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互聯網+”的東風,互聯網醫療又一次迎來發展的春天,互聯網醫療呈現井噴式發展勢頭。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布局“互聯網+”戰略,互聯網醫療將對傳統醫藥產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一、我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現狀
市場規模井噴式增長?;卺t療剛性需求的不斷擴大,互聯網醫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目前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9.5%,預計2030年該指標將達到16.2%。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將帶來老年群體的醫療、保健需求的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我國醫療資源供需嚴重失衡,這一缺口為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結合提供了切入點。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僅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就達到19.8億元,同比增長50.0%。而這一數值在2017年將達到200.9億元,4年復合增長率高達78.5%。
產業鏈不斷延伸。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已經整合了移動醫療服務商、醫療設備制造商、IT巨頭、風險資本、移動運營商、應用開發商、數據公司和保險企業等眾多參與者,形成了以可穿戴設備和在線醫療為主的產業格局。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產品開發的加快和企業經營實力與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互聯網醫療產業鏈將向縱深方向發展。
市場競爭加劇?;ヂ摼W醫療的巨大潛力和無限商機吸引越來越多企業前來“搶灘”,競爭較為激烈。今年以來,蘋果、谷歌、三星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臺,百度、阿里、騰訊也通過投資或并購的形式入主國內知名在線醫療平臺。但是整體來看,上述巨頭的相關布局更多地屬于戰略卡位,而在底層數據的收集環節仍處于各自為戰的探索階段,互聯網醫療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上。未來,隨著市場參與者對數據資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變化,競爭格局也會處于不斷的動態調整過程中。
政策堅冰逐步消融。鑒于互聯網技術有助于均衡地區醫療資源分配差距,提升現有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政府對于互聯網醫療的肯定態度也日趨明朗化。2011年以來,各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文件和政策鼓勵和支持互聯網醫療發展,其中遠程醫療、健康數據采集、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解決方案等被列為發展重點。
二、互聯網醫療“+”速發展的阻力
商業模式“落地”難。國外互聯網醫療起步較早,商業模式相對成型。以軟件類企業為例,其收費對象主要包括藥企(為其提供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醫生(根據地理位置、保險狀態及專業專長等信息將其推薦給患者,并提供預約服務)、保險公司(基于軟件經濟價值吸引其承保)。與此相比,我國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除了收取廣告費和向上游藥企收費外,還處于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大部分企業的生存主要依賴融資。偶有如好大夫在線、春雨掌上醫生等以電話問診形式收取費用也是直接支付給醫生本人,且這一模式不夠規范,不具大規模推廣的可行性。
行業標準缺失。一方面,目前各類移動醫療設備未形成統一、標準的數據接口,難以實現數據互通,既影響個人健康信息的全面整合,也不利于健康數據的匯總和分析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現有醫療體制的不足,我國的病種編碼、收費代碼、藥品和耗材數據庫等都是各省、各醫院各自為政,阻礙了信息共享和流通。
行業監管缺位。2013年,美國參議院批準了美國FDA安全和創新法案,從法律層面正式確立FDA為醫療類APP的監管機構。在我國,目前僅有2009年衛生部頒布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該辦法屬于部門法規,法律效力極為有限,可以說我國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尚處于準真空狀態。這一局面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形成了兩大制約:一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互聯網醫療APP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無序競爭現象突出;二是個人隱私安全保護不足,既制約需求潛力釋放,也存在數據泄露的巨大風險。
三、互聯網醫療“+”速發展的政策措施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一是加強衛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門的協作,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醫療健康服務與互聯網的有效對接。二是推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培育壯大互聯網醫療品牌。三是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動向,切實將國家支持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
建立和完善行業標準體系。一是統籌和推進全國互聯網醫療信息標準化工作,加快實現數據交換與共享,構建醫療信息大數據平臺。二是規范互聯網醫療硬件和軟件產品,加快實現設備標準化生產。三是加快出臺互聯網醫療行業準入標準,規范行業準入條件,防止低水平重復開發。
加強行業監管。一是明確行業監管機構,加強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監管。二是出臺相關細則,明確對互聯網醫療主體資格審查備案、知識產權保護、糾紛處理、消費者維權等問題的解決辦法。三是加強互聯網醫療的信息安全管理,確保醫療信息在發放、傳輸和傳遞過程中的安全性。
責任編輯:tzh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3瀏覽量
103401 -
醫療
+關注
關注
8文章
1824瀏覽量
58799 -
可穿戴設備
+關注
關注
55文章
3816瀏覽量
1671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