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端走向客制自主消費、制造端面臨缺工問題日甚,促使制造業須具備能適應快速多變且多元環境的能力,制造系統變得較過往而言更加復雜。而拜新技術成熟發展所賜,制造業現今可藉由部署先進的感測技術并結合AI算法、引入機器人等科技,進而提高信息可視化及系統可控性,進一步推升工業4.0智能制造的發展。
根據集邦咨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預估,2022年全球智能制造的市場規模將會逼近3700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10.7%。
奠基于虛實整合的基礎,智能制造在應用端相當多元,從規模較大的智慧工廠、智慧供應鏈、現場災害回復,乃至自動物流車、簡易型機器手臂等皆是使用案例。
綜合觀察2019年產業動態與德國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等指標性活動,現行智能制造以協作機器人(Cobot)、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預測性維護(PdM)、無人機、制造執行系統(MES)、AI應用等為發展焦點,Universal Robots、Siemens、STMicroelectronics、Xilinx、GE等廠商亦持續推陳出新強化布局。
Edge AI降低運算資源,成為預測性維護重要基礎
鑒于智能制造帶出的龐大數據量將排山倒海涌向企業,延遲性與頻寬成本已讓制造業從云端技術逐漸轉向邊緣運算。而數據海量化、分析精準化以及硬件高效化等三大驅動力也使AI從云端往終端設備邁進,推升邊緣結合AI的趨勢。
Edge邊緣運算處理是具地緣關系的AI運算,透過于靠近數據產生源處進行收集處理,并結合參數學習等AI技術讓設備能做到缺陷實時偵測、使用狀況預判等用途,讓機器不需時時聯網、減少運算資源,仍能具備部分決策力與實時反應力,成為預測性維護的重要基礎,同時亦可強化工業機器人的實時協作。而將資料留在當地取代回傳云端,也更能滿足制造業提升數據資安與隱私的需求。
芯片是臺廠切入Edge AI最佳著力點,中小企業靈活彈性成競爭優勢
智能制造與Edge AI的連結為制造業帶來實時決策、降低成本、營運可靠及提高安全等優勢,也使精密機械蛻變為名副其實的智慧系統。現行從芯片大廠NVIDIA、Intel、Qualcomm、NXP,乃至云端龍頭AWS、Google、Microsoft等皆積極投入該領域。臺廠若要切入Edge AI的市場,考量產業優勢及政府資源挹注,芯片仍是最好發揮的著力點,并成為串連上下游廠商的發動機。
從自動化到智動化,拓墣產業研究院指出,工業4.0的浪潮持續推動企業數位轉型,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也成為打造智能制造的重要節點。
然而,不論是工業物聯網布建、智能制造的導入、抑或智慧工廠的建置,由于耗時較長且所費不貲,對企業而言皆非一蹴可幾,在布署及執行過程中可透過工業物聯網聯盟(IIC)等組織提出的工具來評估自身的成熟度,進而調整步調與方向,如根據基礎設施的完成度來選擇被動性維護、預防性維護、以及預測性維護的采用。
此外,由于許多非數位原生的傳統制造業是透過數位工具導入及異業整合等方式實施智能制造,故若企業擁有可跨域整合、更敏捷靈活因應生態系等優勢,將較易切入大廠供應鏈或與其合作。***中小企業具備充足的產業知識及適應彈性,當數字化時代挖掘出更多顧客痛點時,大廠不愿做且小廠做不來的市場便能讓其挾競爭優勢一展身手。
本文來自拓撲研究院,本文轉載分享。
-
協作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文章
496瀏覽量
30182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98瀏覽量
76429 -
工業4.0
+關注
關注
48文章
2015瀏覽量
11874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