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上8時許,武漢市黃陂區武湖邊的草叢深處,一名非法捕魚者趁著入夜后的漆黑向岸邊摸索。雖然現場天色昏暗,但紅外熱成像系統中出現的黃色斑塊已經將違法人員的身影鎖定。
今年7月1日零時起,武漢市長江流域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新河口以下至新洲區舉水河口江段、漢江蔡甸區謝八家以下至漢陽區南岸嘴江段,正式實施10年全面禁捕。武漢警方引進包括紅外熱成像、自動巡查無人機在內的多種高新設備,還聯合農業農村(漁政)、市場監管等部門搭建大數據平臺,加強協調聯動,提升打擊非法捕撈的反射神經,運用多種智慧武器落實長江大保護。
7月28日紅外熱成像拍攝到的武湖邊疑似進行非法捕撈人員
紅外熱成像使夜間非法捕撈無所遁形
“看,岸邊有個人!”7月28日晚8時06分,在武湖岸邊駐守的民警緊盯顯示屏,屏幕連接著湖邊駐守點的探頭,夜幕下的湖岸并非一片灰黑,而是有片黃紫色——紅外熱成像設備按照溫度對不同區域進行顯示,畫面中一個黃色的人形十分明顯。
當晚8時08分,駐守民警駕駛巡邏艇到達現場。聽到巡邏艇的聲響,準備實施非法捕撈的人員迅速從湖邊走入草叢中妄圖躲避,怎料其早已被紅外熱成像設備鎖定。
原本在岸邊草叢徘徊的非法捕撈人員發現巡邏艇接近,只得遠離湖岸迅速離開。
8月10日無人機搭載紅外相機在東西湖區的漢江旁發現垂釣人員
在全市公安機關持續嚴打高壓下,非法捕撈的作案地點由中心城區向周邊轉移,非法捕撈作案時間轉至深夜,手段更為隱蔽。針對夜間的非法捕撈活動,因可視度較差,傳統的江面巡查較難發現,使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能清晰辨別非法捕撈人員,鎖定其運動軌跡,長江網記者從武漢警方了解到,該技術的引進使得民警們有了“夜視儀”,讓夜間非法捕撈活動無所遁形。
民警和技術人員查看無人機
無人機自動巡查1公里外看清人臉
8月10日,在武漢市東西湖區中法友誼大橋附近的漢江旁,一架無人機在距離江面60多米的高空飛行,發現在一船廠附近有可疑非法捕撈人員后,飛機立即下降至距離江面30米左右的高度拉近觀察,確認該人員是在江面釣魚,民警立即到達現場對垂釣人員進行了勸阻。
與一般無人機不同的是,在發現可疑人員前,執行巡查任務的無人機并不用操作員在地面實施操作,而是自動飛行。
民警介紹,自動巡查無人機可提前在軟件上規劃出飛行線路,將路程存儲到軟件中。執行任務前僅需將無人機組裝搬運到出發地點后,即可自動完成飛行,起降過程中均不需要人為干預。
據悉,執行自動巡查任務的無人機最高續航時間可達2小時,巡航速度可達72公里每小時。無人機可裝載包括紅外線攝像頭、可見光攝像頭、激光測距攝像頭在內多重功能的吊艙以應對不同環境的巡查需要。攝像頭最大支持60倍的變焦,可以在距離目標1至2公里的遠處看清一個人的面部。
江、湖沿線地形復雜,有的地方巡查人員難以迅速靠近,有時巡查人員駕駛巡邏船只,很難同時追蹤違法捕撈者的蹤跡。自動巡查無人機的出現不僅解決了上述問題,也使得巡查的視距及范圍更加廣闊。
數據平臺整合資源提升打擊響應速度
8月5日,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公安分局水上派出所的輔警汪陽,參與了自己從事輔警工作以來最快的一次非法捕撈出警。
當天上午9時42分,正在值班的汪陽接到大數據平臺的預警:有人在東湖岸邊下地籠非法捕撈。接到預警后,汪陽立即將該信息報送給值班民警,并著手查看相關區域的監控設備。9時45分左右,民警已駕駛快艇到達事發現場,距離接到警情僅過去3分鐘。
“如果按傳統的行船湖面巡查,一趟下來大概需要一小時。”汪陽介紹,平時在巡查中接到警情,一般需要約10分鐘左右的出警時間。
更快的反應速度得益于大數據平臺的建立。
武漢市公安局大數據實戰應用中心負責人張奎介紹,武漢公安加強同市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協調聯動,建立了打擊非法捕撈犯罪信息化平臺。
在打擊非法捕撈犯罪信息化平臺上,不僅能了解武漢全市漁民、漁船、餐飲場所、涉漁警情等20多項信息,還能實時查看全市各水域視頻監控畫面并進行預警,對所有的數據進行整合并建立指令流轉反饋的通道。張奎說,數據平臺能更快更好地實現多部門的聯動,實現“全方位數據匯聚、全流域動態感知、全要素動態管控、全維度智能預警、全閉環聯動處理”的打擊非法捕撈長效機制。
武漢市公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實施全面禁捕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已開展聯合巡查46次,出動警力2910余人次、車輛710余臺次、船艇130余艘次、無人機17架次,收繳非法漁具105件,查扣船只30艘。
-
無人機
+關注
關注
230文章
10499瀏覽量
181563 -
紅外熱成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353瀏覽量
15144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03瀏覽量
137610
原文標題:紅外熱成像、無人機助力長江保護,漆黑的夜里鎖定違捕者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