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換臉軟件刷屏了社交網絡。通過這款軟件,用戶可實現與明星換臉,“一鍵”進入明星出演的影視片段中,過把戲癮。然而,隨著這款軟件火爆網絡,大家也開始關注其背后涉及的隱私、肖像權等相關問題。
“換臉”有風險個人信息或遭泄露
這款軟件在蘋果應用商店的標語為,“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該軟件使用AI技術,將用戶上傳的照片,置入平臺上用戶所選擇的影視片段之中,實現用戶與“明星”的換臉。
利用這款軟件進行“換臉”,首先需要用手機號動態驗證碼進行驗證登錄。換臉時需要進行眨眼、抬頭等各種驗證,這與刷臉支付時采集的臉部信息類似。
對此,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隱私泄露的擔憂。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個技術,盜取了用戶換臉的信息,包括其它的個人信息,一旦匹配成功了,輕則是精準詐騙,重則的話有可能用戶的賬號、密碼洞開。這樣一來,不僅“丟了臉”,還可能丟了錢。
法律專家岳屾山:
這里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這個軟件如果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就很可能造成危險。現在,國內很多應用在索要用戶信息方面都很野蠻,過度要求用戶提供信息,這是一個通病。用戶在使用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開發者也應該遵法守法,按照法律的規定來收集信息;監管部門也要出手,對于不規范的行為及時予以制止,進行規范。
AI換臉技術被公眾注意,還因為其先前被應用于制作淫穢視頻。多家外媒曾報道“Deepfake”和“DeepNude”在國外引起的熱議,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利用該技術制作名人的色情視頻,AI換臉正在引起恐慌。英國《衛報》稱,此類軟件是“對未來可怕的一瞥”,顯示了對人工智能未來可能造成的倫理問題的擔憂。
AI生物識別要把控好“度”
AI換臉已經不是新技術,以刷臉支付為代表的生物支付也也是目前的主流,如今我國生物識別技術處于全球先進水平,從事該行業的企業超過1000家,2018年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以上。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就是采集每個人外貌作為模板保存,使用時再次對相應外貌進行實時采集并快速對比進行身份認證。各種生物特征技術的區別,在于對采集的“外貌”有所選擇,有的選擇采集指紋,有的選擇采集人臉,有的選擇采集虹膜。
無論采集什么“外貌”,這些“外貌”都有一個共性:人人都有,且人人不同,也就是具有唯一性。隨著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大規模應用,特別是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生物特征信息安全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
對于用戶來說,人臉特征信息屬于弱隱私信息,人人可見,隨時有可能在自身全無所知的情況下被人獲取,給人一種不安全的感覺,當人臉特征信息和金融支付賬戶聯系到一起之后,更是影響了用戶對賬戶的安全感覺:“從我的賬戶里劃錢就和拍照一樣簡單。”
自從人臉識別技術問世之后,各種人臉識別應用層出不窮,有人臉識別廁所、人臉識別跑道、人臉識別馬路、人臉識別智能門鎖等等。“別管需不需要,能站在風口就行。”伴隨著這樣的想法,人臉識別信息開始被各種各樣的應用采集,甚至濫用。
今年2月,國內深網視界發生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數據可被獲取,有680萬條數據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圖像、圖像拍攝地點等。此事在網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深網識別網站一度停止運營,引發了無數風波。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寶8月23日發布了國內首個“生物識別用戶隱私與安全保護倡議”,倡議提出:企業在采集用戶生物信息時應遵循“最小、夠用”原則,防止被濫用。這份倡議共5點,主要從隱私、安全、防止信息濫用、責任與監督、公平等角度,唿吁對生物識別的發展進行規范化管理,來確保行業可控、健康的發展。
面對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風潮以及隨之而來的風險,監管也在不斷發聲。自今年兩會起,個人信息安全就成了監管的重點,網信辦、工信部、信安標委等部門接連發布文件,《數據安全保護法(征求意見稿)》、《App收集個人信息規范》等等文件都強調了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生物特征信息無疑屬于個人信息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屬于重點保護范圍。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文章《冷靜看待生物識別技術》中提到,“目前市場熱情高漲但尚缺一系列制度設計。”因此需要對生物識別技術加強監管,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配套的管理辦法和行業標準。
刷臉、換臉帶來的風險不言而喻,于用戶而言,切勿將個人信息輕易交換,于企業而言,支付寶發布的“生物識別用戶隱私與安全保護倡議”值得行業深思!
AI換臉雖好玩,但要當心“丟臉”
你想過有一天,自己可以和胡歌談戀愛,可以和鄧倫逛故宮,可以和你的男神女神暢游花海嗎?近日,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APP就幫不少人圓了這樣的“明星夢”,過了一把戲癮。
用戶在上傳自拍照片后,就可以把影視劇主角的臉替換成用戶自己的臉。僅需一張照片,便可出演天下好戲!這誘惑力的確夠大。“ZAO”APP瞬間“名聲大噪”。
但是,這種AI換臉技術也帶來不少爭議:大家擔心個人信息會被泄露,刷臉支付也不再安全。
伴隨著各種質疑之聲,“ZAO”上線僅三天便被微信屏蔽。雖然該APP團隊對相關霸王條款進行了修改,并承諾不會泄露用戶信息,但是網友并不買賬。工信部還就網絡數據安全問題約談了該APP背后的金主——知名社交平臺陌陌。
現在監管部門介入、涉事企業改進,而消費者自身更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為個人隱私安全“上鎖”。記者潘愈
“ZAO”的病毒式傳播
8月30日,一款運用AI技術實現“換臉”的“ZAO(逢臉做戲)”APP正式上線,用戶可以通過這款APP實現在視頻中“換臉”,把自己變成喜歡的影視劇中的主角,過足一把戲癮,實現自己的“明星夢”。
而使用“ZAO”的過程也非常簡單,用戶只需要下載、注冊、上傳一張清晰正面照。“ZAO”還會要求用戶在攝像頭前進行眨眼、扭頭、張嘴、低頭等指示動作。
用戶在上傳個人照片后,便可“一鍵”進入明星出演的相關影視片段中,生成新視頻,還能制作表情包。更讓人無法阻擋的是,用戶還能將生成的新視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里。
正如“ZAO”自己所標榜的那樣,“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可以與自己的偶像“同臺飆戲”,這對很多人來說,的確具有難以拒絕的巨大誘惑力。
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剛一上線,這款軟件便立刻引發“病毒式”的傳播。就連ZAO官方助手自己也在8月30日夜間發布微博無奈地表示,“這個月花700萬租的服務器,今晚已經消耗1/3了。明天如果繼續火爆,我們只能做嚴格一些的限制。”
果不其然,該軟件在第二天的8月31日便登上了微博熱搜前十,不到24小時后,它便登上蘋果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名榜首位。
那么,說了這么多,大家一定好奇,這款爆紅的APP背后東家到底是誰?而據企查查數據顯示,“ZAO”所屬公司由海南貓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法定代表人為陌陌聯合創始人雷小亮,海南貓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則由雷小亮和陌陌COO王力各持股50%。所以把“ZAO”APP說成是社交平臺陌陌旗下的最新產品,是非常合適的。
你的“臉”不屬于你
然而隨著“ZAO”APP的“病毒式”傳播,各種擔心和質疑也不斷曝出。由于“ZAO”的主要換臉功能都需要上傳人像照片,該軟件背后的隱私權、肖像權、版權等相關安全問題隨即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根據“ZAO”用戶協議內容中的必要授權協議:用戶上傳發布內容后,意味著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以及“ZAO”用戶在“全球范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可以對用戶內容進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與編輯(如將短視頻中的人臉或者聲音換成另一個人的人臉或者聲音等)以及對修改前后的用戶內容進行信息網絡傳播以及《著作權法》規定的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全部著作財產權利及鄰接權利。”
換句話說,當用戶確認授權之后,用戶的面部信息就永久且免費地給了“ZAO”和它的關聯公司處置,而用戶無權過問,因為用戶之前自己已經簽了“賣身契”,事后再來找,又有誰能認賬呢?
除此之外,使用“ZAO”APP還存在另一個很大的潛在風險。正如媒體報道所稱,用戶得自行確認自己所用的明星肖像是明星同意授予的,一旦明星狀告“ZAO”侵犯其肖像權,“ZAO”就干脆甩鍋,讓用戶承擔侵權后果。所以說,這種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的。
但是根據《合同法》中有關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很明顯,“ZAO”協議中的某些條款的確很霸道。
中國政法大學朱巍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ZAO”的合同條款已經造成違法違規,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中的格式條款和《網絡安全法》。移動客戶端的人臉識別是用戶的核心隱私,平臺不可擅自使用消費者的肖像。
同時,湖南芙蓉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鐘文科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還表示,“該軟件可能會搜集位置信息、銀行卡號、支付寶賬號、相冊等,這些都是個人用戶極為敏感的信息,一旦平臺出現故障導致用戶信息泄露,將會對用戶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那些失控的“換臉門”
不可否認,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在充分享受智能手機給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問題的困擾。
正如中國青年報評論文章指出的那樣,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隱私是一件幾乎不存在的事情。你連接的WiFi暴露了你的行蹤,你在搜索引擎點擊的鏈接和廣告暴露了你的愛好,你在淘寶搜索的商品暴露了你的消費水平。《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稱,僅在美國,就有至少75家公司從事與定位有關的業務,追蹤的手機多達2億部。
工人日報也指出,技術發展和應用的腳步太快,當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成果向我們涌來,相應的制度和監管卻沒能及時建立和完善,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困境。
毫無疑問,這些事情真的是細思極恐。
其實,“ZAO”所利用的AI換臉技術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前年,美國一位名叫“deepfakes”的網友就曾將自己制作的AI換臉視頻發布在了當地社交論壇上,甚至該網友還把色情片女主角的臉換成了100多位好萊塢明星的臉。
就連很多商界大咖和政界大腕也未能幸免于難。今年6月份,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在網上發表了一段關于“掌控大數據就掌控未來”的視頻走紅網絡,而最后證明視頻中的“扎克伯格”實際上是網友利用AI技術進行換臉后的效果。但是這個假的扎克伯格無論從相貌聲音,還是穿著打扮,都跟真的扎克伯格幾乎一樣,難怪會有這么多人上當,信以為真。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前不久有網友通過換臉技術,將視頻中的南希變得言辭混亂,顛三倒四,一看就處于醉酒狀態。最后逼得美國國會立刻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場有關AI換臉技術的聽證會。
所以說,AI換臉技術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的確容易失控。正如南方都市報社論文章指出的那樣,對于“ZAO”這款應用,當然不是要一棍子打死,但在如此多的質疑面前,從政府監管到輿論監督,再到學術研究,理應及時跟上,做必要的審視與討論。在“臉部信息”被濫用、瀕臨失控之前,AI換臉技術得好好通過倫理關的審查。
弄丟的“臉”咋找回
而當提及個人信息的時候,大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諸如身份證、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銀行卡號、社保卡號等等這些具體的身份信息。而往往對像指紋、人臉、基因等更為重要的個人生物信息不那么在意。從很多人喜歡在社交平臺上共享自己的照片上就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像臉部信息這樣的生物識別信息難為一般人所更改,所以被廣泛用于身份認證、交易和支付環節,但是一旦泄露,一旦“丟臉”,勢必給用戶帶來難以消除的不良影響。
廣州市社科院研究院彭澎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表示,絕大部分技術本身都是無辜的,要看使用者自身是出于怎樣的目的,造成了怎樣的結果。AI換臉技術有一定可取性,可以用于抓捕犯罪分子或出于善意、沒有損害的娛樂,但一旦過界,則應該按照相應的法律進行限制。
此前,在第四屆全球金融科技峰會上,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就曾提醒稱,人臉是非常敏感的個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被盜取,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有技術不能任性,也不能濫用。
而“ZAO”APP提供的“換臉”體驗無疑就是一種對面部識別技術的濫用。北京日報評論文章就指出,在面部識別已經普及的今天,你我的面部數據如同一把鑰匙,與自己種種賬戶的安危高度相關。“ZAO”一鍵把用戶的面部數據上傳到云端,但凡公司里有內鬼,或是公司保管不善造成數據泄露,別有用心之人很容易拿著我們的“臉”招搖撞騙。
對此,健康報評論文章指出,對于這次換臉軟件走紅現象,一方面要就事論事,看到人臉信息遭泄露帶來的風險,并督促加以改進。更應該看到,在生物信息保護方面,不僅民眾的防范意識普遍不強,而且相關規定也比較缺乏,亟待就此好好補一補課,否則更多“好玩”的軟件還可能出現,讓更多民眾付出泄露敏感信息的代價。
圖一時之快的后果
面對外界越來越激烈的質疑之聲,“ZAO”方面此前已在8月31日對用戶協議進行了部分修改,增加“特別提示”:用戶使用“ZA-O”生成的內容,“ZAO”將僅用于修改并生成新短視頻,除非獲得用戶再次同意,不會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上述內容。用戶如果刪除了上傳內容,“ZAO”也會依據相關法律從服務器中刪除。此外,用戶如果使用“ZAO”換臉,需確保肖像權利人授權“ZAO”對人像進行處理。
但事件并未就此平息。9月1日,上線三天爆紅的“ZAO”微信分享鏈接還是在爭議聲中被停止訪問了,其頁面顯示“網頁存在安全風險,被多人投訴,為維護綠色上網環境,已停止訪問”。
隨后,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慮,9月3日,“ZAO”運營團隊發布聲明稱,“ZAO”不會存儲個人面部生物識別特征信息。在您的使用過程中,為保護肖像權不被冒用,“ZAO”設置了真人驗證環節,整個過程僅為驗證您上傳的照片是您本人,為確保您的信息安全,“ZAO”不會存儲個人面部生物識別特征信息。“ZAO”所呈現的“換臉”效果,是我們根據您提交的頭像照片,按照您選定的素材場景,通過后期技術疊加所實現的虛構圖像,并沒有采集任何個人生物識別特征。虛構圖像能達到肉眼上近似,但并不是您的真實信息。
同時,“ZAO”APP的“名聲大噪”,也引發了有關部門的注意。同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對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問詢約談,要求其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相關主管部門要求,組織開展自查整改,依法依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規范協議條款,強化網絡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如何給隱私“上鎖”
對于公眾普遍關注的“刷臉支付”是否會有安全威脅的問題,此前,支付寶安全中心已經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目前各類換臉軟件不管換的有多逼真,都無法突破刷臉支付。“刷臉支付”采用的是3D人臉識別技術,在進行人臉識別前,也會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進行檢測,來判斷采集到的人臉是否是照片、視頻或者軟件模擬生成的,能有效地避免各種人臉偽造帶來的身份冒用情況。此外,在進行人臉識別后,部分用戶還需要輸入與賬號綁定的手機號進行校驗,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此次,“ZAO”運營團隊也格外強調,使用“ZAO”不會產生支付風險。刷臉支付安全門檻極高,僅通過一張照片實現的“換臉”技術完全無法突破刷臉支付的安全系統。權威支付平臺也均從專業技術角度,強調“換臉”完全不可能威脅支付安全。您刪除信息或注銷賬號,“ZAO”均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信息。目前有用戶看到注銷后的緩存信息,會在后續更新版本時修復。
但是這些承諾和保證并未消除公眾的疑慮。“目前大多數獲取用戶臉部和個人資料的平臺都是金融平臺,受到一行兩會的嚴格監管,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平臺在沒有受到監管的情況下獲取用戶相關的信息,這背后存在的監管缺失才是最大的風險。”平安科技智能認知產品部總經理宋晨指出,更大的風險其實是來自于對獲取用戶相關信息的平臺的監管。
所以,加強監管刻不容緩。新京報評論文章指出,政策與監管都有滯后性,企業有囿于競爭而急于開辟新戰場的壓力,也有基于在大數據時代快速收集數據的沖動,若單方面期望其能持保守立場和克制沖動恐過于樂觀。但無論是監管層、媒體還是法律人,都有義務告知用戶,其為了短暫娛樂所交出的生物識別信息可能帶來的巨大災難。
同時,工人日報評論文章還指出,在立法及時跟進、監管雷厲風行之外,企業也應珍惜聲譽,遠離霸王條款,個人用戶則需時刻繃緊個人信息保護的神經。無論如何,個人信息安全不能成為誰想捏就捏的“軟柿子”。
北京商報評論文章也指出,應對個人隱私泄露,不僅依靠消費者加強自身保護,更需建立完善個人信息收集的基本規范、相應的行政監管體制、司法救濟途徑。否則,不給AI劃線,不為隱私“上鎖”,有一天洪水勐獸突如其來,才發現你我束手無策。
-
信息安全
+關注
關注
5文章
656瀏覽量
3892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09瀏覽量
23892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