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317452號小行星命名為“吳汝康星”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8月31日消息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準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2020年8月31日(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
吳汝康(1916-2006),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提出建立“今人類學”。
吳汝康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為我國1949年至1966年期間出土的大多數人類和猿類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較性的研究,他關于藍田、周口店、和縣的直立人,丁村、馬壩、資陽與建平等處的智人化石的研究報告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人類學者的必讀參考文獻。從20世紀60年代起,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曾經被認為是人類和現生大型猿類的祖先,吳汝康在對我國出土的大量化石進行研究后,于1987年將其歸并,建立祿豐古猿的新屬名,被人類學界廣泛接受。
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此外,在人猿分界的辯論中,他指出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的腦子、語言、意識、社會等人類的重要特征并非同時出現,從古猿演變成人是一個大的質變過程,有一個漫長的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的生物屬于亦猿亦人的階段。他提出:兩足直立行走標志著這個過渡時期的開始;開始制造工具標志著過渡時期的結束;意識和語言萌發于制造工具之前。
1956年,他參加了我國基礎學科12年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為推動我國體質人類學的發展,1982年他與同事創辦了我國第一個人類學定期刊物《人類學學報》,并任主編、名譽主編。為壯大學科科研隊伍,他還培養了10余名研究生,現今我國古人類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多出自其門下。1965年和1984年吳汝康與同事一起編寫和出版了《人骨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方法》,并參與領導了中國工業人口成年人身體尺寸國家標準的制訂。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于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于此領域,并為此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
吳汝康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于1962年所著的《巨猿下頜骨和牙齒化石》一書曾在美國、日本和韓國被重印,被認為是中國古人類學的經典著作。1965年,他受東非坦桑尼亞政府的邀請,參加“東非人”頭骨化石向坦桑尼亞政府移交的儀式。他還同日本東京大學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領導了海南島少數民族的人類學與語言學調查。吳汝康是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協會榮譽終身會員(1988年起曾任常設委員會委員),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榮譽學術委員,曾任國際史前史與原始史協會常設委員會委員,世界考古大會執行委員會東亞地區高級代表。在美國出版的《體質人類學歷史百科全書》中,吳汝康是作為專門條目被列入唯一的“中國體質人類學家”。
吳汝康還重視科普工作,除經常為報刊撰寫科普文章外,還出版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第一、二版)、《人類的誕生與進化》,并與同事編寫出版了《人類發展史》等科普著作。
吳汝康榮譽加身,獲獎頻繁。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此外,他還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全國衛生系統優秀科普作品獎。
吳汝康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對自身的認識。他的著作為我國古人類學文獻寶庫奠定了基礎,他的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體質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國際學術界的活動增進了外國同行對我國的了解,他的活躍的科普工作為辯證唯物主義以及人類起源和進化知識的普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際小行星的命名是永久性的榮譽
茫茫宇宙,繁星燦爛,小行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比大行星小的天體,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繞日運行。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恒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來隨著小行星發現數目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為了統一規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在《國際小行星通報》(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發布,并通知世界各國天文臺此星名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歷表》上,永載天文史冊。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國際批準,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
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訊息,對探索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小行星的發現和研究不僅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宇宙和太陽系天體結構的認識、推進了天體力學的發展,而且對促進人造衛星上天、人類邁入宇宙航行時代起了基礎和開拓的作用。60年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一批具有命名權的新小行星,1978年以來才開始陸續使用省、市、地方或科學家等人士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顯被命名人士在科學、教育、文化、慈善等某個領域所做的貢獻,表達社會對他們的敬重。為了進一步弘揚和彰顯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崇高思想和杰出貢獻,2014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達成了雙邊合作意向協議,根據評選委員會的提名建議,紫金山天文臺同意將該臺發現的新小行星為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科學家命名。
以吳汝康的名字來命名永恒的行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其學術成就的褒獎及其科學精神的永恒,也是對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工作者極大的精神鼓舞。
-
行星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947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