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由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表面與界面科學實驗室科學家Kensuke Kimura帶領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日前正在開發一種能夠降低OLED顯示器能耗的技術。
該研究小組最近一篇名為《單分子中選擇性三重態激子的成形》的文章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關于該技術,以下有關背景需要了解一下。
穿過OLED材料的電流導致了激子的形成,而激子則是成對的電子和空穴。更準確地來講,注入到OLED材料中的電流以1比3的比例形成自旋 - 單重態激子(具有相反的自旋)和自旋 - 三重態激子(具有相同方向的自旋)。單重態是更高能量狀態,可以轉換為三重態。當單重態或三重態轉換為較低能量狀態時,就會產生光。
當前一代OLED材料中的磷光(現象)通常是基于三重態的衰變。基于這一事實,使用能量來制造更高能量的單重態效率并不高。僅產生三重態并且通過三重態衰變而發光的材料/工藝應具有較低的OLED工作電壓,因此能夠提高整體OLED顯示器的能量效率。然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開發出加強三重態直接形成的有效方法。因此,該研究團隊展開的研究旨在解決這一問題。
該團隊最近的研究,旨在了解激子產生背后的基本物理原理。為此,該團隊制備了一種基于有機半導體的模型系統,稱為3,4,9,10- 苝四羧酸二酐(PTCDA)。該半導體吸附在由三個單層NaCl組成的超薄絕緣膜上,而該單層NaCl則是由Ag(111)構成的金屬膜支撐。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111)指的是銀的晶體結構。他們通過一種特定的方法給與分子負電荷。在下一步驟中,來自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電流可誘導該分子發光。由該過程產生的激子類型由分析發射光譜的光學檢測系統確定。
當施加高電壓時,磷光和熒光信號均出現了。但是,當施加低電壓時,卻只出現了磷光(現象)。這些結果表明三重態激子的選擇性形成過程,不會產生單重態激子。理論計算證實了該實驗結果并驗證了其機理。
下圖(a)部分說明了測量的配置;(b)部分則是被吸附在生長在Ag(111)上的NaCl上的PTCDA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c)部分則是由該材料產生的發光光譜。
在描述他們的試驗結果時,該團隊表示:“我們相信,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主要是由于先前未知的機制,其中電子可根據其自旋狀態被選擇性地從帶電分子中移除。隨后,我們又證實了一種操縱激子的新方法,該方法對于OLED內的電子傳輸至關重要。可以通過操縱分子內部的電子自旋,從而控制伴隨OLED中激子形成而產生的電子傳輸過程。”
在他們的研究論文中,他們表示,預計“設計一種考慮到交換互動的設備可以實現具有較低工作電壓的OLED”。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78瀏覽量
220521 -
工作電壓
+關注
關注
1文章
37瀏覽量
12770 -
OLED顯示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65瀏覽量
1326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