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AMD來說,回到數據中心市場并不難,但難的是將有效的競爭帶回這一市場。
前段時間,AMD發布了第一款面向數據中心市場的7nm x86處理器——第二代EPYC,64物理核心、128線程和優秀的效能都讓這款處理器瞬間獲得了不少用戶的目光;風頭一時無兩。
在贊嘆AMD在時隔十多年之后在工程及工藝上再次超越Intel的同時,不少評論在這波AMD“真香”的風潮中發出感慨,AMD終于要開始一段超越之旅了。而蘇媽更是在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發布現場激情的喊出“要把競爭重新帶回數據中心市場”的豪言壯語。看來,AMD這個不屈不撓的強者終于要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了…………吧……
根據Mercury的統計,在這個約200億美元的x86數據中心市場上,截止2018年底,AMD已經用第一代EPYC將市場占有率約從不足1個百分點提升至2%左右,而憑借全新的第二代EPYC,AMD則有望在2019年底將其在服務器市場的占有率提升至5%。
從這組數字來看,蘇媽對于AMD基本盤的認識還是很到位的:2%的占有率確實不能算是服務器市場的有效競爭者,但想要成為真正的競爭者,5%的市占率仍舊是不夠的。
回望十年前,彼時的AMD還沒有在制程工藝上落后Intel太多,K8L架構的Opteron憑借在多核心以及架構上的不錯表現成功砍下將近20%的市場份額。當時,將AMD看做Intel的有力競爭者正毫不為過。顯然,想要把真正的競爭重新帶回服務器市場,AMD至少要將市占率提升至當年的水準才行。
不過,在用戶投資更謹慎、要求更高的服務器市場,這個目標顯然不是短期之內就能達成的。AMD還需面對由Intel所構筑的三堵城墻。而這三堵城墻的難點在于,它們所要考察的都是AMD在CPU硬件產品之外的實力。
城墻NO.1:軟件優化
雖然CPU是最純粹的硬件產品之一,但作為整個服務器甚至數據中心的核心,其所需要的軟件配合也是最多的。
不僅與其配套的主板驅動和固件需要大量資源進行開發,甚至連操作系統和應用在很多時候也需要針對新的CPU來進行專門的改變以實現更好的性能。此外,為了在實現更好性能的同時兼顧開發的便利性,CPU廠商通常還需要針對自身產品的架構特點推出專門的編譯器產品(雖然AMD已經推出了自己開發的第一代編譯器產品AOCC,但從目前已有的測試結果來看,其效能相對于LLM Clang等流行編譯器的提升并不十分明顯;而反觀Intel所推出的ICP等編譯器已經通過十幾年的積累形成了非常大的開發慣性和使用習慣)。
由于需要對接幾乎所有的軟件產品和操作系統,相關軟件、編譯器、固件、驅動的開發工作非常巨大,而且需要與開源社區保持深層的互動關系,因此,其所需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
為了持續完善相關的軟件優化生態,Intel目前雇傭了超過15000位軟件工程師,這在Intel 107100的總員工數(截止2018年末)中占比接近15%。而對于員工總數剛剛破萬的AMD來說,這項工程顯然僅能以最低限度展開(從AMD的業務線來看,其中很多資源還要分配給市場表現更好的消費級顯卡領域,而由于顯示業務的定位不同,Intel自然不會在這一部分里投入過多筆墨)。
城墻NO.2:行業參與度
作為計算機中當之無愧的核心,CPU所要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雖然計算類型的多樣化已經催生了GPGPU這樣的硬件形態,但從總體趨勢來說,CPU的核心位置仍無法撼動),各類軟硬件標準也通常都是圍繞CPU的特性和迭代來進行的。小到OCP、ODCC、Open19這樣的整機標準,大到PCI-E、USB、NVMe這樣的總線及傳輸協議,亦或是Apache、Linux、OpenStack這樣的頂級開源軟件基金會都是如此。而無論是工作上的還是資金上來看,這些標準組織的運作顯然也離不開處理器廠商們的鼎力支持。
縱觀這些行業性的組織與機構,AMD雖多有參與,但受限于其所能提供的工程力量與資金支持,AMD的會員等級通常不高。這就意味著標準的制定與進化路徑很難與AMD的產品節奏和特性深度結合,從而創造更具適應性和前瞻性的產品技術組合。
而出錢、出力更多的Intel在這些行業組織中通常都擁有更高級別的會員,并在標準制定與進化的討論中占據更重要的話語權。
可以說,AMD目前已經憑借優秀的產品獲得了用戶及系統制造商的側目,但距離真正的“行業廣泛支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城墻NO.3:營銷資源
熟悉服務器圈的朋友應該都會知道,幾乎所有搭載Intel核心的產品,如果在發布或推廣環節所使用的物料中展示Intel標示或邀請Intel嘉賓進行聯合推廣就可以算作是與Intel聯合推廣,從而獲得來自Intel的營銷費用分攤報銷。這種鼓勵政策對于系統制造商而言無疑是非常友好的。以至于很多系統制造商只會針對搭載Intel核心的產品進行廣泛宣發。
其次,縱觀戴爾、HPE、浪潮、聯想等全球主流企業級硬件產品提供商的官網頁面,搭載Intel處理器的產品也都占據了展示的主力位置,各類配套成功案例、技術文檔、白皮書、視頻、選型工具等也是一應俱全。而如果用戶想要找到搭載AMD處理器的產品,那么仔細尋找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Intel所采取的營銷邏輯很簡單:首先,幫助系統提供商大量推廣搭載Intel處理器的服務器、存儲產品;第二,占據官網和第三方推廣的有力地位;第三,使用戶更好的了解這些產品以及產品背后的處理器科技;第四,在更加理性的企業采購環節,用戶通常只會購買那些自己相對熟悉的產品,從而降低風險。
從長期的營銷策略和市場結果來看,Intel的這套邏輯鏈條雖然很長,但確實管用。
而在這方面,AMD仍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在對比中,我也發現了AMD在營銷推廣方面的一個亮點。在官網對服務器產品的展示中,Intel顯然更側重于應用,甚少顧及對處理器基礎特性的展示。而AMD在官網中對于第二代EPYC的展示就相當到位。不僅有直觀的特性展示,更有制作精良的HTML5動畫,讓用戶可以直觀的了解到第二代EPYC的對比優勢。
AMD仍需磨煉產品之外的功夫
從對比和分析之中我們不難看出,AMD距離全面挑戰Intel在服務器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還需要攻破至少三道堅固的城墻。這些城墻都是Intel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憑借更多的資源投入和更大的市場優勢逐漸建立起來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
就AMD目前的體量和能夠投入的資源來看,想要在短時間內攻陷這些堡壘幾無可能。AMD唯一能做的便是開啟產品銷量與營收的正循環,通過不斷增加的銷量一點點的扭轉市場趨勢,不斷增加己方陣營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到“將競爭重新帶回數據中心市場”。而做到這些的關鍵點在于AMD必須在未來的數代產品中保持這種競爭優勢,并更積極的投入生態建設。
面對AMD的EPYC,目前我們或許可以不假思索的給出Yes!的答案。
面對AMD的生態,我只能說:wait a few years!
但無論如何,AMD已經邁出了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怎么走,既要看AMD,也要看Intel。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9999瀏覽量
172055 -
數據中心
+關注
關注
16文章
4835瀏覽量
722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