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方喜
筆者在《物聯網分享還是人工智能壟斷: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數字資本主義》(《上海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概念。同年,小米、360等公司提出了AIoT,即萬物智慧互聯概念,將AIoT視作IoT的升級版,或者互聯網的終極版。筆者更愿意從歷史的角度,把AIoT視作布萊恩約弗森、麥卡菲所謂的“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最終產物,并認為它標志著人類生產方式的終極革命。
馬克思考察了“第一次機器革命”,指出其革命性影響在于使人類生產方式聯合化、自動化。從聯合化看,現代機器體系在企業內部加強了勞動者的聯合程度,引發生產方式革命;而現代交通、通信等技術則引發流通方式革命,在企業外部提升了人類的聯合性。從歷史發展脈絡上講,信息互聯網(IoI)標志著現代通信革命的完成和流通方式革命的深化。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IoT則進一步引發了生產方式的革命:將“工業物聯網”與傳統的“生產流水線”對比,可顯見其革命性所在。自動化關乎現代機器生產的驅動因素,第一次機器革命引發了“動能”自動化革命,當今AI則引發了“智能”自動化革命:由煤炭、石油而核聚變、由蒸汽機而電力發動機,引發了電氣化的新能源革命,“電能”可謂終極性的“動能”產品,標志著現代動能自動化革命的完成;與之相比,智能自動化革命首先從計算機軟件開始,而互聯網大數據等進一步推動了這場革命,AI可謂終極性的“智能”產品,標志著現代智能自動化革命的完成,與動能自動化合在一起,正在引發人類整體生產方式的終極革命。
面對當今極速發展的IoT、AI等新技術,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個人,只有充分認清其引發的人類發展大勢,不斷調整自身的價值理念、運作方式等,順勢而為,才能充分有效利用這些新技術。在傳統生產方式下,社會聯系是間接的,企業管理具有垂直式、中心化等特點。而互聯網社交平臺、區塊鏈等技術則賦能個人,使個人獲得“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使社會聯系越來越呈現出點對點的直接性、協作性、分布式等特點,“極致信任”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若是仍按傳統理念和方式運作,將很難獲得可持續發展。新技術突出了“平臺”的重要性,一批互聯網巨頭借此迅速崛起。但是,平臺(電商等)畢竟只關乎流通領域。如果所有企業都專注于此,必然影響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平臺公司的發展也必將難以為繼。技術的能量最終只有匯聚到生產領域,才能促進人類財富可持續增長——政府在這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平臺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共享性,使“使用權”比“所有權”變得更為重要,共享經濟借此迅速崛起,但諸多共享型企業在發展起來后卻走向封閉、壟斷,致使亂象叢生。從整體上看,只有協調好政府管制、企業積聚、個人賦能等之間的關系,使得社會有機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被充分激活并形成良性合力,IoT、AI等新技術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并不斷真正造福人類。
作為一種終極性的生產方式,IoT+AI在生產領域正在引發成本價格趨零;相應地,在流通領域正在引發產品價格趨零——這應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發展大勢。這使得長時間、大范圍的封閉、壟斷變得越來越困難,企業借助價格戰打敗對手、通過壟斷獲得高額利潤的發展方式,將越來越不合時宜。唯有不斷的技術創新,才是發展之道。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IoT、AI等新技術正在引發人類生產方式的終極革命,使全球面臨百年乃至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政府、企業、個人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洞悉人類發展大勢,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才能發展自己,并為人類社會走向普遍共享作出貢獻。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50瀏覽量
37455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24瀏覽量
238948 -
AIoT
+關注
關注
8文章
1413瀏覽量
3075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