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太平洋電腦網)
相信很多喜歡折騰電腦周邊的同學都聽說甚至選購過Orico品牌的產品,在桌面文化興盛的時代,Orico也陸續推出過很多的集線器、插線板等產品。在后期Orico也開始涉足移動硬盤盒、硬盤柜等周邊產品。今年八月份左右Orico正式發布了迅龍系列的SSD固態硬盤產品線,我個人也有幸在之前體驗過一款M.2 NVMe接口的迅龍固態硬盤,現在仍然作為我這臺電腦的系統盤。
最近再次有幸通過太平洋聚超值收到了一款Orico迅龍系列的新產品,全稱叫做翼高速移動固態硬盤,之所以青睞它的原因還是在于便攜和大容量,能夠幫我解決單位和家中攜帶數據的問題。體驗一段時間以后通過這篇文章和各位同學分享一些體驗心得。
Orico家族的產品還是保持這家族式的藍白包裝風格,包括字樣和圖案的印刷位置也逐漸形成統一,這也有助于建立品牌視覺形象,擺在實體店面能夠被一眼認出。盒子正面最醒目的就是產品渲染圖,此外還標記有產品名稱和容量信息。
盒子背面依舊印有一些移動固態硬盤的技術參數、功能特性以及制造商信息和相關的認證編碼。值得關注的就是其配備了USB 3.1 Gen-2協議的Type C接口以及存儲芯片支持NVMe協議,這兩者會對它的讀寫性能帶來大幅提升。包裝內部的陳列比較規整,迅龍固態移動硬盤放置在塑料包裝模具中,隨機附件放置在下方的暗格內,包含一條USB to C數據線、一條C to C數據線和一份使用指南。兩條線材都比較短,包含接頭處大約20公分左右。
迅龍固態移動硬盤的尺寸并不算太大,比一般的U盤稍大一圈,相比M.2 NVMe接口的固態硬盤搭配硬盤盒要小很多,一體性也要更好一些。機身整體采用金屬材質,搭配淺藍色的磨砂質感,在顏值方面有著不小的提升。金屬部分正面印有Orico品牌標識和產品名稱,背面則是技術參數和相關的認證標識。在靠近一側的位置延伸出一段黑色的塑料材質,設計成一個帶有圓環的把手,便于日常攜帶或直接套在手指上。和大多數人選擇在U盤上套一個鑰匙環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在為便攜創造條件。
硬盤底部是預留有Type C接口,支持USB 3.1 Gen-2傳輸協議,旁邊一枚指示燈表示當前設備的連接狀態。不過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底部接口的一小塊塑料擋板與機身四周的金屬材質貼合不是很緊密,存在一定的縫隙,讓整個外觀顯得欠缺一絲精致感。測試使用的電腦是我在年初組裝的,整體配置清單如上圖,主板選擇的是華碩TUF B360M-PLUS GAMING S,有兩個外置USB 3.1 Gen-2接口,最大傳輸速率為10G/s,可以發揮出這款移動硬盤的最大傳輸能力。
連接電腦后通過查看盤符屬性得知,這款迅龍移動固態硬盤的實際容量為238GB;考慮到一般廠商在換算的時候通常以1G=1000MB為標準,實際容量略小于標準容量也是業內的普遍現象。嘗試使用SSD-Z軟件檢測這款硬盤的主控芯片等信息,結果均無法顯示,期待大佬們的拆解體驗。
將其插入直電腦主板的USB 3.1 Gen-2接口,使用CrystalDiskMark對這塊移動硬盤進行讀寫速度測試,實測平均讀取速度為979.9MB/s,平均寫入速度為405.2MB/s,距離USB 3.1 Gen-2協議的負載傳輸速率還有一定的差距。從電腦的機械硬盤中拷貝一個20.7GB的完整壓縮包到迅龍固態移動硬盤中大約耗時1分44秒;反向從固態移動硬盤拷貝同一文件到機械硬盤則耗時2分26秒,由此可見通過USB 3.1 Gen-2協議連接的MVMe協議的固態硬盤要比電腦本身搭載的機械硬盤讀寫速度還要快。
在日常使用中遇到的場景也往往不止于文件拷貝和傳輸,尤其對我這樣的設計工作者來說經常將一些大的PSD源文件直接從移動硬盤中加載打開,實時讀取和存儲對硬盤的寫入速率要求更高。為此我也用PhotoShop CC 2018分別從電腦內置固態硬盤、機械硬盤盒外置移動硬盤上加載打開同一個24.7GB的PSB大型文件,三個不同的存儲介質加載所需的時間如上圖,實際的測試成績也進一步印證了這塊Orico固態硬盤要比內置機械硬盤讀寫效率高的說法。
在實際體驗的這段時間我也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Orico迅龍翼固態移動硬盤在連續讀寫較大文件或通過軟件進行讀寫測試之后,機身外殼會出現明顯的發熱甚至發燙的問題。這也說明硬盤存儲介質本身的發熱量是比較大的,加之金屬外殼容易導熱的特性才出現這樣的現象,不過也恰好利用金屬易導熱的問題將內部熱量迅速排出。
(責任編輯:fqj)
-
數據存儲
+關注
關注
5文章
977瀏覽量
50975 -
固態硬盤
+關注
關注
12文章
1468瀏覽量
574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