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研制出了第一臺可編程控制器 PDP—14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應用于電氣控制,這是第一代可編程序控制器,稱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臺PLC.
1969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臺DCS-8
1973年,德國研制出第一臺PLC
1974年,中國研制出第一臺PLC
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微處理器。人們很快將其引入可編程控制器,使PLC增加了運算、數據傳送及處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計算機特征的工業控制裝置。此時的PLC為微機技術和繼電器常規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后,為了方便和反映可編程控制器的功能特點,可編程序控制器定名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可編程控制器進入實用化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已全面引入可編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發生了飛躍。更高的運算速度、超小型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極高的性價比奠定了它在現代工業中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可編程控制器在先進工業國家中已獲得廣泛應用。世界上生產可編程控制器的國家日益增多,產量日益上升。這標志著可編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接口能力和網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漸進入過程控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控制領域處于統治地位的DCS系統。
20世紀末期,可編程控制器的發展特點是更加適應于現代工業的需要。這個時期發展了大型機和超小型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單元、生產了各種人機界面單元、通信單元,使應用可編程控制器的工業控制設備的配套更加容易。
PLC技術發展呈現新的動向:
1:產品規模向大、小兩個方向發展 大:I/O點數達14336點、32位為微處理器、多CPU并行工作、大容量存儲器、掃描速度高速化。小:由整體結構向小型模塊化結構發展,增加了配置的靈活性,降低了成本。
2:PLC在閉環過程控制中應用日益廣泛
3:不斷加強通訊功能
4:。新器件和模塊不斷推出 高檔的PLC除了主要采用CPU以提高處理速度外,還有帶處理器的EPROM或RAM的智能I/O模塊、高速計數模塊、遠程I/O模塊等專用化模塊。
5:編程工具豐富多樣,功能不斷提高,編程語言趨向標準化 有各種簡單或復雜的編程器及編程軟件,采用梯形圖、功能圖、語句表等編程語言,亦有高檔的PLC指令系統
6:發展容錯技術 采用熱備用或并行工作、多數表決的工作方式。
7:追求軟硬件的標準化.
-
plc
+關注
關注
5016文章
13361瀏覽量
464600 -
PLC編程
+關注
關注
46文章
246瀏覽量
3752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