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面屏”這一概念出現后,人們就開始向著這一目標前行。經過努力,導航按鍵、聽筒、傳感器、指紋識別模組等都成功地實現了隱藏,新的封裝工藝也讓邊框寬度不斷下降,然而勝利在望的時刻,前置攝像頭這一“釘子戶”卻成了最后的阻礙。
于是異形屏成為了主流,同時也引起了大量用戶的不滿;機械結構雖然保證了屏幕完整性,但又讓機身變得厚重,可靠性也有下降。
所以很多人就把希望聚焦在屏下攝像頭上,但屏下攝像頭緩慢的發展進程也讓用戶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屏下攝像頭為什么這么難?屏下攝像頭的實現原理是什么?什么時候才能用上屏下攝像頭?
對手機有較為深入了解的同學可能知道,目前的光學屏下指紋識別用的就是一種屏下攝像頭技術,利用OLED屏幕可以透光的特性,讓屏幕下方的攝像頭對指紋紋理進行拍照比對,并且可以做到相當不錯的識別率。那么為什么在拍照方面,屏下攝像頭就如此不堪了呢?
首先,兩者的工作目的是不同的,光學屏下指紋識別的攝像頭,僅僅是為了從圖像中獲取相應的紋理信息,而不是為了成像,所以對畫質要求非常低。而前攝所需的屏下攝像頭是用于成像的,因此有相當高的畫質要求。
其次,OLED屏幕雖然是可以透光的,但透光率其實比較低。光學指紋識別可以通過屏幕的主動高亮發光照亮被攝畫面,來彌補透光率低的問題,然而用于拍照的前置攝像頭大部分情況則只能被動接受環境光,在攝像頭模組本身較小、感光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透光率便成了一個大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需要知道,OLED面板中真正透光的部分是發光二極管(像素)間的縫隙部分,只要PPI變低,像素間的空隙也就越大,透光率也就會提升。目前比較主流的做法就是此類“低PPI方案”,不過并不是讓整個屏幕PPI變低,而是只在攝像頭區域的一小部分屏幕做此類低PPI設計,同時這也導致與周圍屏幕有顯示差異。
因為鏡頭前有復雜的顯示層作為遮擋,所以實際拍出的畫面會有些模糊,對細節和色彩也會產生影響,因此屏下攝像頭需要算法的加持來進行一定的矯正,才能獲得讓人滿意的成像質量。
目前,OPPO和小米都展示了相關的屏下攝像頭的相關工程樣機,三星、華為等廠商也有相關動作。不過,種種困難導致目前的工程機在屏幕顯示上還是有一些缺憾,在復雜和黑色背景下不太明顯,但純白色等淺色顯示界面可以看出像素密度差異;在拍照質量上可能也與傳統攝像頭有一定差距。
盧偉冰也表示目前的屏下攝像頭技術并不盡如人意,在量產方面也存在問題。但不得不說屏下攝像頭解決了真全面屏時代屏幕完整性和機身完整性之間的矛盾,相信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這些缺點也會一一解決。
屏下攝像頭離我們確實還有些遙遠,受制于工藝難度和良品率,大規模商用的屏下攝像頭手機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才會上市,但那時候的屏下攝像頭,表現一定會更加令人滿意。
-
OLED
+關注
關注
119文章
6213瀏覽量
224497 -
屏下指紋識別
+關注
關注
5文章
31瀏覽量
856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