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歲的鄭彬博士是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北斗導航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從事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結構拓撲優化設計等方面研究的他帶領團隊扎根重慶,憑借研發設計優勢為傳統企業賦能,助力轉型升級。
三峽庫區底泥原位采樣水下機器人。 受訪者供圖
帶團隊去深圳取經研習機器人
鄭彬博士出生于四川威遠,本科從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后,到了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讀碩士。2004年,他到美國羅格斯大學機械航空工程系攻讀博士,研究方向主要是結構拓撲優化設計。
2008年9月,鄭彬作為高層次人才歸國,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
2011年初,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開始籌建,鄭彬受邀作為研究院的領頭人,從事機器人方面的研發工作。
2011年11月14日,鄭彬來到重慶,參與了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他很快就遇到了難題:自己是做優化設計的,團隊其余6人的專業也都不是機器人,而且大多是剛畢業沒經驗的大學生。
通過合作研發的方式,鄭彬就帶著團隊6人去了深圳一家公司學習機器人本體和機器視覺的研發,一待就是半年。
焊接機器人對弈機器人顯身手
2012年,鄭彬帶著團隊“學成歸來”,主持研發設計了第一臺焊接機器人。
設計試驗后,三峽庫底淤泥采樣水下仿生機器人應運而生,它可以潛到水底進行原位底泥的采樣并封裝。
此外,鄭彬團隊還跟中科院合作研發了太空站微重力環境3D打印機,自主研發6自由度弧焊機器人、全自動LED高速插件機器人、3D打印智能假肢等等。
今年8月,鄭彬團隊研發設計的智能對弈機器人在2019智博會上吸睛無數。截至目前,其團隊研發的機器人包含工業機械臂、特種機器人,農業植保無人機、微耕機、生態環保領域的水下機器人,國家安全領域的反恐防暴偵查機器人等等。
研發設計為企業智能制造賦能
2017年,智能落紗機器人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作為重慶市產業類重點研發項目(重大主題專項項目)啟動,子母式環錠紡復合機器人誕生了,目前已經在三峽紡織廠完成單臺紡織機試驗,下一步將進行多臺機器人聯調。
鄭彬介紹,復合機器人可以行動、精準定位,實現抓取、上料等操作,接近于人工。全面投用后,一個50人的車間可以減少到10人,節省80%的人力。該機器人未來可以實現紡織車間全自動化,走在紡織行業前列。
“如何將研發設計與行業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為企業賦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做的事情。”鄭彬說,研究院的優勢在于研發設計綜合能力,可以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定制化的設計研發,將智能設備與行業結合起來,打造智能生產線。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490瀏覽量
20744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99瀏覽量
238902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74瀏覽量
7639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