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AI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前沿科技,也是最熱門的研究方向。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發展,AI在圖像識別、語言識別、智能控制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都開始研究AI,擁抱AI,希望借助AI,給自己賦能。通信行業也不例外。
這些年,包括設備商和運營商在內的很多通信企業,都加大了對AI的研究投入,希望能探索出“通信+AI”的未來場景,搶占先機。尤其是運營商,對AI簡直是“望眼欲穿”。
通信行業為什么需要AI?
通信行業對AI的迫切需求,是由網絡發展的現狀和未來決定的。
經過2/3/4G的發展,我們現在所面對的通信網絡,是一個空前復雜的異構多域網絡。各種技術混雜其中,網絡架構臃腫,業務流程繁瑣,給維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如今,我們又要面臨5G的到來。
5G,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標準,帶來了網絡性能和靈活性的大幅提升。但是,它同樣也帶來了網絡復雜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在空口方面,5G使用了更高的頻段,更靈活的空口資源劃分方式,而且引入了Massive MIMO天線陣列技術。波束賦形如何有效控制,空口效率如何優化提升,給工程師們出了難題。
圖1:Massive MIMO天線陣列
在網絡架構方面,因為SBA(微服務)、NFV/SDN和切片技術的引入,網絡變得靈活是沒錯,可是,維護的難度也變得更大了。虛擬機、切片資源的管理調度,網絡參數的修改調整,都是非常繁瑣的工作,風險也很大。
圖2:5G網絡架構
5G帶來的這些變化,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運維方式,繼續依賴人工,肯定無以為繼。
通信運營商,作為網絡經營的主體,一方面要承擔高昂的網絡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還要投資建設5G,資金壓力更大,面臨發展拐點。
因此,必須借助AI,構建新的通信網絡經營模式。
甚至,我們的網絡要進化到更高級的形態——智能自治網絡,才能應對挑戰。
通信行業適合AI生長嗎?
通信行業對于AI來說,是一塊肥沃的土壤。
AI的四大要素(數據、算力、算法、場景),通信全部可以提供完美的支持。數據
數據,是AI之源。我們說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學的是什么?就是數據。
換句話說,數據就是喂養AI的飼料。數據越多,AI越強。什么行業數據多?當然是IT和通信啊。我們的通信網絡,幾百萬設備,幾十億手機終端,將來還有幾百億物聯網終端,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里面,既有用戶的數據,也有網絡自身的管理和運營數據。數據格式比較統一,顆粒度也比較小,非常適合作為學習樣本。
而且,我們通信網絡本身就具有連接屬性,可以很方便地將數據進行搬運采集。
算力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運營商本身就有大量的數據中心(DC),有大量的云計算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為AI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
除了云計算中心,未來還有大量的邊緣計算中心,也能夠提供靈活的算力。
哪怕是手機這樣的用戶終端設備,現在也擁有相當強的AI算力。
算法
通信行業在AI算法開發上也是有先天優勢的。
通信網絡的很多場景都有極強的規律性,也有很多現成的工作模型。這些都可以為AI算法模型提供參考依據。
哪些通信場景,可以使用AI?
前面說了數據、算力和算法。接下來,我們重點說說場景。
所謂場景,就是要搞明白——AI到底能幫助5G和傳統通信做哪些事情?
國內外各大標準組織對AI在通信領域的落地場景,都有各自不同的定義。
表1是ETSI ENI定義的場景:
表1
表2是GSMA的定義:
表2
整理后,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類別:
無線網絡優化
告警分析
流量預測
網絡切片管理
網絡能耗控制
網絡安全防護
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
無線網絡優化
移動通信網絡的網絡優化,直接影響到用戶的網絡體驗,一直是運營商的工作重點。
說白了,如何用最少的錢,讓大家擁有最好的信號,是運營商每天絞盡腦汁在做的事情。無線網絡的優化和固定網絡有很大的不同。電磁波在空間中傳播,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無線場景復雜多樣,外部干擾千奇百怪,信道變化隨機性強。為了做好網絡優化,運營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聘用或租賃人數眾多的網優工程師,專門從事信號質量測試以及調參等網優工作。
采用AI的話,可以借助算力,在海量的網優數據中抽取隱含的關聯特征和規則,然后建立算法模型,優化參數調整策略,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以及網絡容量。
圖3:設備商展示的AI無線網絡優化方案
AI不僅可以用于已建成網絡的質量優化,在網絡早期規劃建設階段,就可以引入AI,幫助提升規劃的合理性,降低后期成本。
圖4:目前,AI算法主要應用在多維智能分析和智能價值評估兩個流程中。智能規劃全流程(《智能自治網絡案例報告》,GSMA)
值得一提的是,無線網絡優化確實是比較復雜的場景,有時候甚至人類都難以辨別和歸類。所以,早期階段的傳統AI算法,建模準確率低,效果并不理想。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AI算法不斷改進和優化,才慢慢變得成熟和可靠。
由此可見,通信領域的AI算法,也是一個不斷打磨的過程。告警分析和故障處理
未來的網絡,雖然拓撲結構復雜,但一定是端到端網元全程可視的。
也就是說,整張網絡,所有網元,都會呈現在管理維護者的面前。同時,所有的告警數據、KPI關鍵指標異常,也都是可視化的。巨大的信息量,僅靠簡單規則過濾或人工識別,是非常困難的。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會被淹沒在海量數據中,遭到忽視,給網絡運行帶來隱患。引入AI,可以基于現有相對成熟的規則庫和經驗建立更智能更精準的算法,幫助進行更有效的告警過濾。
圖5:告警根因分析處理流程(《智能自治網絡案例報告》,GSMA)
AI智能告警分析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跨網元、跨地域、跨廠商進行關聯告警分析,提升故障判斷的準確率。
舉個例子,傳統方式下,當某項業務或功能異常,A設備的工程師會發現告警,然后進行基本排查。如果找不到原因,會通知對B設備的工程師排查。如果還未發現原因,再通知和業務關聯的C甚至D設備的工程師排查。
AI處理告警信息是聯動的。它通過對各個設備告警信息的統一分析,根據之前學習的結果,直接就判斷出最有可能的Top3原因。
這樣一來,故障處理的效率就會大幅提升。
圖6
未來真正的自治網絡,不僅能夠自主發現故障,更可以實現故障自愈。
也就是說,發現故障或異常后,AI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進行類似VM(虛擬機)自動隔離,備份資源接管等操作,第一時間實現業務恢復,無需人為干預。
流量智能預測
通信業務流量趨勢,具有非常明顯的時間特點。每天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業務量負荷,都有潛在的規律。
例如學校,就有很強的潮汐效應,白天宿舍區域流量小,教學區域流量大,晚上恰好相反。除了平時之外,法定節假日期間的用戶流量趨勢,也有明顯的特征。引入AI,對流量進行精準預測,可以幫助運營商提前對基站和承載網資源進行動態調整(擴容/縮容)。自治網絡下,AI可以自己完成調整動作。根據算法做出的預測,實際還是源于數據。一方面是當前實時的高顆粒度數據,另一方面,是往期的歷史數據。
AI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學習出流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內在規律,從而得出預測結果,指導資源調整。
網絡切片管理
網絡切片,是5G帶來的一個重要概念。
簡單來說,它就是在物理網絡上,劃分出多個邏輯網絡,實現不同的服務質量等級。
網絡切片雖然好,但也帶來了部署和維護的工作量。
AI可以使用歷史流量數據進行訓練學習,從而預測各種場景下的資源需求,最終生成切片策略并下發。
在切片運行的過程中,AI同樣可以根據實時運行得到的數據,對模型和策略進行優化,讓它們更加完美。
引入AI,可以快速完成切片業務的部署,減少上線時間。在用戶業務關閉后,第一時間釋放切片以及對應的資源。網絡能耗控制
5G網絡的能耗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在未來的網絡運營過程中,雖然可以通過液冷等被動方式控制能耗,但更主要的手段,應該是動態調整功率輸出的方式進行主動能耗控制。
這個和前文所說的AI性能動態調整場景有很大的關聯。根據AI流量預測,調整資源分配,設備輸出功率也隨之變化,從而達到最佳效率,不浪費。
網絡安全防護
目前通信網絡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脅。病毒、惡意攻擊、敲詐勒索每天都在發生,而且數量激增。
病毒的演變越來越快,攻擊類型也越來越復雜。傳統的防御,是以特征匹配的方式進行攻擊識別,在識別成功率和效率方面越來越吃力。即使是專家進行人工分析,也很難保證準確率。此外,萬物互聯時代,物聯網爆發,網絡會變得更加龐大復雜,被動防御的工作量和難度也會大幅增加。未來,安全防御逐漸從被動防御走向主動防御,從輔助安全走向內生安全。這些都離不開AI的幫助和支持。AI通過對網絡流量、終端行為、內容載荷以及系統日志等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學習,識別異常行為、惡意代碼和風險操作,并建立更靈活的模型,可以挖掘出隱藏更深的威脅。此外,AI對垃圾短信防控、網絡合規掃描也有巨大的幫助。
AI落地,有哪些挑戰和困難?
前面吹了半天AI落地的好處,現在我們來看看AI落地的困難。
AI那么強,是不是我們現在就能拿起來用呢?
當然不是。
AI的落地應用,對運營商和設備商來說,難度很大。這個難度,不僅是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更是人才和文化方面的。
資金我們就不多說了,現在干什么都離不開錢。我們先說說技術。
前面我們說的AI四大要素,從技術層面來講,算力目前有專門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問題不太大。更多的問題,是集中在數據和算法上。
數據是發展AI的前提。沒有高質量的數據,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算法模型就沒有準確率可言。
目前數據最大的問題,是不夠“干凈”。
對于不同的運營商,或者同一運營商的不同省市公司,數據的采集和存儲缺乏統一的標準,也沒有進行規范要求。這就容易導致數據的缺失和失真。
為了讓數據能夠被AI消化,運營商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對數據進行規整和清洗。這無形中增加AI落地的難度和成本。
此外,數據也不是想用就可以用的。
現在世界各國法規對用戶數據的使用有越來越嚴格的要求,即使是運營商,也不能隨便采集和使用用戶的數據,必須符合合規的要求。
運營商握有數據,搞AI還比較方便。設備商就比較尷尬了,他們是沒有數據的。
運營商那邊不提供數據,設備商這邊的研發和建模就沒辦法進行。運營商如果給設備商提供數據,也必須進行脫敏。
再來看看人才。
任何技術的研究都離不開人才,AI也一樣。
傳統運營商和設備商,懂通信不懂AI。而AI企業,懂AI不懂通信。如此一來,既懂通信又懂AI的人才,就顯得非常寶貴。
尤其是運營商這邊,作為AI落地的主要戰場,AI人才缺口更大。就算AI解決方案提供出來,基層沒有AI工程師去駕馭,顯然也是不行的。
除了人才之外,還有制度和文化。
AI不是一項獨立的技術,它需要整個運維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做出調整、配合,才能發揮威力。
各個崗位的員工,是否愿意接納AI,是否有AI意識,也是AI能夠成功落地的關鍵。
總而言之,AI不是一日建成的。整個通信行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去培養和孵化它。
“通信+AI”的未來
根據研究機構Tractica/Ovum的報告,電信行業中,AI應用帶來的年收入,將從2016年的3.157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11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8.8%。同時,報告還預測,到2025年,全球電信行業對人工智能軟硬件和服務的投資將達到367億美元。另一家咨詢機構Analysis Mason的調研報告也聲稱,80%的運營商預期在2025年之前實現40%以上的網絡運營自動化,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運營商預期網絡自動化將達到80%以上。通信+AI,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和主流設備商都在AI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也有了可喜的成果。
中國移動的九天人工智能平臺、中國電信的CTNet2025 2.0,中國聯通的智立方CUBE-NET2.0+,都是針對AI的生態平臺。他們希望通過平臺賦能,吸引更多開發者使用他們的AI引擎,從而形成生態。
運營商的重點在于平臺和生態,而設備商的重點在于場景化的解決方案。
前面我們介紹的場景,設備商都處于積極的開發階段。算法模型在不斷的打磨中,逐漸從低級走向高級。算法的效率,也在顯著的提升。
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待到5G成熟之日,也是AI全面落地開花之時。
最后分享下AI對通信工程師職業發展的影響。
毫無疑問,通信網絡往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是無法阻擋的,AI對部分人工崗位的取代也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定AI的發展速度到底能有多快,也不知道具體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威脅到我們的飯碗。但是,提前規劃,早做準備,是不會錯的。
還是那句老話,越是低級的、重復的、機械化的工作,越有可能被AI取代。
如前文所說,通信人,先想辦法成為通信+AI的復合型人才。
既然AI要替我們來管理和維護網絡,那么,我們干脆讓自己成為管理AI的人。畢竟,再好的AI,也必須在人類的管理之下工作。
通信工程師可以努力學習AI知識,成為一名AI專家,利用自身的網絡運維經驗,將通信專業知識和AI技能進行深度融合,可以設計出更好的AI模型算法,也能夠幫助AI進行更有效率的訓練優化。
總而言之,與其抗拒和排斥AI,不如積極擁抱AI,擁抱變化。能夠適應變化的人,才能在變革浪潮到來之時,屹立潮頭永不倒。
責任編輯:p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97瀏覽量
269430 -
通信網絡
+關注
關注
21文章
2042瀏覽量
52083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6瀏覽量
56475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