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身份認證的重要手段之一,人臉識別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發布一份全球人臉識別市場報告,預計2019年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為32億美元,2024年將增長至79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6.6%。
然而從去年到現在,人臉識別技術和市場正在面臨一場“考驗”。
隱私問題爆發,多個城市開始“拒絕”人臉識別
這一次考驗的起源是谷歌與美國軍方的一次合作。
去年3月份,谷歌的一份內部郵件顯示他們正在為美國國防部AI項目“Maven”提供TensorFlow API,用于分析無人機拍攝的畫面。這一合作引發了外界對于谷歌的質疑,以及對該技術應用之后的擔憂。
這之后,隨著亞馬遜、微軟等相繼被曝出與政府之間也存在著“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的項目合作,包括將人臉識別用于視頻監控和警察穿戴的相機鏡頭等等,“人臉識別”技術一時間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具體來看,他們普遍擔心軍事和工業結合體會被作為不正當殺人利器,以及這次合作背后可能引發的機器學習發展與道德問題。以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為例,在他們看來,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前端視頻建龍攝像機上,可能會打破隱私及實用性之間的平衡。
在輿論的壓力下,此前宣稱“不作惡”的谷歌終止了與五角大樓的合作,亞馬遜和微軟則繼續爭奪政府訂單。而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至現在,這把火已經從科技公司這一類個體蔓延至了一個城市。
今年5月中旬,美國舊金山城市監管委員會投票通過“禁止使用人臉識別”的決定,成為美國第一個對這一技術說“不”的城市。時隔不到一個月,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也對人臉識別技術說“不”。
根據制定的新規,地方政府機構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時候將受到限制,或是被完全禁止,或是在公共場所受限,且任何購買任意一種新興監控技術的計劃都必須得到市政官員的同意。與此同時,美國加州奧克蘭市等城市也正在考慮出臺與之類似的法律。
可以看到,在輿論的推動與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拒絕人臉識別這一項原本被極力看好的AI技術。而在這一技術被禁的背后,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產業也大受影響。
人臉識別被禁,智慧城市建設大受影響
除了人臉識別的市場潛力,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也指出,這一市場的主要驅動力包括:政府推行用戶和數據安全舉措的增加、越來越多移動設備的使用以及全球對健全欺詐檢測和預防系統需求的日益增長。
可以說,人臉識別市場規模能夠增長的如此之快,很大層面上得歸功于政府的推動。截至目前,出入境管理、刑偵安防、公務辦理等領域越來越多的用到了人臉識別技術,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以刑偵為例,較為知名的事件有警方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數次在張學友演唱會捕獲逃犯,最近的案例為警方通過“天眼”系統抓獲已經外逃兩年的北大弒母案嫌犯吳謝宇……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其中,“天眼”系統是我國基于人臉識別等專業技術開發出來的重大成果。通過應用人工智能、視頻圖像處理等多種技術,“天眼”系統能夠在第一時間對人臉信息進行捕捉和匹配,識別速度快且準確度高,已經有二十多個省市的公安系統與之實現了對接。
而從更大視角來看,“天眼”系統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塊重要版圖,如果沒有“天眼”系統的存在,或是人臉識別技術被禁,以上場景只會存在于電影中,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將不完整。
同時,“智慧城市”也是諸多大小科技公司競相追逐并瓜分的一塊蛋糕。
以國內為例,有著“CV四小龍”之稱的商湯、曠視、云從和依圖均有涉足“智慧城市”建設,且已經有項目成功落地。與此同時,BAT、京東、平安科技等也在“智慧城市”這一塊有所部署,競爭情景也時有發生。而透視他們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圖像識別或分析這一功能幾乎已經是標配。一旦人臉識別技術被禁,尤其是政府層面的,他們受到的損失也將不可估量。
智慧城市建設勢在必行,向人臉識別發出“靈魂拷問”
“智慧城市”這一概念已經存在許多年,但在近幾年隨著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基于“智慧城市”的基礎,“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也應運而生。
2015年底,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第一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幾個月之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
針對“新型智慧城市”這一概念,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新社曾指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圍繞城市大數據的規劃、采集、流通、分析、反饋、修訂等全生命周期,用信息流優化來驅動個領域系統建設完善”將成為主要內容,“如何建設信息安全綜合監控平臺,如何強化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將成為下一步建設的戰略重點。
不僅僅是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了全球國家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的一個重要項目,這已經是勢在必行。
“人臉識別是否要被禁止”不會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唯一問題。但透過這一問題,一些關鍵的、通用的問題已經被暴露。
· 我的人臉數據究竟屬于誰?
人臉識別是一種1:1或1:N的技術手段,在具體應用場景中,它可以根據已有人臉數據識別并判定某一特殊對象是否與數據庫中的是同一人,也可以依據某一個人臉數據,從成千上萬人中找出對應的人。這之中,數據庫中保存的數據將成為關鍵一環,也是引發人們擔憂并發出質疑的地方——這些數據究竟屬于誰?誰能用我的數據?
近年來,因為研發需要以及人臉識別應用的逐漸普及,包括政府機構、銀行、小區物業、人臉識別研發公司都需要用到數據庫。
以銀行為例,當人們辦理某些業務時,人臉識別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柜臺工作人員會在過程中要求人們將頭抬起,并將面部朝向攝像頭以進行識別,而在銀行APP 中,要求卡主進行人臉識別認證也已經成為一種日常操作。既然要識別,那就意味著有對比數據,這些數據被誰拿走了?是銀行?是公安?還是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公司?
又比如人們上傳至網絡的各類照片,基于這些照片的人臉數據被誰拿走了?多數情況下會保存在各個平臺的服務器中以作他用。譬如Facebook,當它在一張照片中識別某一特定人之后,它會向這一用戶的賬號發送通知,后者可以選擇在圖片上貼上標簽、給發布圖片的用戶發短信,亦或是通知Facebook平臺這張臉不是自己等等。這類服務是將人臉識別應用放在了明處,而人們更為擔心那些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人臉識別應用。
· 我的人臉數據被用在了哪里?
毫不夸張的說,在如今這個到處都能夠生產數據的地方,人們有的時候處于“裸奔”狀態。這些數據在不知不覺間被采集,然后被運用在人們或知道、或不知道的場景中。
以微軟為例,當美國關于“人臉識別”的輿論愈加發酵的時候,這家公司悄默默的刪除了它們于2016年發布的人臉識別數據庫MS-Celeb-1M,這是全球最大的“公開”人臉識別數據庫,其中涉及百萬名人的千萬張照片,可以供研究者開發人臉識別技術。
更為“可怕”的是,MS-Celeb-1M數據庫中的每一個人物對應一個entity,綁定了知識庫,后者提供了每個人的職業、性別等豐富信息,目的是為了幫助人臉識別系統不僅僅做到識別,更能做到認知。
又比如亞馬遜的人臉識別軟件Rekognition,它能夠在幾秒鐘內將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庫里成千上萬個圖像進行比較。這一技術已經被執法機關用于尋找失蹤人口和識別恐怖襲擊中的嫌疑人。但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對亞馬遜的致信,以及亞馬遜云共和民眾的反應來看,雖然這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一部分,且這一技術帶來的利好也被部分大眾所認可,但他們似乎并不希望亞馬遜將這一技術的API接口開放給政府,也因為擔心自己時時處于監控狀態,而不希望自己的數據被用于這些地方。
· 人臉識別技術可靠嗎?
不僅僅是數據的問題,“智慧城市”建設還面臨來自公眾對于技術可靠性的質疑。
譬如在美國,人臉識別技術被指責有“種族歧視”——黑人女性的錯誤率高達21%-35%,而針對白人男性的錯誤率則低于1%。另外,亞馬遜的Rekognition也曾將28名美國國會議員識別成罪犯,而就在本周,這一技術又錯將26名州立法委員認定為罪犯。這種現象背后的技術可靠性著實令人擔憂。
不僅僅是國外,國內這種嘀笑皆非的場景也時有發生。比如因為“闖紅燈”而被公示在電子曝光屏的董明珠,事實是所謂的“董明珠”只是公交車上的一個印刷廣告;又比如一名坐在公交車內靠窗位置的普通民眾,莫名其妙的被人臉識別抓拍系統定義為闖紅燈……
其中,諸如人臉識別闖紅燈抓拍系統等產品已經是人臉識別技術的普遍落地應用之一,當行人闖紅燈被拍之后,姓名、模糊處理的身份證信息等一般也會出現在電子屏上。但是這種“誤抓”現象的出現體現了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不完善。同時,這種錯誤也會讓“貢獻”自身數據的民眾在內心產生擔憂和抵觸。
人臉數據不知不覺間被采集和運用、數據庫面臨泄露風險、人臉識別技術可靠度存疑……不可否認,“智慧城市”建設是智能時代下的必然,而人臉識別技術作為身份認證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版圖之一,但當數據沒有安全保障、落地識別也沒有準確度保障的時候,民眾多會產生“抵觸”情緒,而“智慧城市”建設或將也會受阻。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6文章
4012瀏覽量
81961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22瀏覽量
132723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68瀏覽量
974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