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99公益日”即將邁入第五個年頭之際,騰訊、阿里、新浪、知乎、鏈家、VIPKID等互聯網公司公益負責人齊聚北京,在騰訊公益思想匯第三期活動上,圍繞”互聯網與全民公益”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這是難得一見的場景:知名互聯網公司同處一桌,卻沒有臺面上的商業互吹,也沒有隔空較量的硝煙氣息,只有對公益事業共同關切和對行業發展的真知灼見。
騰訊公益思想匯《互聯網與全民公益》沙龍現場
包括騰訊公益、阿里公益、新浪微公益、新華公益、善源公益等互聯網公益平臺的負責人,來自蓋茨基金會、墨卡托基金會的中國區代表,來自北師大、中國農大、長江商學院的學術專家,以及來自知乎、鏈家、VIPKID等企業負責人、《中國慈善家》等媒體代表出席了當天的沙龍活動。
互動分享:做互聯網公益的收獲和困惑
“在歐洲,不到10%的公益組織需要去爭取籌款”,“在美國,大部分的捐贈人年齡在50歲以上”來自德國墨卡托基金會和比爾。蓋茨梅琳達基金會的代表分享了海外的經驗。相比歐美國家,中國的公益事業起步較晚,但在過去的十多年,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公益在中國走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道路——互聯網公益。各科技公司也紛紛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產品優勢來助力公益,互聯網公益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沙龍上,各家科技企業負責人先后分享了在公益實踐中的收獲和面臨的困惑。
騰訊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在沙龍上表示,在過去12年,騰訊公益堅持只做一件事情,即不斷地探索如何利用騰訊的核心能力助力公益的發展。如今,技術的力量能不能給社會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和方向,幫助參與解決一些具體的社會問題,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
騰訊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在沙龍上做開場發言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瑞合則介紹說,阿里希望利用技術力量,通過包括區塊鏈、地理位置等技術,讓公益產品可以更加公開、透明,讓公眾知道自己的愛心發揮了怎樣的價值,甚至能夠去追蹤它的價值。“如何完善和激勵社會化參與,完善運營機制,確實需要公益屆的同仁更多交流,通過包括騰訊思想匯在內的各種機會匯共同探討,合力去做。我們即將召開的95公益周論壇也衷心歡迎大家參加,一起研討互聯網公益的融合與創新話題。”
一個“科技向善”的代表案例《AI驅動志愿者》吸引了沙龍到場人員的關注,新浪微博副總經理董文俊分享了一位教授嘗試在海量內容中挖掘能夠超前判定抑郁癥患者動向的信息,找到之后進行提前干預,已經拯救了800多人的真實故事。董文俊表示,信息無出口、信息溢出無序和信息不對稱,這三個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會越來越嚴重,新浪之所以今年做“人人公益節”,就是因為上述問題不是某一個平臺可以解決的,希望可以推動不同的技術和想法加持到公益中來。
關于企業做公益的困惑,知乎副總裁秦亞洲說,很多企業的公益行為首先缺乏持久性,其次對監測和評估都缺乏科學的模型,如何發揮自身平臺的優勢去助力公益,需要更好的探索。鏈家聯合創始人賈生平認為,鏈家在連接社區資源上有優勢,8000多家線下門店,3萬多個線上平臺,還有超過30萬經紀人,如何把這些線上線下優勢和資源整合起來做公益,是鏈家目前思考的主要方向。
新華公益主編高海英談到,在新媒體傳播時代,公益傳播的成本不是變低了,而是變高了,因為對公益真實性的新聞核查要求越來越高,媒體從業者在對外報道時也面臨著區分公益和功利的困惑,能否有技術手段去幫助去提升公益傳播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中行公益善源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博豪則認為,目前國內已經有20余家網絡募捐平臺,互聯網公益在這個層面上已經不缺乏廣度,但互聯網公益在籌款以外的價值倡導和解決社會問題等深度問題上還需要各家企業更多理性思考。
面對科技企業的疑問,長江商學院社會創新與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朱睿表示,任何一個企業其實做公益最好的方式都不是去捐錢,而是把自己的企業先做好,而且能夠真正找到自己業務基因跟社會痛點的結合,在這個點上去發力。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認為,互聯網技術出現以后倒逼傳統公益進行創新,但也帶來了不少新的問題。比如品牌溢價問題給公益機構帶來更大的差距和不公平問題,比如泛公益思潮給公益專業性帶來的認知挑戰等等,這些問題需要科技公司有更深度的思考。
現場熱議:“一塊做好事“,為什么不呢?
面對實踐中的疑問,能不能一起攜手解決這些問題? 99公益日今年提出“一塊做好事”,這一提法給了沙龍在場嘉賓極大觸動和啟發:公益中的個體可以“一起捐”,可以pk捐贈步數,可以通過收取能量共筑“螞蟻森林”,那么,正如善源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博豪在沙龍上說的“公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和共享”一樣,互聯網企業為什么不能從最純粹的公益領域開始,探討更好的聯動方式?互聯網公益生態共建的探索,如何產生1+1+1大于3的效果?
孫懿表示,每家科技公司的擅長點有很強的互補性,可以嘗試在公益領域先把聯動的事情做起來。比如,各家互聯網公司能否從公益開始,基于自身的技術和數據能力,為公益機構建立一個客觀的評價體系,幫助機構公信力成長?
阿里在做的“3小時公益平臺”,已經入駐阿里體系內25個APP,在公益志愿領域頗具影響力。王瑞合說,未來“3小時公益平臺”也希望能夠和阿里經濟體外的平臺建立更好的連接,在志愿者領域助力公眾的善能、善意、提升志愿服務的效率、數字化與公開透明。
新浪微博做公益最核心的一點,在于能夠讓公益更大范圍的出圈,幫助公益項目沉淀可持續使用的社交資產,董文俊表示,在公益這件事情,希望不同平臺之間用戶可以真正“無界”,新浪將9月在“人人公益節”、“99公益日”、“95公益周”這公益節日的宣傳推廣資源實現互通,在一個點上形成合力,讓全中國更多的網民知道9月是屬于網民的公益月。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王振耀建議,各科技公司可以嘗試開放合作,分幾步走,有共識有適度的評價,有專業化的介入,幾大互聯網公益平臺一塊行動起來,就可以對公益事業的推動具有深遠的影響。
嘉賓在發言中,自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為: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王振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瑞合、新浪微博副總經理董文俊、知乎副總裁秦亞洲
李小云教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給出了互聯網公益生態共建的建議,李小云表示,宏觀上需要一個聯盟,有聯盟才能把所謂的規范賦予意義,沒有聯盟大家不能形成共識。微觀上,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數字化公益,這個領域非常大,這正是阿里、騰訊、新浪等互聯網公司最擅長的,完全可以聯合起來進行推動。
墨卡托基金會中國特別代表阿克曼說,中國的互聯網公益在世界范圍內都具備樣本性,如果互聯網公益除了幫助籌款以外,還能探索出更多真正有價值的共識并推動,公益的作用在中國就會被放大,對全社會都有益。
科技向善,規則助力,透明與連接,正是今年“99公益日”的題中之義。孫懿表示,有效的合作是從了解開始的,本次思想匯是一次非常好的開始,在了解的基礎上,騰訊公益非常愿意與各家平臺一起推動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機制,從彼此項目中尋找合作點,揚長補短,互相學習,為公益行業的共生共贏一塊努力。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70瀏覽量
103494 -
騰訊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59瀏覽量
49489
原文標題:【通知】關于推薦“有人杯”第六屆物聯網創造力大賽(iSTAR2019)評委候選人的通知
文章出處:【微信號:sdwlwxh,微信公眾號:山東省物聯網協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