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研究院主辦了6G系列研討會第二次會議。來自肯特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為、中興通訊、大唐、VIVO、清微智能和中國移動研究院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十余位專家做了云上分享,與超過5000名線上觀眾共同探討6G的最新研究方向和關鍵技術。
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我國5G商用元年,也是我國啟動6G研究之。中國移動研究院于2019年開展6G研究,并發布了運營商首個“面向2030年的愿景與需求研究報告”,提出了未來網絡五大技術特征構想。2020年,中國移動為落實國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的戰略要求,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今年還專門成立了未來移動通信技術研究所,聚焦面向6G的應用基礎研究并強化與高校的合作。通過與高校建設聯合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以及聯合實驗室來加大力度持續性開展6G研究,期望發揮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各方的優勢,激發出科技人員活力,力爭取得更多原創性的技術突破。未來兩到三年內,將是6G愿景與需求定義、6G端到端潛在使能技術研究的窗口期。中國移動做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運營商,將承擔起對產業健康發展的責任,和產、學、研界力量一起,加大投入,加強合作,共同推進面向6G的研究,為移動通信產業發展創造“下一個黃金10年”!。
各位演講嘉賓從新型網絡架構、無線技術、確定性網絡和安全芯片終端等領域帶了精彩分享。在新型網絡架構部分,中國移動研究院外聘專家,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介紹了面向6G演進的霧計算概念,針對面向未來網絡的更高時延優化需求,探討在“霧”資源的分布架構下的網絡指示和性能。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專家,6G項目總監劉光毅博士在本次研討會上回顧了6G的愿景與需求,揭示了6G無線網絡架構變革的三大驅動力,包括現網挑戰、新業務需求和新技術發展趨勢,詳細闡述了6G網絡需要具備的按需服務、至簡、柔性、智慧內生、安全內生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特征和內涵,并提出“3層+4面”的6G網絡邏輯架構。中國信科集團移動通信首席專家孫韶輝博士介紹了天地融合移動通信網的最新研究進展。華為未來網絡架構實驗室主任吳建軍就華為對 6G架構的商業驅動、技術驅動、價值定位、目標、架構“KPI”定義及相應的架構技術和使能技術的思考進行了分享。
在確定性網絡專題部分,中國移動研究院網絡與IT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陸璐介紹了在面向6G極致性網絡的演進中確定性技術的研究思路,通過分析現有確定性技術研究進展、技術發展瓶頸和技術應用局限性,預測B5G和6G時代,確定性網絡將會通過互通、鞏固局域、拓展廣域等三個發展層次得到普及和快速發展;中興通訊總工程師劉愛華就承載網絡如何滿足6G更加極致的指標方面發表了來自中興通訊的觀點;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胡冰副教授解釋了6G需要確定性網絡的必要性,探討了6G確定性網絡可能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思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朱瑾瑜基于對時間敏感網絡研究現狀的梳理,分析了TSN技術潛在的應用場景及面臨的挑戰,分享了推動時間敏感網絡技術發展落地的思路。
在無線相關專題部分,浙江大學張朝陽教授從大規模復雜系統的視角,系統梳理了AI在未來全局式智能無線通信系統中的應用方式,同時也對相關的理論層面問題進行了探討;東南大學王東明教授介紹了大規模協作無蜂窩移動通信,以及面向6G的無蜂窩大規模MIMO的關鍵技術及試驗系統。
在安全芯片終端部分,西安交通大學任品毅教授做了題為“特質驅動的6G無線認證:虛擬與現實的交響”的報告,介紹了具備智慧、深度、全息和泛在的未來6G網絡特征;來自芯片廠商清微智能的CTO歐陽鵬博士介紹了可重構計算所帶來的芯片靈活性和計算效率提升對助力6G發展的新思路;vivo通信研究院院長秦飛分享了面向6G的終端愿景與挑戰,提出了面向6G終端的研究方向和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博士在總結發言中強調,6G將實現更為泛在的感官外沿,將從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向泛在智聯網演進,將是完美結合綠色、柔性、開放、與智能的ICDT深度融合結晶。讓我們攜手向“數字孿生、智能泛在”的6G時代闊步邁進!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889瀏覽量
424302 -
無線技術
+關注
關注
13文章
894瀏覽量
55006 -
中國移動
+關注
關注
22文章
5550瀏覽量
712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