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類電子煙大量充斥市場,不少電子煙商家為爭奪年輕人群市場“套路”不斷,帶來隱患。
電子煙在年輕人日常生活中有多“流行”?抽電子煙真能既“健身”又“美容”?電子煙“未成年人禁令”落實情況如何?新華社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勸戒還是勸吸?年輕群體已成電子煙消費主力軍
冰鎮西瓜、清香綠茶、香芋冰淇淋、白桃烏龍茶……這是專為年輕人定制的電子煙口味;“霧化棒”“能量棒”“天使棒”……這是為年輕人取的電子煙“雅號”;“電子煙花式教學”視頻,教年輕人把吞云吐霧當做時尚炫酷。
記者注意到,電子煙已向年輕人群加速蔓延。
“社區超市、便利店,到處都能看到色彩鮮艷、樣式繁多的電子煙,就擺放在收款二維碼的旁邊,非常顯眼,買起來非常方便。”北京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她時常能看到一些年輕人購買電子煙。
“使用我們產品最多的是原本不抽煙的年輕女孩。”某電子煙品牌創始人告訴記者,他經營的電子煙主要消費群體是90后甚至95后,因為這些年輕人追求潮酷、敢于嘗試。“了解到我們的產品,很多不吸煙的女孩都主動嘗試。”該創始人稱,他的電子煙上市短短一月余,已售出8000套,賣斷了貨。記者了解了多家電子煙“潮牌”,情況大體相同。
另外,一些網絡社交平臺、視頻平臺上,大量充斥著專門年輕人玩電子煙的視頻,還有不少文章鼓吹電子煙無害和所謂電子煙時尚,將電子煙稱為“新年輕一代不可或缺的時尚配件”。
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接受調查的人群中,聽說過、曾經使用過和現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均有提高;年輕人使用電子煙比例相對較高,15-24歲年齡組最高。
“很多年輕人把電子煙作為娛樂休閑時吸一吸的玩具,這對健康有害。”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陳鋒指出,雖然電子煙不含焦油,但尼古丁依然有害健康,有些電子煙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過傳統卷煙。
電子煙商家爭奪年輕人市場“套路”多
為爭奪年輕人市場,電子煙商家們還形成了一系列“套路”。
——打“三觀牌”,名為鼓吹價值觀,實為鼓吹電子煙。近日記者發現一篇講述電子煙推銷員心路歷程的文章出現在多個網絡社交平臺、青年群組。該文除用細膩的文筆講述某電子煙推銷員的“奮斗”經歷之外,還著重強調了“合格的電子煙比卷煙對身體的影響小,不對周邊的人造成二手煙危害。所以,電子煙是個‘減害’的產品,是卷煙最好的替代者”等觀點。
經調查,記者證實該文實際是某電子煙品牌的推廣“軟文”。有公關人員同時向多個500人微信群發出文章鏈接,并配上轉發語和微信紅包,求轉發。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當前電子煙品牌推廣的常用方法。
——打“健康牌”,聲稱吸電子煙能戒煙、能強身、能美容。不少品牌電子煙不僅回避產品中尼古丁等成分的危害,還自我標榜“健康”。有的聲稱產品中含有維生素、膠原蛋白、褪黑素、乳酸菌等多種有益成分,吸食后不僅不傷身體,還能夠提高免疫力、美容抗衰老、提神醒腦、安神助眠、益脾護肺、消除疲勞、解酒醒酒……
——打“創業牌”,以“創業”為名鼓動年輕人代理產品,提升人氣。“交6000元貨款成為二級經銷商,交30000元貨款成為一級經銷商,交15萬元貨款直接成為聯合創始人。”記者從多家電子煙品牌處了解到,有企業專門招收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做代理商,引導他們通過發布渲染時尚、高檔氣氛的朋友圈等方式向同齡人推銷電子煙,經營煙友圈。
世界衛生組織向記者表示,青少年接觸尼古丁可能對大腦發育造成長期不良后果,可能導致學習障礙和焦慮障礙等,應“禁止針對非吸煙者、孕婦和青年營銷和使用電子尼古丁傳送系統;禁止對電子尼古丁傳送系統進行未經證實的健康說辭。”
落實電子煙監管仍有難處
“電子煙容易以時尚的方式誘導青少年先接觸電子煙,之后可能就接觸傳統的煙草。”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說,許多電子煙產品所含的尼古丁濃度標識模糊,容易導致使用者吸食過量,同時電子煙的器具還存在著電池爆炸、煙液滲透、高溫燙傷等安全風險。
毛群安表示,“鑒于電子煙具有不安全性,對青少年健康行為習慣的形成會存在影響,所以必須嚴格加強電子煙的監管。”
記者了解到,加強監管并減少電子煙對年輕人不良影響雖已成各方共識,但要落實仍有一些難處。
2018年有關部門明確規定我國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記者走訪了北京、成都等地一些出售電子煙的超市,發現售貨員并不詢問購買者年齡,也不要求出示身份證購買。還有一些設置了自動結賬系統的便利店,購買電子煙后可自主結賬離店,無任何確證年齡環節。
經記者調查,除正規渠道外,在一些社交媒體上、朋友圈微商處甚至還能輕易買到非法入境的電子煙產品或耗材。
另外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缺少權威、明確、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監管部門也不利于提升監管效能。
當前,一些地方正著手加強對電子煙的規范和管理。10月1日起深圳已將電子煙納入控煙管理。成都擬出臺的控煙新規當中也明確將“吸電子煙霧”納入受控范圍中。
-
電子煙
+關注
關注
20文章
227瀏覽量
2894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