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帶來海量連接、海量數據、海量設備以及海量應用,是區別于和傳統安全、互聯網安全的最大不同,也帶來很大的挑戰性。”綠盟科技副總裁宮智深有感觸。
在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期間的信息安全高峰論壇上,宮智介紹,他所在的技術團隊在日常檢測物聯網安全威脅時發現,路由器、攝像頭等設備曝出的安全漏洞非常多。“物聯網設備的最大風險來自終端設備,最大隱患來自固件,很多攝像頭、路由器等設備固件多年未升級更新……”
新技術、新應用帶來新的風險。在江蘇省物聯網信息安全實驗室副理事長劉海濤看來,物聯網的“危害性”遠大于互聯網:如果車聯網被控制了,很容易造成大面積的交通事故;如果電網被控制了,很可能出現大面積的停電現象。
他坦言,在物聯網的“瘋狂發展、野蠻增長”中,安全問題已成為是一大隱患,且越來越突出。針對帶來的安全挑戰,劉海濤表示,海量設備管理成本高,比如,2018年我國物聯網設備達220億,比2017年增長近200%,并且存在大量弱防護設備;攻擊事件也不斷增多,2018年我國物聯網安全事件同比增加138%;另外,偽造信息、攻擊數據等亂象突出。
在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方面,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黃殿中提到,在芯片制造、協議標準、操作系統、平臺開發乃至諸多軟硬件領域,都不同程度地依賴國外進口,受困于“缺芯少魂”之癥。“物聯網領域進口芯片廣泛應用于智能終端、工業制造和網絡通信等重要行業,因此引發諸多痛點、患點”。
如何加強物聯網的安全防護?劉海濤說,要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物聯網安全緊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惡意軟件檢測,幫助風險評估過程更加客觀、評估結果更加合理。然而,人工智能技術也只是輔助手段,要針對物聯網特點解決行業生態的復雜性、碎片化。“物聯網安全防護要充分地借鑒互聯網安全防護,但又不能照搬照抄,更重要的是研究物聯網安全自身的機理安全。”
劉海濤還提到,物聯網安全方面的法規研究明顯不足,安全評估工作也進展緩慢。因此,要規范物聯網行業的安全管理,制定行業安全檢測標準,規范物聯網行業的安全管理,并不斷構建有效的物聯網安全防護體系。
在黃殿中看來,還要處理好技術引進與安全可控的關系,實現由“被動安全”向“主動安全”的轉型。比如,充分發揮國內測評機構、物聯網設備制造商、網絡安全企業,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協同聯動,深入研究物聯網的發展特點、完成快速迭代的安全遞進。
“在物聯網相關領域、重要行業和高等院校中,培養和挖掘一批既懂物聯網、又懂業務場景、還懂安全保障的專業人才,建立全國的物聯網安全專業人才庫、專家庫,構建萬物智聯全生命周期的物聯網安全‘生態系統’。”黃殿中說。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739瀏覽量
374500 -
網絡安全
+關注
關注
10文章
3175瀏覽量
59912 -
車聯網
+關注
關注
76文章
2587瀏覽量
9163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