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視界,工業新未來。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將于10月17日-19日在南京舉行。在智能制造飛速發展的今天,“工匠精神”依然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為了體現“工匠精神”在制造業智能化進程中的作用,記者來到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對孫景南、王強、屠跟林三位“南京工匠”進行了采訪。
孫景南:智能制造標志著新工種的誕生
中車首席技能專家孫景南自90年進廠,從事焊接工作29年。她向記者介紹:在她工作的29年中,公司的產品由傳統客車轉向了地鐵、高鐵、標準動車組,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從前廠內自動化設備極少,綠皮火車生產基本全靠人力進行焊接。隨著軌道交通車輛生產的標準化、譜系化、智能化的發展,對于一些規則的長直焊縫,都是采用先進的自動化焊接設備。此外,為了更好地規范標準化管理,依照焊接工藝文件對焊接過程進行數字化監控,將監控數據直接通過大屏呈現出來。
(圖片由本人提供)
先進的焊接方法和先進的設備,降低了操作的難度,將工人從繁重的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完成更有創造性地工作。但是手工不能完全被替代,復雜產品的焊接依然需要依靠具備高技能的工人來完成。孫景南告訴記者:“有人說智能制造是對一些工種的終結,但我認為這也標志著新工種的誕生,本身也是一次新的學習成長過程。”
(圖片由本人提供)
對于制造業智能化過程中為什么還需要工匠精神,孫景南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的‘工匠精神’是在本專業領域中對自己的‘斤斤計較’。對細節的精益求精,對自己的不放過。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對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規范。工人更需要苦練‘內功’,將‘工匠精神’與智能制造相結合,促使自己轉型升級。把每一件產品當作藝術品來對待,這就是我們工匠的初心與追求。”
王強:智能化提高了對人的要求
中車冷作鈑金技能指導王強從事冷作裝配工作27年,對地鐵車輛、客車車體等進行組裝。他告訴記者,智能制造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許多便利。以前對于大部件需要鉆到底部才能操作,而現在可以通過翻轉機把部件整體翻轉,降低勞動強度,簡化工藝。此外,小部件也能實現自動化。利用柔性化工裝,以前一個工裝只能生產一種車型,現在卻可以通過簡單調整生產多個車型。
(圖片由本人提供)
但是王強也表示,組裝的過程較復雜,手工作業相對來說更能注意到細節,不能完全被機器取代。
王強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干一行就要愛一行,要一股腦兒干到底。遇到困難敢于挑戰,每一個困難都是提升自己的過程。除此以外,對待產品要做到極致,全身心投入到行業中去,追求最高的境界,和企業共同奮斗。
(圖片由本人提供)
同時王強認為,作為一個工匠,對企業的價值不在于智能制造的程度,而在于精益求精的程度。以前需要的是工人的體能,而隨著智能化的到來,對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器可以帶來便利,但出了問題還需要人來解決。智能制造的開啟,僅僅是對人的需求不同,工匠精神依然是不變的。
屠跟林:打造“精品”仍然需要專業工人
中車工業涂裝工技能指導屠跟林,入行36年來一直從事車體內外涂裝工作。在大鐵路這塊,以前無論是噴漆,還是刮膩子全是手工完成,對人力物力的消耗都非常大。而在逐步智能化之后,設備經過了幾波更新換代,噴漆方面正朝著工業機器人噴涂發展,但刮膩子由于對細節要求較高,仍然主要由人工來完成。“但是目前智能化出的產品都是批量化的,打造精品仍然需要技能豐富的專業工人,就像最頂級的車都強調純手工打造。”屠跟林這樣舉例。
(圖片由本人提供)
說起“工匠精神”時,屠跟林告訴記者:“有次我們接到一個緊急的任務,為了使火車外墻的膩子刮得更加平整光滑,膩子的厚薄又要適應冬天由南到北幾十度的溫差變化不脫落,在車間試驗設備不夠的情況下,我將樣板帶回家利用冰箱和烤箱進行了一個月的實驗,最終效果很好。在面對挑戰時,我們不能畏懼困難,即使不具備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任務。而這個過程更是一個突破點,是一個自身學習提高的過程。這種精神與智能制造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圖片由本人提供)
屠跟林表示:“很多人問我,獲得了那么多嘉獎,為什么還這么長時間一直堅守在一線。是因為我認為“工匠”首先是“工”,在工作崗位上才能稱為“匠”,離開一線就無法體現工匠的作用,就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
焊接
+關注
關注
38文章
3216瀏覽量
59986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27瀏覽量
55585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96瀏覽量
7642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