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戰“疫”的決勝關鍵期,科學、精準、高效、合理地上傳下達、數據連通成為戰“疫”中的重要“核武器”。對于一線基層社區管理者,第一時間監測社區內人員流動情況、車輛進出情況和人員健康指標成為關鍵,網格員是手持智能終端、一鍵上報數據還是紙筆人工記錄的傳統方式,簡單的一個細節其實是城市治理深層次的現代化、精細化和智能化的縮影。
日前,國家提出“新基建”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特高壓、城際高鐵、新能源充電七大領域。“新基建”定義明確,就是以數字化新經濟為主導,大力加強對科技驅動戰略新興產業的投入,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建立更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與傳統舊基建相比,新基建項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理念新、技術新、領域新。正如縱橫往來的高速公路網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理念的新基建發展規劃,則需要相配套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其領域更是滲透到泛5G設施、工業互聯、智慧城市、區域交通、衛生服務與無人生產等方面。
智慧社區如何提升“免疫力”
家國一體,只有作為社會細胞的每個家庭日益強健,才能保證國家、社會“免疫力”提升。人員情況摸排、高危人群預警、人員軌跡追蹤、人員出行研判、外來人員到訪、車輛進出等數據龐雜,社區管理者收集數據后如何分類、如何繪制專題地圖、如何篩選高危人群,成為社會和民眾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大期待。然而,數據上報之后,對接衛生、交通、住建、城管、人社等多個部門,多個部門逐層核實信息,生成研究結果和防控信息,這讓信息時效大打折扣。平日部門聯動的機制效率低下,應急響應反饋滯后,應急資源儲備不足,一系列平日掩蓋的癥結集中爆發。
對此,從社區開始,就需要切實根據每個城市、每個地區的智慧水平和建設現狀,腳踏實地加強細節之處的智能水平。從社區需求端來看,一款簡單的并且可復用的社區疫情防控(人員)進出登記系統是剛需;對于政府端來說,這套系統又必須要注重權限和隱私保護的問題。而反映在產品就是對于社區和政府各自需求的感知程度。
比如,阿里聯合軟通智慧共同開發的“智能社區防疫預警防控平臺—社區衛士”中,以社區大腦為例,基于“社區防疫指揮調度平臺”對疫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判,還在可在大屏上展示防疫事件追蹤處理流程,以及在手機端實現疫情數據分析看板。
車聯網:新基建讓城市展望未來
其實,早在新型智慧城市提出之后,交通領域的智能升級就成為破解原有城市病的關鍵切入點。而此次新基建中,“5G”、“新能源充電樁”等更是直指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的加碼發展。從滲透率邊際成長看,車機平臺率先發展,依次向V2X細分場景延伸向路側展開,云端服務助推商業模式升級。
5G與車聯網的連接思想恰好是交通智慧化所需要的,當我們希望道路更加智慧時就必然需要更多的數據、更及時的數據、更精確的數據,5G車聯網與“智慧”的路同時出現可謂順應了天時地利。5G車聯網出現后,基于豐富的感知和數據連接基礎,整個產業應該利用這些手段來“驅動”交通安全和出行效率的提高,由被動型管理轉為主動型服務。
5G、車聯網連接后,可以通過在道路基礎設施、紅綠燈原有感知的基礎上升級的方法實現全路、全息的感知,網絡側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路側的感知進行全局層面的分析,安全性上,5G車聯網可以在車輛端通過車載人工智能對周邊的風險源,這一切實現真正的“安全、高效、舒適、便民”的未來交通圖景。
數據聯通仍是癥結所在
當我們看過社區和交通兩大場景后,就迎來更上一層次的思考——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其實,建設智慧城市的本質實際上重塑流程,不是簡單地將一些信息數據IT化,而是要把一些舊流程重新改造,并以更合理的邏輯呈現。此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并不是技術,而是數據的融合。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日前也撰文指出,封閉的數據系統已經不適應越來越開放的社會信息體系。一個封閉的城市和社區,可能會投資建設一個信息平臺,但是沒有規模數據支撐的后臺管理和運行,一旦要面對一些突發性事件引發的巨大信息流量,顯然就會捉襟見肘。
實際上,這個觀點正好與新基建的命題契合,即打牢基礎、將產業數字化,其次利用云與AI等技術支撐提升“免疫力”,從容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隨著宏觀政策的加碼、市場紅利的釋放和資金研發的投入,5G、AI、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將迅猛發展,因此基于環境、疫情,包括公共衛生與大型醫療設備的連接、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連接,也包括城市里面以路燈為載體的基礎設施的連接,都將更加高效、通暢。
2020年也注定是國內新經濟的一個關鍵轉型期,新基建的政策引導,5G網絡、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技術深入應用,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正向生長,都將成為這一年的關鍵。而智慧城市的新時代“戰役”也已悄然打響,戰局焦灼,群雄逐鹿,而最終鹿死誰手,還需要時間與實踐去評說。責任編輯:gt
-
數據中心
+關注
關注
16文章
4794瀏覽量
72195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98瀏覽量
5547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73瀏覽量
238875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3瀏覽量
9415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