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技術是數據采集的入口,也是實現大數據分析的基礎與核心。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加速發展,傳感器市場前景呈現一片大好。
只是近年來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數字經濟體系或系統架構中,貫穿始終或流淌的“血液”就是數據。在由感知術、傳輸和處理,以及存儲、反饋與執行等構成的整個信息系統中,始終傳遞也是“數據”。然而,作為數字經濟最核心技術之一,傳感器的產業化令人擔憂。
我國傳感器行業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傳感器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高人才較為缺乏,人才協同是技術融合的前提,是產業化的基礎保障。然而,目前傳感器行業內缺少企業家或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企業內部缺乏復合型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高端人才,特別是國際化領軍人才,使得資本關注度不高,產業重組和資源整合難于形成。
因此,基礎研究型人才、技術復合型人才、產業化工程型、國際化視野的人才的培養和聚集至關重要。對傳感器行業來說,具有戰略頭腦和市場化能力的企業家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二是關鍵技術還未突破,國產傳感器的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都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傳感器工藝水平有限,且相關裝備水平不高,對高端進口裝備依賴性大,盡管國內傳感器行業技術進步較快,但與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產品種類、規格不全,創新能力不足,高品質專利技術仍然偏少。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技術實力落后,行業發展規范尚未形成,導致國內傳感器產品不配套。行業內中小企業偏多,低水平傳感器產量過大,產品同質化,價格競爭嚴重,行業可持續競爭能力不足。
傳感器新技術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快,帶來了物聯網應用開發的研究開發熱潮,傳感器在智能機器人、食品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領域的應用不斷加快,且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1)智能化傳感器的智能化是在傳感器中內置微處理器,使其具有自動檢測、自動補償、數據存儲、邏輯判斷、功能計算等功能。在此基礎上,智能化氣體分析儀進一步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即應用微處理器技術、計算機技術,并基于模糊推理、人工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使產品具有某些人工智能特性,能夠對外界因素的變化能做出正確判斷或相應反應。
(2)微型化傳統傳感器一般體積較大、功能不完善,難以滿足便攜設備、可穿戴設備等應用領域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導致應用領域受限。隨著微電子工藝、微機械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等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及新材料的應用,傳感器中敏感元件、轉換元件和調理電路的尺寸正在從毫米級步入微米甚至納米級。
(3)集成化在許多應用領域中,為了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和環境,往往需要同時測量多種變量。由此,集成化趨勢體現為傳感器能同時測量不同性質的參數,實現綜合監測。如集成壓力、溫度、濕度、流量、加速度、化學等不同功能敏感元件的傳感器,能同時檢測外界環境的多種物理特性或化學特性,進而實現對環境的多參數綜合監測。
(4)網絡化網絡化傳感器是指通過有線傳輸或無線通訊技術,將大量單體傳感器進行集成,使過去處于“信息孤島”的傳感器實現互聯互通和實時數據交換,這讓測控系統進行自動信息處理以及遠距離實時在線測量成為可能。
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落地,日益龐大繁雜的數據需求將使傳感市場急劇放大,從原來幾十億的傳感總量擴大至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顆的傳感總量規模。從設備監控、系統監測、到工業自動化控制以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都不能缺少各類傳感器的使用。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1472億元,同比增長13.2%,近5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預計到2021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或將突破2000億元。傳感器在信息產業中扮演著基礎性、核心性角色,未來市場潛力很大,國內在“十四五”期間仍會出臺更多的鼓勵性政策促進行業的發展,行業發展前景較好。
責任編輯:tzh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288瀏覽量
755126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97瀏覽量
239189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87瀏覽量
56503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