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Wi-Fi,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已被當代網民視為超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作為無線局域網接入技術的一種,Wi-Fi具有連接穩定、部署靈活、性價比高等特性,已經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正在為海量的終端設備提供連接。
技術升級開啟新時代
Wi-Fi技術發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歷經802.11a、802.11b、802.11g、802.11n、802.11ac、802.11ax六代技術標準。
2018年,無線網絡標準組織Wi-Fi聯盟簡化了Wi-Fi技術標準的命名規則,最新一代Wi-Fi技術802.11ax被更名為Wi-Fi 6,前兩代技術802.11n和802.11ac的名稱也對應被修改為Wi-Fi 4和Wi-Fi 5。
Wi-Fi聯盟此舉,讓大眾對Wi-Fi技術標準演進發展的認知變得一目了然,也有利于促進Wi-Fi的普及和推廣。
前幾代Wi-Fi技術在網絡覆蓋、抗干擾、功耗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作為最新一代技術標準,Wi-Fi 6在技術層面實現了全方位升級,在傳輸速率、承載量、時延、覆蓋范圍、抗干擾性、功耗等性能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Wi-Fi 6可支持兼容2.4GHz和5GHz工作頻段,還引入OFDMA(正交頻分多址)、1024-QAM信道編碼、BSS著色、TWT技術(目標喚醒時間)、空間復用等技術傍身,并完善了MU-MIMO(上下行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功能。
其中,OFDMA是在OFDM(正交頻分復用)的基礎上增加了FDMA(頻分多址)技術,將無線信道劃分為多個子信道,讓Wi-Fi有效共享信道,使用戶數據被分配到不同的頻率資源,可有效提升網絡使用效率和降低時延等。
空間復用技術則能夠及時識別并停止相同局域網間的信號干擾,提高Wi-Fi 6的抗干擾能力。
Wi-Fi 6支持全新的TWT技術,允許終端設備在不進行數據傳輸時進入休眠狀態,減少設備保持傳輸和搜索信號狀態所需的時間,從而大大降低設備功耗。
Wi-Fi 6采用了完整版的MU-MIMO技術,可同時支持多達8臺終端進行數據上傳和下載,不僅提升了網絡容量,還能在多設備同時接入的場景下,讓每一臺設備都能獲得更高的速率。
Wi-Fi 6的最高速率可達9.6Gbps,還將接入量提升了4倍,對比Wi-Fi 5可減少30%的功耗。
與5G齊頭并進
自2019年開始,5G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網絡正式商用、模組成功連接實網、終端不斷涌現。作為無線局域網和蜂窩通信最先進的技術代表,Wi-Fi 6和5G在高速率、大連接、低時延等特性方面較為相近,常常被拿來參考比較。在5G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關于5G將會取代Wi-Fi的觀點也甚囂塵上。
然而,Wi-Fi 6和5G并非簡單的競爭關系,二者各自擁有不同類型的適用場景,在優勢方面也各有千秋。從室內場景來講,Wi-Fi 6擁有更高的性價比,更強的穿透能力,以及更低的功耗等。而5G在室外場景,擁有更明顯的移動優勢和廣闊的覆蓋范圍。5G主外、Wi-Fi 6主內的發展方向將成共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Wi-Fi 6和5G將呈現互相融合、優勢互補的趨勢,在物聯網等領域攜手共進,使能各行各業不斷迸發出新的前景和空間。
產業鏈攜手助力落地
Wi-Fi 6產業鏈主要包括寬帶接入場景(路由器等)、物聯網智能場景(工業控制等)、寬帶透傳場景(OTT、智能電視、超高清視頻等)幾個方面。
鑒于高速率、大容量、低功耗等方面的優越性能,Wi-Fi 6的發展前景被產業鏈各方普遍看好,其熱度從2019年開始一路走高,包括Qualcomm在內的科技巨頭紛紛積極布局?;谠摷夹g的新產品不斷被推出,包括芯片、模組、路由器、智能終端等。
據IDC(國際數據公司)報告顯示,Wi-Fi 6在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從一些主流廠商陸續登場,首次登場的Wi-Fi 6產品在2019年第三季度便有470萬美元的銷售規模。IDC預計在2020年,Wi-Fi 6將在無線市場中大放異彩,僅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將接近2億美元。
Wi-Fi 6要想實現規?;逃寐涞?,不僅需要芯片、路由器作為支撐,還需要成熟的物聯網模組產品來支持終端的聯網功能。
作為全球領先的物聯網模組供應商,移遠在Wi-Fi領域已擁有成熟的Wi-Fi 4、Wi-Fi 5模組FC20/FC21、FC30/FC31及AF20等,正在為工業、消費和汽車領域提供穩定可靠的連接。在Wi-Fi 6領域,移遠更是走在行業前列,其開發的Wi-Fi 6模組FG50X系列(工規級)和AF50T(車規級),均已發布樣片給多家行業客戶。其中,基于FG50X系列模組研發的客戶終端,預計最快將于2020年4月中下旬上市,將有效加速Wi-Fi 6技術的落地應用。
責任編輯:gt
-
網絡
+關注
關注
14文章
7565瀏覽量
88788 -
WIFI
+關注
關注
81文章
5297瀏覽量
20371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