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活躍的變革性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且還會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形勢下,教育應該適應和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技術,探索人才培養新規律,以提供更好的教育。
介入人工智能這種新的因素后,教育生態會發生什么變化?生態一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語Oikos,指“住所”或“棲息地”,也可以理解為“環境”。后來通常指生物的生存狀態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教育生態指教育的結構系統,包含教育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教育生態的產出及場域就是教育,其運行過程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完整的教育生態是教育人、外部環境之間關系運動的總和。面對新的時代特征,教育勢必要根據社會環境的新情況、新變化重構新生態。
但面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沖擊,有些人“看不見”,有些人“看不懂”,造成技術的“不用”“誤用”“濫用”,教育生態面臨巨大挑戰。過去,因工業化大生產的需要,培養生產者和勞動者是現代教育的主要目標。當人工智能把許多人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工作對人的創造性和專業性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等同于知識和技能的時代將成為過去,傳統“工業化”模式下的教育體系也面臨著挑戰,整齊劃一的班級授課制將不能滿足創造性人才培養的需求。傳統教育中,考試成績和錄取率被作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學習資源主要來自書本、教材,教師角色一直被定位于“傳道、授業、解惑”。為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目標,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堂、教師、教材”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新生態的重構,關鍵在于教育觀念的轉變。越早轉變觀念,我們就越能站在時代發展的最前列,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在構建未來教育生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科學認識人工智能對教育發展的重大意義,并且理性對待其中的利弊。人工智能的發展促進教育形式和類型的多樣化,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培養人工智能專門人才,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面向未來人工智能社會全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可能泄露個人信息、影響就業前景、沖擊社會倫理等,但不能將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弊端無限放大,以此作為拒絕變革的理由。人工智能考驗著傳統教育模式、考驗著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沖擊著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主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做好技術變革的準備。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創新能力、編程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的基礎是學習。就當前的技術發展水平而言,讓機器獨立地像專家一樣高效學習還難以實現,必須人機結合。互聯網支持下、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有可能成為學習的常態,這也是“互聯網+教育”的目標之一。人機共生智能化學習系統、模式是需要我們深入探索的前沿問題。
鑒于這樣的學習理念,教學環境將不再囿于傳統教室,將拓展出網絡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與空間。在這種智能化、泛在化的學習環境中,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成為現實。數字化學習資源將打破學科壁壘,基于學習者行為數據分析進行精準推送,智能機器人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服務,以“學”定“教”,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傳統課堂的講授法將逐漸被問題導向式學習所取代。教師將成為問題呈現者、資源提供者、個性化評價者和心理成長的培育者,擁有新的角色定位。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將更人文、更多元、更開放。
人工智能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國家的統籌規劃、科技團體的支持協作、公共服務部門的適應性調整。國家自上而下推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中小學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加快智能校園建設,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形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智能化環境。科技團體研發全面高效的教育分析系統,推出定制化服務。公共服務部門加快對社會大眾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并針對人工智能教育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提前干預和控制,保障教育新生態的良性循環。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啟航,“加速前進”的人工智能會成為新一輪教育革命的重要推動力。人類與機器,在未來可能會分工協作、相伴同行。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重構教育新生態,讓未來的教育更加適應社會需要,更加適應新的環境下人才成長、培養規律。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43瀏覽量
239861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8瀏覽量
137700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3文章
225瀏覽量
325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