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智能制造網)
芯片雖小,但價值巨大。不管是過去的手機、電腦還是如今的自動駕駛、5G手機,不少制造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芯片加持。基于此,一直以來芯片產業都是各國競爭和布局的焦點。對于我國來說,芯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方面作為制造大國本就對芯片有巨大需求;另一方面隨著5G、自動駕駛等新基建的發展,也是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對高性能芯片的依賴。
不過,由于一直以來我國芯片產業本身就薄弱,再加上近來國外對我國相關企業的不斷施壓,目前我國芯片需求的滿足并不盡如人意。在此背景下,實現芯片國產化崛起已經刻不容緩。眾所周知,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芯片市場規模在6400億元左右,占全球市場的30%以上。但我國芯片市場的本土占有度卻不高,由于本身技術的薄弱,市場基本被美、日、歐、韓等國企業所占據。
其中,美國企業在我國市場的話語權無疑巨大。基于此,我國包括華為等對芯片擁有較大需求的企業,都離不開與美國芯片廠商的合作。然而去年以來,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政策的出臺卻打破了這一美好局面,讓我國企業發展陷入缺“芯”困境之中。去年早些時候,美國將華為列入到實體清單之中,禁止對其出口芯片。期間,雖然禁令一再延遲,但對于華為的限制卻并未松緩。今年5月份,美國再度出臺新計劃,表示要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研造芯片,這使得華為迎來重大芯片斷供危機。
與此同時,美國還在積極拉攏英特爾、臺積電等在美建廠,進一步阻斷華為與兩者間的合作聯系。為應對眼前危機,華為只能從臺積電緊急囤貨,據悉近日已經向后者采購了大量5nm和7nm芯片,用于滿足下一代旗艦手機和5G基站處理器的生產。
而未來,相關研究人員也表示,華為或將從三星、意法半導體等其他芯片制造商購買芯片,以此削弱美國出口管制的影響。不過,這些措施都只能夠緩解一時之需,并非長久之策。長遠來看,加速芯片的國產化崛起和突圍才是重中之重。而就在華為遭受美國斷供威脅的同時,我國本土最為重要的芯片廠商——中芯國際,也被曝出可能獲得150億元注資。這既被視為是大陸芯片制造的關鍵補位,同時也被視為芯片國產片進程提速的重要表現。
在此之前,作為中國大陸芯片代工第一人,中芯科技已經在2019年下半年順利量產了14nm工藝,同時其先進制程也在加速迭代,12nm也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今年3月,中芯科技又首次公開了N+1、N+2代工藝的情況,透露進展良好。
與此同時,年初的時候中芯科技還被報道替代臺積電獲華為海思14nm工藝芯片部分訂單,4月初,華為榮耀某機型也被曝搭載的芯片由中芯國際代工封裝。這些消息都表明,國產芯片正在加速崛起,其商業化量產已經初步得以實現。首先,實現技術、人才、市場的突圍無疑非常重要。目前,在技術方面我國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造成如此的原因一方面是專業人才儲備不夠,人才流失和浪費嚴重;另一方面則是國產資本對本土芯片企業的態度和熱情不高。在此背景下,加速三方面的突圍很重要。
其次,則要充分利用科創板等“芯”平臺。2019年6月,我國科創板已經正式開板,這一平臺的出現不僅引燃了國產芯片的產業投資,加強了資本對于國產芯片的支持與幫助,同時也給了本土芯片企業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是國產芯片打破“卡脖子”局面的一大利器。最后,還要積極利用上5G和AI上的優勢。目前,全球對于5G和AI芯片的生態建設都非常重視,而在這兩方面布局上,所有國家都是探索者,大家起點一致、起跑相同,這意味著我國芯片廠商擁有公平競爭機會。再加上我國在5G和AI上的優勢,國產芯片崛起機會倍增。
綜上所述,雖然歷史基礎薄弱、國際形勢研究,我國本土企業企業要想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不容易,但各種利好因素的出現也意味著我們并非毫無機會。未來,只要做到了以上三方面的發展,筆者相信,屬于國產芯片輝煌的一天終將到來。不信,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fqj)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9瀏覽量
564840 -
AI芯片
+關注
關注
17文章
1894瀏覽量
351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