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電信開啟2020年服務器集采資格預審,預估集采規模56314臺。公告顯示,本次集采共分為8個標包,共計56314臺。其中,I系列是指CPU類型為采用第二代Intel至強可擴展處理器Gold系列或者Silver系列芯片的服務器;A系列是指CPU類型為第二代AMD EPYC 7002系列處理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集采單獨列出了包含華為鯤鵬920芯片或海光HYGON Dhyana系列處理器的H系列全國產化服務器,是首次將全國產化服務器單獨列入招標目錄。
培育自主可控產業鏈
從數量上看,H系列的服務器集采數量為11185臺,占比接近20%。據了解,鯤鵬920處理器是華為在2019年1月發布的數據中心高性能處理器,由華為基于ARM架構自主研發和設計,旨在滿足數據中心多樣性計算、綠色計算的需求。海光HYGON Dhyana處理器是由AMD以及天津海光成立的合資公司(天津海光占51%股權)研發,專門面向國內服務器市場的定制處理器,于2018年啟動生產。
可以看到,H系列國產服務器的產業鏈才剛剛形成,短期內無法與長期占據服務器市場統治地位的Intel x86至強系列相抗衡,但每一個成熟產業鏈的形成均有一個培育的過程,需要在豐富的場景中得到應用和經受考驗。
中國電信此次將國產服務器單獨列入招標目錄,重點也是為了培育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鏈。一方面,中國電信擁有非常豐富的服務器應用場景,從集采的內容就能看出包括計算型、大數據型、分布式存儲型、NFV型、GPU型等等,能夠為國產服務器產業鏈提供相當多的“歷練場所”。
另一方面,近年來在科技層面,中興、華為等企業頻頻遭受西方國家的打壓,自主可控成為重要任務。中國電信作為央企,“央企”的稱號意味著責任,因為中央企業承擔著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以及企業發展的責任。因而,培育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鏈需要央企做出表率。
當然,也能看到,中國電信目前是以一種最為謹慎的方式培育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鏈。無可爭議,基于x86架構的Intel服務器芯片仍是當前服務器整機的主流選擇,而產業鏈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保障當前系統穩定運行的大前提下,積極引入國產新鮮血液不失為一種最合理的選擇。
自主可控,抵御風險
近年來,中興事件、華為事件等等都在提醒我們關鍵行業實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如果說國產化替代是一場戰爭,那么CPU、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硬件,就是“自主可控”的“正面戰場”,是國家網絡安全的基礎和保障。
目前我國自主可控產業鏈可大致分為,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基礎硬件(CPU、服務器、存儲、網絡設備)、應用軟件(企業服務)三大類。此次中國電信集采的服務器正是屬于其中一類。能夠在現網中得到應用,是實現自主可控的第一步。
此次集采,H系列涉及兩款服務器芯片,分別是華為鯤鵬920芯片和海光HYGON Dhyana x86芯片。需要指出的是,能夠進入中國電信的集采目錄,必定是經受住了運營商嚴苛的全方位測試,滿足各應用場景的需求。
據了解,華為鯤鵬是以系列芯片為核心,華為鯤鵬生態包括自主可控的PC、服務器、存儲、操作系統、中間件、虛擬化、數據庫、云服務等。同時,海光國產x86處理器完成技術迭代,目前海光已完成技術吸收,正在開始技術迭代,預計14nm海光2號今年下半年在臺積電和三星開始量產,7nm20年底試流片。
當然,實現自主可控并不是意味著全部替代,最關鍵的還是擺脫被卡脖子的狀態,脫離過度的依賴關系,從而增強抗風險能力。因為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競合是常態,也有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隨著黨政軍、關鍵行業國產化的推進,國產CPU服務器的集采將常態化。中國電信等中央企業應擔起央企的責任,為國產化提供成長的沃土,從而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成熟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實現產品應用于全行業,擺脫束縛。
責任編輯:gt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7瀏覽量
252135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234瀏覽量
85643 -
中國電信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456瀏覽量
624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