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IBM的團隊一起,首次制造出了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后放棄了。
一開始,科學家先合成了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三角形分子,然后經電流作用產生碳18分子。這種分子被稱為「環碳」(cyclocarbon),初步研究發現它表現為半導體,這可能對制造分子級的晶體管有很大幫助。
很多科學家表示,這絕對是「令人震驚的突破」。
碳是一種常見的非金屬元素,由純碳組成的碳單質可能外在表現截然不同,如堅硬透明的鉆石和黑色、柔軟的石墨,它們被稱為「同素異形體」。據科普中國介紹,它們不同只要取決于其分子結構,金剛石中,每個碳原子都與周圍的4個碳原子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緊密結合,這樣形成的三維結構非常穩定。
石墨則是層狀結構,就一個片層而言,每1個碳原子會與其周圍的3個碳原子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緊密結合。因為層之間的距離較大,碳原子的相互作用較弱,因此石墨很軟、有滑膩感。
理論上,碳分子也可以由相鄰的兩個原子組成,這樣就形成一個環裝結構。過去已有類似的研究,但是這樣的結構相比金剛石和石墨都非常不穩定,很難有真實應用。此次的科學家團隊則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目前,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基材表面保持冷卻,大約零下450華氏度),新的碳分子可以保持穩定。
這可能對芯片行業有重大影響。例如目前主流的手機處理器是10納米和7納米制程,芯片廠商也在研究5納米甚至2納米制程的新產品,廠商在嘗試將晶體管的尺寸越做越小,因為這樣芯片就可以在同樣尺寸下容納更多晶體管,以獲得更強的性能。
現在,比拇指還小的芯片上能容納上億個晶體管,你的手機比當年登月工程使用的計算機有更強的性能。
驅動科技行業快速發展的摩爾定律就是對這種趨勢的總結,「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
但是,當晶體管越做越小的同時,摩爾定律也開始受到挑戰,這主要是因為受物理特性的影響,當芯片采用越來越小的制程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如制造工藝、功耗,甚至包含漏電。
摩爾本人也曾預測過摩爾定律將在2020年失效,不過,他當時提出的幾個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芯片行業目前遇到的瓶頸,已經觸及材料的物理極限,要突破瓶頸很可能需要借助新材料的發展。如果能制造出分子級的晶體管,電子行業進入分子電子學時代,摩爾定律將再次顯現威力。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08瀏覽量
424484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702瀏覽量
138422 -
石墨
+關注
關注
2文章
111瀏覽量
1854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