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期間,很多產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也有一些產業獲得了正向的促進,例如醫療健康產業就得到了國家的極大重視。除此以外,科技也是受正向促進的產業,其中包括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在新冠疫情中對社會生活具有支撐作用的領域。無論是醫療健康,還是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云計算都是基礎計算資源。那么新冠疫情下,云計算產業都有哪些加速發展的契機?
1 新冠疫情對資本和ICT市場的影響
先從一級市場說起。根據如是金融的調查結果,今年一季度85%的投資機構會延續去年募資難的情況,75%的投資機構不打算一季度出手,僅國資與CVC在這次逆境中影響較小,所以原本就在抵御寒冬的資本市場,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的沖擊下已經進入到了冰川時代。
與此同時,二級市場中的云計算領域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在云辦公和IDC板塊,比如像金山辦公、光環新網、數據港等在2月初從最低點上來均上漲了約50%。金山辦公市值巔峰已經破千億,也成為第一批新納入MSCI的科創板股票,浪潮的股價也在這周創下了新高,主要原因是其為云計算廠商提供服務器和配套部件。2020年1月20號才剛剛登陸科創板的第二梯隊公有云廠商Ucloud也跟著云的盛宴一起狂歡:自2月3號最低的46塊錢上漲到2月13號的126元,股價在十天內翻了將近三倍,總市值最高的時候超過了500億元。
新冠疫情+春節效應推動“宅居經濟”,疫情發展牽動著千萬人的心,也使得宅居的游戲、視頻、線上娛樂表現非常亮眼,很多數據都刷新了:比如頭部游戲的下載量、微信小程序搜索指數峰值等,較疫情擴散前都上漲了至少100%以上。同時受疫情的影響,企業的復工時間延遲、學校開學時間延遲,推動了遠程辦公關注度提升、在線教育和在線問診等APP下載量的激增。為了確保這些線上的游戲、視頻會議、群組直播、辦公協同等等不受影響,2月的第一周騰訊緊急擴充了10萬臺云主機,阿里也在兩個小時之內趕緊擴充一萬臺云服務器,已經有一千萬家企業采用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組織了兩億員工在家辦公,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刷新。
當前這個階段,正好是5G的商用逐步落地,辦公軟件的SaaS化以及下游應用的持續拓展期,所以在產品成熟和行業需求雙輪驅動之下,云計算相關細分領域迎來井噴式發展也成了情理之中。為了抗擊疫情,很多遠程辦公產品都免費開放了。
從IDC最新的報告中可以看到在整個ICT子市場中,第一季度絕大部分相關者都受到了影響,其中統一通信和云服務是綠色代表正面影響。IDC定義的統一通信指的是IT電話系統、視頻會議、協同應用還有呼叫中心等,本質類似于云服務。
再看新冠疫情對增長率的影響,硬件部分受到新冠影響是負的,但是偏軟件的部分,比如AI、AR、VR、云服務都是正面影響。根據IDC的最新數據,預計一季度GDP影響會比較大,可能從預期的6%降到3%,全年可能在5.4%左右的增速。
2 全球云計算市場高速增長
2019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了1653億美金,增速為21.3%,預計未來三年大概在17-20%的增幅。子市場中,2019年增長最快的是IaaS,為27.4%,PaaS增速為22.2%,SaaS增速為18.8%。從市場規模角度來看,SaaS最大,2019年SaaS的市場規模占比為63%,IaaS為25%、PaaS為12%。
傳統IT龍頭包括IBM、Oracle、EMC、惠普等在2013-2015年之間損失了大概74億美金的利潤,與此同時亞馬遜AWS利潤則增加了12億美金,傳統IT行業損失的利潤差不多是AWS獲得利潤的6倍。亞馬遜在獲取利潤的同時,也縮小了整個企業IT市場的規模,這是一種新的利益洗牌和產業鏈重塑。IOE們也在痛苦的轉型:IBM這幾年在大刀闊斧地改革,并購云計算相關公司,推出PaaS平臺,去年溢價62.4%收購了Redhat,IBM營收也開始增長;Oracle的轉型跟不上節奏,流失了很多人才;根據最新財報數據,甲骨文營收同比增速只有1%;最后一個是EMC,這種獨立存儲起家的公司,其特點就是跟隨時代浪潮起起伏伏,時代追求獨立存儲,就發展迅猛,時代重回X86架構,就發展受阻。
回到國內的云計算發展。近年來我國云計算發展迅速,規模從2015年的387.3億人民幣增長到2019年的1290億人民幣,4年間復合增長率大概超過了35%。但與美國相比,中國云計算規模差不多是美國的9%,這與同期中國GDP是美國GDP 68.4%的現狀差別非常大,所以中國云計算發展水平跟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嚴重的不匹配狀態。
3 中國云計算市場的長期邏輯
2018年12月底,在習***主持的中央經濟會議上,首次將信息基礎建設加入到內需型基礎建設大序列中,與軌交、市政這些大基建并列成為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向。同時在2020年2月14號,習***主持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會議上也提出了要鼓勵運用云計算這些數字科技在新冠疫情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這些方面發揮作用。所以云計算已經滲透到社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才是云計算增長的長邏輯。
未來隨著我國政府和企業業務創新、流程重構、管理變革不斷深化,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提升,必將帶動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趨勢加速發展,中國的云計算市場肯定會大于全球云計算的增速。預計在2023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關于中國公有云還有私有云的市場結構,可以從最新的中國信通院的發展白皮書中了解。在2019年版本的白皮書中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公有云的市場是668.3億,實現首次逆轉,超過了私有云的644.2億,這說明運營商2019年已經開始在公有云市場發力。在公有云方面,IaaS占了最大的份額,2018年中國IaaS、PaaS、SaaS比重分別是62%、5%和33%,而同時期美國IaaS、PaaS、SaaS的占比是24%、12%和64%。可以看到國外最多的市場份額是SaaS,中國目前還是在底層的IaaS基礎建設上,所以未來中國的SaaS更具爆發力。然后在私有云方面,私有云硬件的占比逐年下降,軟件與服務的占比則逐年提升,說明中國也正在迎來軟件定義的時代。
國內和國外的云計算公司在中國提供云服務的方式略有不同。國內的云計算公司,可以向基礎設備供應商采購服務器、網絡設備等自建IDC,從而向客戶提供云計算服務。若自身機房有限制也可以彈性租用第三方IDC機房,這樣可操作性大一些。但是國外的云計算公司在國內落地是必須要經過國內第三方的,微軟通過世紀互聯、AWS通過光環新網,可以看到世紀互聯和光環新網2月份這一波股價的上漲也超過了50%。
在如今巨頭逐鹿的時代,公有云格局已經定下。云計算IaaS服務需要提供大量的基礎設施,拼資源、拼規模、拼研發,需要巨額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其它小型公有云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市場的競爭,所以行業向頭部企業壟斷集中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市場已經逐步進入到寡頭的時代,整體的格局難以撼動。根據信通院的數據,阿里云、天翼云、騰訊云占公有云份額IaaS層的前三,光環新網、Ucloud、金山云處于第二集團;PaaS層前三則是BAT;SaaS很多是細分應用,涉及用友、金蝶還有廣聯達等等。
4 云計算市場標的分析
下面來講一講一級市場的標的。這些都是過去一兩年內國內創新力量崛起的公司,像優刻得、青云、犀思云、九州云、博云、Algoblu、迅達云、SmartX、寄云、Easystack、云途騰、杉巖數據、飛致云、靈雀云、澤塔云、大道行云、XSKY、元核云、才云、云信達、輕元云、Zstack等等。
底層涉及到很多技術,比如超融合、分布式存儲、軟件定義網絡、云操作系統、Openstack、多云管理、PaaS容器等等。企業客戶對更強算力、更大存儲、更快網絡的不懈追求推動了云計算和數據中心的大力發展,比如像算力虛擬化、計算資源池化、存儲分布式SDS、軟件定義網絡SDN或SD-WAN。
傳統IT架構中,企業數據中心通過計算、存儲、網絡等硬件的物理堆疊。由于計算/存儲以及網絡資源都是根據項目情況提前進行資源預估而設計,因此硬件架構一旦成型擴展性能差。同時項目初始階段,訪問量較小,導致前期所配置的計算以及內存資源出現較大的閑置。
此后,企業數據中心迎來虛擬化時代,通過“計算資源虛擬化+集中化存儲”的架構,將計算、內存資源通過虛擬化的方式組成資源池,將資源池按需分配給各種應用,實現計算效率和內存利用率的提升。
但隨后,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業務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數據呈現大爆發,并且隨著業務場景的多樣化,上層應用對于數據處理以及數據讀寫的實時性要求極高,集中存儲的 I/O 訪問性能瓶頸日益顯現。互聯網廠商率先遇到數據中心的性能瓶頸,同時也率先通過架構優化向“云計算”時代轉變 。
互聯網廠商利用服務器中的本地硬盤和上層的核心軟件, 將“計算”和“存儲”融合在了一個服務器節點中。該架構不需要將數據從存儲端取出,再通過網絡傳輸到計算端。而是將計算直接分發到存儲上運行,實現存儲數據的本地訪問,提升系統性能。同時,“計算+存儲”融合進服務器節點的方式能夠方便地實現數據中心性能的線性擴容,這就是目前比較火的計算與存儲的超融合。
隨著計算與存儲的融合逐漸深入,網絡的瓶頸日趨凸顯。云時代下業務的動態部署非常依賴網絡之間的數據傳輸,目前在支持新應用以及不斷變化的業務條件方面,虛擬化計算和存儲資源可以近乎即時地進行應用,而配置網絡資源(包括交換機、防火墻和負載平衡器)往往需要等待數周或數月。當網絡成為整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痛點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在這塊產生新技術,SDN應運而生。SDN核心就是控制層與數據層的分離,實現集中化控制,然后實現網絡配置跟管理。
計算、存儲、還有網絡的超融合部署與傳統架構相比有哪些優勢?根據中信建投的研報,超融合部署完之后,不管是時間成本還是部署成本都有非常顯著的降低。全球超融合排名第一就是EMC,也就是VMware,排第二的是Nutanix,此外還有中國的超融合公司。
在OpenStack方面,國內的OpenStack主要玩家被稱為“一大六小”。大的就是華為,小的例如,EasyStack在資本市場融資一路高歌猛進,2014年8月份就完成了藍馳創投的A輪投資,2015年5月份完成了如山資本B輪投資,2017年1月份完成了國科嘉和領頭的C輪,2018年5月份國投創業還有其他一些6家機構一起的C+輪融資,2018年8月完成了京東集團的戰略投資C++輪,2019年11月份又完成了中國電子的戰略投資D輪投資;海云捷迅在2016年由騰訊戰略入資,2019年4月中青寶(一家做游戲的上市公司)也戰略入股,海云捷迅從2018年開始負責Intel FPGA中國創新中心全面運營,開始推出云+AI的戰略;還有UMCloud,是Ucloud專注于私有云的控股子公司。
OpenStack誕生于計算機公司,一開始服務于互聯網公司,但是其基金會8家企業里有三家AT&T、愛立信、華為卻是來自于電信行業,所以OpenStack到底是互聯網公司來主導還是電信公司在主導?OpenStack最近的幾個版本,在大規模部署、高性能計算、硬件加速、裸機云、容器這些方面都做了很多優化,這些努力其實是為了迎接5G時代的邊緣計算、NFV、人工智能等業務負載。因為電信級網絡缺乏彈性,往往需要考慮到峰值負載就會造成軟硬件資源的過度部署,云計算追求的是資源分布的松耦合,可以把池化資源的利用率做到最優,所以OpenStack承載了運營商5G部署的厚重希望。
5 Q&A
Q1:云計算在未來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轉化過程中,是否還有很多類似Ucloud的超級溢價的機會,如果是有的話,在各個細分的賽道里面,判斷可能出自于哪里?
吳金鈴:Ucloud這家公司其實我也比較熟的,如果沒有科創板,Ucloud其實很難在巨頭林立的環境下支撐下去,可以說,科創板為二類云廠商提供了救生圈。Ucloud沖上科創板之后,整個二級市場都在刷估值,但是沒想到Ucloud居然能夠繼續拔地而起,跟著云的盛宴狂歡。我自己認為,這里面肯定是存在著泡沫的。但在這個賽道上看,已經不能夠用正常的PE思維來看待這些公司。
至于其它的賽道,我自己看到的有超融合、分布式存儲、SD-WAN這些標的在國內主要都還是PS階段,很多可能十倍甚至二十倍的PS,沒有太多業績支撐,可能有幾家SD-WAN已經做到PE期甚至Pre- IPO期,再加上幾家OpenStack也做到了PE期。IaaS領域SD-WAN、OpenStack等可能會先于分布式存儲、超融合公司起來,當然這是從大小角度來看。因為他們的下游客戶是相同的,只是從不同的產品或交付角度去滲入,最后很可能會演變成大魚吃小魚,快于吃慢魚。
Q2:中美企業云服務行業的商業環境還是存在明顯差異,不利于供給端的良性發展。具備哪些特征的行業和場景,更有利于企業云服務的發展?最簡單就是這次新冠爆發的時候,有哪些場景可以利于云服務發揮作用?
吳金鈴:中美環境存在很大差異。確實從發展階段來看,中國的云化率與美國也差別很大。美國的消費習慣導致SaaS占比較大,而訂閱制在國內很難行得通。之前也有一些專業文章寫得比較好,中國為什么出不了Salesforce這樣的企業?在國內現在來看基本還是政策市。云計算的上半場基本上沒有什么差異化,大家都是在鋪量,看誰有大B客戶的服務能力、誰有數據源和數據入口、誰有更多的資金推動等,比如像浪潮在政務云領域有資源,就能快速把業務先發展起來等。下半場,隨著價格戰退場,粗放的市場爭奪告一段落,這些公司必須要尋找到自己云上的新定位。而2019年科創板的推出,讓人們對中小型云計算公司多了一份期待:科創板將為創新的中小型云計算選手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Q3:如何看待云計算領域的開源與閉源之爭?未來走勢如何預測?OpenStack參與者看似很多是電信運營商,背后有哪些背景因素?
吳金鈴:開源和閉源之爭,首先就講到為什么會有開源?因為云計算本身是一個趨勢,也是巨頭在玩;如果沒有一個開源的平臺共享出來,這些二線、三線的中小云計算公司根本沒有能力去分得一杯羹,小公司們群策群力,大家一起來出力把開源社區做好,這是一個維度。第二個維度,從客戶角度來看,比如像金融、電信、政務很多領域,他們其實并不放心把自己核心業務放在閉源技術上,如果核心業務用開源可能更好一些,這樣就避免供應商鎖定,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源有存在的價值。至于說未來的走勢誰能夠勝出,現在還沒有看到,因為閉源的公有云在增長,開源的像私有云OpenStack也在增長,都在增長。OpenStack參與者里面有很多電信運營商,因為不管是核心網還是數據中心,運營商在部署網絡時都需要更加開放、更加高效、更有彈性,解放過度部署的電信硬件,未來IT技術不斷滲入CT領域是大勢所趨。
Q4:傳統IT廠商的利潤損失六倍于現在亞馬遜、阿里,也就是說整體市場規模、利潤都大幅下降,這是否意味著傳統IT從業者有很大的風險?
吳金鈴:需要辯證的看這個問題。不論國產化替代也好,新技術趨勢也好,其實最終回歸到產品本身就是性價比,當一個技術既能夠在性能上得到提升,又在價格上能下降,這種技術一定是代表未來的。而不是說新技術的性能提升了但成本增加了,那不是更貴了嗎?越貴的技術,當然性能指標就越好,但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大趨勢。云計算恰恰是性能更好、價格更低,所以就代表了一個趨勢。在趨勢形成之后,云計算的生命力會越來越高,現在只是第一步。ICT基礎設施的搭建,最終一定會越來越便宜。隨著云計算的應用逐步走向深入,云的角色正在從資源支撐平臺轉向業務支撐平臺,云上業務越來越豐富。云化作為資源支撐的屬性會縮小傳統IT支出的市場空間,但作為業務支撐的屬性會重構新的商業生態系統、重塑產業鏈,這時候又會有新玩家進來,又會創造很多新應用,就會有新工作機會出現,這才是走向新時代的必然路徑。借用黑格爾的一句名言: 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
6 鈦資本研究院觀察
新冠疫情對于云計算產業帶來了正向影響,這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特別是大量SaaS軟件得到應用,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云計算產業向上發展。不過這種由于疫情帶來的上云量和用云量刺激能否維持多久,還需要看用戶使用習慣的最終養成,以及SaaS產品最終是否具備足夠的性價比以及滿足用戶使用習慣。在疫情期間,小學生瘋狂給釘釘打“一星”的梗,就反映出SaaS用戶的廣泛性與包容性,這反過來給SaaS產品開發與設計打開了新的思路與空間。當然,從長期來看,全球以及中國的數字化轉型進程不會停止,人類將永久性進入信息文明時代,信息社會的推進只能越來深化,而云計算無疑將加深人類社會的信息化與數字化程度,這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2瀏覽量
1376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