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障建模的基本概念
故障建模是生產測試的基礎,在介紹故障建模前需要先理清集成電路中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缺陷、故障、誤差和漏洞。
缺陷是指在集成電路制造過程中,在硅片上所產生的物理異常,如某些器件多余或被遺漏了。故障是指由于缺陷所表現出的不同于正常功能的現象,如電路的邏輯功能固定為1或0。誤差是指由于故障而造成的系統功能的偏差和錯誤。漏洞是指由于一些設計問題而造成的功能錯誤,也就是常說的bug。表1列出了一些制造缺陷和相應的故障表現形式。
表1 制造缺陷和故障表現形式
在實際的芯片中,氧化層破裂、晶體管的寄生效應、硅表面不平整及電離子遷移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制造缺陷,并最終反映為芯片的功能故障。
故障建模是指以數學模型來模擬芯片制造過程中的物理缺陷,便于研究故障對電路或系統造成的影響,診斷故障的位置。為什么要進行故障建模呢?這是因為,電路中可能存在的物理缺陷是多種多樣的,并且由于某些物理缺陷對于電路功能的影響過于復雜,不能被充分地理解,分析的難度很大。而故障化模型中的一個邏輯故障可以描述多種物理缺陷的行為,從而回避了對物理缺陷分析的復雜度。
二、常見故障模型
1.數字邏輯單元中的故障模型
在數字邏輯中常用的故障模型如下。
(1)固定型故障(SAF,Stuck At Fault)
這是在集成電路測試中使用最早和最普遍的故障模型,它假設電路或系統中某個信號永久地固定為邏輯0或者邏輯1,簡記為SA0(Stuck-At-0)和SA1(Stuck-At-1),可以用來表征多種不同的物理缺陷。如圖1所示,對于器件U0來說,SA1模擬了輸入端口A的固定在邏輯1的故障,對于U1來說,SA0模擬了輸出端口Y固定在邏輯0的故障。
圖1 固定型故障
對于圖2所示的組合電路,共包含2×(Npins+Nports)=2×(11+5)=32個固定型故障。
圖2 固定型故障舉例
下面的例子說明了故障合并的含義。對于圖3所示的傳輸電路,端口A的SA0故障和端口Z的SA0故障等效,同樣的端口A的SA1故障和端口Z的SA1故障等效,因此在考慮測試矢量集的時候可以合并故障,只需要從子故障集合{A:SA0,Z:SA0}和{A:SA1,Z:SA1}中各選擇一個故障類型。
圖3 故障的合并
(2)晶體管固定開/短路故障(Stuck-open/Stuck-short)
在數字電路中,晶體管被認為是理想的開關元件,一般包含兩種故障模型——固定開路故障和固定短路故障,分別如圖4和圖5所示。在檢測固定開路故障的時候,需要兩個測試矢量,第一測試矢量10用于初始化,可測試端口A的SA0故障,第二個測試矢量00用來測試端口A的SA1故障。對于固定短路故障的時候需要測量輸出端口的靜態電流。
圖4 晶體管固定開路故障
圖5 晶體管固定短路故障
(3)橋接故障(Bridging Faults)
橋接故障指節點間電路的短路故障,通常假象為電阻很小的通路,即只考慮低阻的橋接故障。橋接故障通常分為3類:邏輯電路與邏輯電路之間的橋接故障、節點間的無反饋橋接故障和節點間的反饋橋接故障。
(4)跳變延遲故障(TF,Transition Delay Fault)
跳變延遲故障見圖6,是指電路無法在規定時間內由0跳變到1或從1跳變到0的故障。在電路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傳輸后,跳變延遲故障表現為固定型故障。
圖6 跳變延遲故障
(5)傳輸延遲故障(Path Delay Fault)
傳輸延遲故障不同于跳變延遲故障,是指信號在特定路徑上的傳輸延遲,通常與測試該路徑相關AC參數聯系在一起,尤其是關鍵路徑。
2.存儲器的故障模型
存儲器的故障模型和數字邏輯中的故障模型有著顯著的不同,雖然固定、橋接及晶體管固定開/短路故障模型對于數字邏輯有很好的模擬效果,但是用這些故障類型來確定存儲器功能的正確性卻是不充分的。除單元固定、橋接故障外,存儲器故障還包括耦合、數據保留、臨近圖形敏感故障。
(1)單元固定故障(SAF,Stuck-At Fault)
單元固定故障指的是存儲器單元固定在0或1。為了檢測這類故障需要對每個存儲單元和傳輸線進行讀/寫0和1的操作。
(2)狀態跳變故障(TF,Transition Delay Fault)
狀態跳變故障是固定故障的特殊類型,發生在對存儲單元進行寫操作的時候,不發生正常的跳變。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跳變故障和固定故障不可相互替代,因為跳變故障可能在發生耦合故障時發生跳變,但是固定故障永遠不可能改變。為了檢測此類故障必須對每個單元進行0-1和1-0的讀/寫操作,并且要在寫入相反值后立刻讀出當前值。
(3)單元耦合故障(CF,Coupling Fault)
這些故障主要針對RAM,發生在一個單元進行寫操作時,這個單元發生跳變的時候,會影響到另一個單元的內容。單元耦合可能是反相類型(CFin,inversion,單元內容反相)、等冪類型(CFid,idempotent,僅當單元有特定數據時單元的內容改變)或者簡單的狀態耦合(CFst,state,僅當其他位置有特定的數據時單元內容改變)。為了測試CF故障,要在對一個連接單元進行奇數次跳變后,對所有單元進行讀操作,以避免可能造成的耦合故障。
(4)臨近圖形敏感故障(NPSF,Neighborhood Pattern Sensitive Faults)
這是一個特殊的狀態耦合故障,見圖7。此類故障意味著在特定存儲單元周圍的其他存儲單元出現一些特定數據時,該單元會受到影響。
圖7 臨近圖形敏感故障
(5)地址譯碼故障(ADF,Address Decode Fault)該故障主要有4類:
? 對于給定的地址,不存在相對應的存儲單元;
? 對于一個存儲單元,沒有相對應的物理地址;
? 對于給定的地址,可以訪問多個固定的存儲單元;
? 對于一個存儲單元,有多個地址可以訪問。
(6)數據保留故障(DF,Data Retention Fault)
數據保留故障是指存儲單元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有效保持其數據值而出現的故障。這是一類動態的故障,對于SRAM來說相當重要,可以模擬DRAM數據刷新中數據固定和SRAM靜態數據丟失等故障,有時對可編程的ROM和Flash存儲器也十分重要。
三、ATPG基本原理
在抽象出有效故障模型的基礎上,就可以開發各種自動測試產生(ATPG,Automatic Test Pattern Generation)向量了。目前,常用的ATPG算法有偽隨機算法和AD-Hoc算法,對于組合邏輯來說還有D算法、PODEM算法和FAN算法。
利用軟件程序可以實現ATPG算法,達到測試向量自動生成的目的。這里的測試向量是指為了使特定故障能夠在原始輸出端被觀察到,而在被測電路原始輸入端所施加的激勵。通過軟件程序,可以自動完成以下兩項工作:
? 基于某種故障類型,確定當前測試矢量能夠覆蓋多少物理缺陷;
? 對于特定的抽象電路,工具能夠自動選擇能夠匹配的故障模型。
這里涉及故障覆蓋率的概念,故障覆蓋率表示測試矢量集對于故障的覆蓋程度:
故障覆蓋率=被檢測到的故障數目/被測電路的故障總數
可見,ATPG的優點是明顯的。首先,它是一個自動的過程,所以它可以減少向量生成的時間,并且生成的向量可以用故障覆蓋率的標準來衡量好壞;其次,ATPG是根據各類故障模型來生成向量的,因此一旦在測試機上發現錯誤,可以直接根據故障模型來追蹤錯誤,能夠很好地定位和診斷;另外,ATPG生成向量的有效性非常高,這里的有效性是指每個時鐘周期所增長的故障覆蓋率,節約了時鐘周期也就是節約了測試程序,最終表現出是測試成本的節約。
另一種觀點不利于ATPG的發展,有些人認為如果過于依賴ATPG,就會造成前端的設計必須與ATPG的設計要求相匹配,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破壞原有的設計流程。還有支持問題,成功的ATPG需要包括庫和EDA軟件的支持。
四、ATPG的工作原理
ATPG采用故障模型,通過分析芯片的結構生成測試向量,進行結構測試,篩選出不合格的芯片。其中,最常用的故障模型就是固定故障模型。這在前面的存儲器測試中提到過,下面就以這個模型來說明ATPG的工作原理。
該故障假設芯片的一個節點存在缺陷,假設SA0表示節點恒為低電平,相對地,SA1表示節點恒為高電平,即使控制目標節點的別的信號線都正常。例如,對于一個與門,只要將輸入都變為1,就可以建立Stuck-At-0故障模型,如果輸出為0則說明存在該故障。通過在芯片內建立這個故障模型,可以在芯片的頂層輸入端口加上激勵,在芯片的輸出端口獲取實際響應,根據希望響應與實際響應是否相同,來判斷芯片是否存在制造缺陷。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要求目標節點輸入是可控制的,節點的輸出是可觀察的,并且目標節點不受別的節點影響,掃描鏈的結構為此提供了一切。對于ATPG軟件來說,它的工作包括以下步驟。
(1)故障類型的選擇
ATPG可以處理的故障類型不僅僅是阻塞型故障,還有延時故障和路徑延時故障等,一旦所有需要檢測的故障類型被列舉,ATPG將對這些故障進行合理的排序,可能是按字母順序、按層次結構排序,或者隨機排序。
(2)檢測故障
在確定了故障類型后,ATPG將決定如何對這類故障進行檢測,并且需要考慮施加激勵向量的測試點,需要計算所有會影響目標節點的可控制點。
(3)檢測故障傳輸路徑
尋找傳輸路徑可以說是向量生成中最困難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尋找故障的觀測點的傳播。因為通常一個故障擁有很多的可觀測點,一些工具一般會找到最近的那一個。不同目標節點的傳輸路徑可能會造成重疊和沖突,當然這在掃描結構中是不會出現的。
五、ATPG工具的使用步驟
目前,市場上的ATPG工具已經可以支持千萬門級組合邏輯和全掃描電路的測試矢量生成。最有名的就是Synopsys的TetraMAX和Mentor的Fastscan。
例如Synopsys的TetraMAX,它支持全掃描設計和局部掃描設計,支持多種掃描風格,支持IEEE 1149.1標準。設計步驟如下。
① 將含掃描結構的門級網表輸入到ATPG工具。
② 輸入庫文件。必須與門級網表相對應并且能被ATPG工具識別。
③ 建立ATPG模型。輸入庫文件后,ATPG工具將根據庫文件和網表文件建立模型。
④ 根據STIL文件做DRC檢測。STIL文件是標準測試接口文件,包含掃描結構的一系列信息和信號的約束。
⑤ 生成向量。這里需要選擇建立哪種故障模型。
⑥ 壓縮向量。這一步驟可以節約將來芯片測試時候的工作站資源和測試時間。
⑦ 轉換ATPG模式的向量為ATE所需要格式的測試向量。
⑧ 輸出測試向量和故障列表。
其中,故障列表為將來測試診斷用,可以發現芯片的制造缺陷,生成向量以后需要進行實際的電路仿真,確定故障覆蓋率滿足要求。
責任編輯:gt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50瀏覽量
424749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9文章
11574瀏覽量
3623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