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還有一些未解決的技術問題,但或許在未來某天,沉浸式媒體能用全新的報道方式顛覆傳統的新聞業。
與此同時,有前瞻性的媒體工作者正利用所有可行的平臺來了解未來的沉浸式媒體,隨著浸入式媒體覆蓋范圍和功能的擴大,3D、AR和VR平臺將為新聞人提供分享想法的新方式。畢竟與傳統媒體相比,沉浸式媒體最大的特點是引入了以用戶為導向的空間動態技術,進而提高了讀者的參與感,也把「空間新聞」的概念帶到行業的前沿。
目前,新聞的主流形式也是最受歡迎的形式是視頻,從單一的文字講述,進化到文字+照片,再到如今真實呈現的影像,全世界發生的事都可以快速匯聚到你眼前,但視頻的形式約束了觀者的探索空間。雖然電視對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刻而革命性的影響,但它不能帶給觀眾內在的體驗感。
隨著谷歌、蘋果、Facebook和Snapchat等公司增強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全景視頻開始被大量應用,新聞將可以迎來從平面走向空間的變革。當然,空間新聞依舊受到技術平臺、制作周期、成本等限制,但是,技術的進步終將會解決一切問題。
空間新聞將會是什么樣子?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新聞業的演變不僅僅是用炫酷的全息圖來講述一個事實,相反,它會使用3D圖像讓你沉浸其中,讓你處在攝影師的甚至上帝視角中。比如,通過空間新聞技術,你可以站在米克·賈格爾(滾石樂隊主唱)的旁邊,或者到火星上參觀漫游者。
此外,空間感也會使未來新聞留下更強記憶點。約書亞·弗爾(Joshua Foer)的《與愛因斯坦一起月球漫步》(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一書闡述了空間理解影響記憶的大體原理。在書中,古人曾推測空間學習對記憶有極大的幫助,所以他們創造了「記憶宮殿」。
例如,去參加一個晚宴,你幾乎不會記得新認識的人的名字,但一周后,你有可能畫出宴會場地的準確結構圖。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把你想要記住的元素放在那個腦海里,那記憶會是生動且持久的。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新聞業,畢竟空間新聞會引導具有高度影響力故事新時代的到來,并讓觀眾沉浸其中,從而留下更持久的印記。
技術挑戰和進步
不過,創造上述體驗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也需要考慮技術挑戰和發行限制。因此,大多數空間新聞都聚焦于專題報道,比如報道NASA火星探測計劃的《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紐約時報),或者報道亞馬遜叢林大火的《雨林之火(the rainforest fire)》(時代周刊)。這些作品可被看作學習和測試空間新聞技術的探索,它們一直在推動空間新聞的發展,同時也在改善空間新聞的局限性。
在2017年前,我們只能在一個特別的App中體驗到空間新聞——這對AR、VR以及混合現實傳播都是一個巨大的限制。例如2015年末,《紐約時報》為了展示一個身臨其境的360°全景視頻,不得不向送出大約100萬臺Google Cardboard并推出一款專門的VR App,不光送設備需要成本,說服用戶去下載App來體驗其實更加困難。
Snap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公司嘗試過此法,2017年,《經濟學人》使用Snapchat和Snapcodes發表了《未來的食品》一文,在無需另外下載App的情況下大規模展示了先進的增強現實技術。《華爾街日報》隨后也用相關技術刊登了一篇介紹感恩節如何切火雞的文章,但它們只能在新的蘋果手機和平板上閱讀。
未來與影響力
此外,包括5G、點云和可穿戴設備等熱門技術,都會進一步影響空間新聞。5G可以大大加快制作大容量新聞的速度,想象一下,記者可在現場拍攝360度圖像,用戶不出片刻就能身臨其中。
點云基本上是一個世界的數據映射,它將允許在虛擬世界中共享數據。想象一下,當你走過紐約的一家咖啡店時,你會收到一個通知,說這里曾經是某個朋克樂隊的聚集地。你可以即刻戴上VR或AR眼鏡來觀看某個媒體發布的該樂隊演唱會的視頻。
可穿戴設備也能帶來巨大的潛在影響,它能讓我們以許多不可想象的方式參與到新聞中。別看現在我們的AR/VR眼鏡還很初級,基本只是起到顯示的作用,它把新聞帶入視野,卻還沒能改變我們的體驗。一旦硬件制造商造出可以接入前面提到的點云,或者至少能以深度攝像頭來精確繪制地圖的可穿戴設備,一個空間新聞和信息的新時代就會出現。
雖然還有各種問題需要解決,但大型平臺已充分意識到這種新聞形式的力量,并通過創新來測試其影響度。也許未來有一天,空間新聞把你帶到戰場上,戰爭就不再遙遠了——你的整個視野和感覺都會被一種與現實中類似的恐懼所籠罩。你也可以用當地的媒體產品來精確地了解天氣狀況,但與大多數技術一樣,這可能會帶來好的一面,也可能帶來壞的一面。毫無疑問,未來空間新聞構建的以空間為中心的體驗,能更好地服務人們的記憶和同理心,新聞也因此更有影響力。
-
虛擬現實
+關注
關注
15文章
2287瀏覽量
95209 -
增強現實
+關注
關注
1文章
712瀏覽量
449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