發燒友們能夠以過去幾分之一的成本開發自己的自主設備,從而促進了自制機器人運動的發展。
成本的降低將吸引更多人員投身機器人研發,預計未來五年將涌現大量專注于機器人的初創企業。然而,低成本電路卻不一定足以支撐這種發展勢頭。充足、高效的電源仍然是消費類機器人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許多機器人仍然受到“重量功率比”的深深困擾。此外,為實現機器人行為“人性化”,需要運行復雜的人工智能算法,這將造成海量處理工作,因而致使目前認知機器人的研發僅限于設備精良的研究實驗室。
遺憾的是,雖然摩爾定律(Moore’s law)可能有助于顯著降低內部電路的尺寸和成本,但是要使消費機器人成為現實,電池、電機和處理器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476瀏覽量
207414 -
智能家居
+關注
關注
1928文章
9573瀏覽量
185456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73瀏覽量
2388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