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的說,這個問題算是業界一個million-dollarquestion。搞懂這個問題很難,即使搞懂了,也很難在團隊實施。我在這里舉幾個例子,只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具體還是要看各位讀者團隊的具體需求。
首先,一定要避開指標的誤區。在書中2.7.4一節中我們提到,很多團隊因為誤用指標,導致團隊研發方向發生偏移,遲遲無法交付。
比如,一些團隊的指標與他們的適用場景(ODD)毫無關系,只是照搬美國車輛管理局規定的指標。
美國車輛管理局每年11月都會要求各個無人駕駛公司上交兩份年度報告:駕駛里程數(mileage)以及人類安全駕駛員的介入次數(disengagements)。有了這兩個數據,就會用里程除以介入次數,得到每次介入間隔的里程數。這個指標越高的公司就會被認為是無人駕駛技術開發最成熟的公司。
如此衡量無人駕駛開發進度雖然簡單直接,但無疑有嚴重弊端。
首先,各個公司測試場景完全不同,所在城市也不同。有的只在高速路測試,有的在郊區街道測試,有的在擁堵的市中心測試,所以在相同的測試時間里,因為車速完全不同,路況不同,里程數就會有天壤之別。
何況,市中心的場景更為復雜,雖然車速和郊區相比慢很多,但市中心才是無人駕駛技術真正的戰場。Cruise公司曾表示,在舊金山市區駕駛會遇到的困難場景是郊區駕駛的46倍。在高速路上,一個小時就可以輕松積累65英里。而在鬧市區,一個小時可能只能積累5英里。如果只是為了炫耀里程數,無人駕駛公司會可以選擇一些好開的高速路。而這樣做不利于無人車學習新場景、新技能。
團隊的管理者但凡用點心思,也會為團隊另外制定一套指標。美國車輛管理局規定的指標其實只不過是給外行人看的,內行還是要看深層的指標。
因為缺少行業規范,各個團隊在此會出現重大分歧。但基本可以分為兩個流派。
一個流派屬于漏洞派,即bug-driven,只看介入。如果沒有漏洞,就假設無人駕駛已經趨于完美了。這樣的團隊不但會注重解決路上的介入,還會通過其他各種測試方法挖掘潛在的介入。
如果駕駛開始變得過于順利,介入變得太少了,就適當擴張適用場景(ODD),引入適量更多的漏洞。經過團隊一段時間的努力,解決部分漏洞之后,再開始新一輪的ODD擴張,如此循環往復。直到ODD達到可以落地的預期效果。
在書中,我們舉了幾個指標的實例,比如計算臨近觸碰,將臨近觸碰也視為漏洞。
另外,我們可以將里程數分解為每輛車平均里程、每個城市的里程、駕駛時長。從而將各個指標細分,而不是單純只看一個指標。
書中還提到利用“初次場景”(first-timescenario)來衡量駕駛技術的generalizability,即普遍適應性。這些都屬于漏洞派的指標。
這一流派的工作流程簡單直接,往往立竿見影,適合剛剛起步的團隊。
然而,這樣做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因為團隊只看重漏洞,而不去尋根溯源,所以團隊每天都會被無窮無盡的漏洞糾纏,形成惡性循環。好的時候,遇到的漏洞少,團隊能放松兩天,而其他時候,漏洞會扎堆出現,導致團隊十分被動。
另一個流派書中沒有提到,即“過程派”。這一流派注重的是技術本身的質量與成熟程度,而不關注駕駛結果。
過程派的團隊會衡量每一個組成部分的指標,而不注重端到端的結果。比如,識別公交車的精確率與召回率是否都在提升?什么情況下會受影響?無人車定位的速度是否在逐步提升?規劃的路徑偏離的程度有多大?仿真與路測之間還有多少差距?
這一流派在行業內是少數,適合技術相對成熟的團隊,或是不注重做demo、不急著籌錢的團隊。
這一流派的指標的優點是,bug可以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技術的研發往往為長遠目標考慮,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團隊不至于陷于被動的境地。
而這一流派的缺點是,由于過于注重底層技術的質量,導致最終的駕駛體驗得不到快速提升,研發周期往往過于漫長。
其實,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兩個流派結合,讓團隊內不同級別、不同職能的人去負責不同的流派。
比如,可以讓工程師們專心提升底層技術的質量,讓公司高層關注端到端的漏洞。如果兩個流派發生分歧,就要權衡團隊各方面的利弊,做出共同的決策。這便引出我們下一個來自讀者的問題。
問題2:長期方案與短期方案如何平衡?
這個問題大概做軟件開發的人會經常遇到,即,針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一個long-term解決方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往往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好。為了解燃眉之急,我們是否要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先做一個hack,把問題蓋住再說?
無人駕駛的研發更是如此。每開發一個新的模型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每增加一個新的駕駛技能都需要幾個月時間的精心調試。因此,毫不夸張地講,長期方案或短期方案這一問題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如果拿不出一套解決問題的體系,真的會患上選擇困難癥,團隊內只剩下吵架。
其實,決策方案無外乎要包含以下幾點。記住了這套方案,大部分的決策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一定要回歸團隊在當下的首要目標。看看你的決策是否順應團隊的首要目標。有時候,雖然長期方案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并不是團隊當下最重要的目標。
比如,最近無人車在某個左轉彎經常需要介入。這個左轉彎的問題雖然很值得探索,但是團隊當下的首要目標是攻克右轉彎。如果有必要,可以考慮采取短期方案先將左轉彎的問題蓋住,等右轉彎做好之后再回頭來做左轉彎。
其次,要考慮成本。這里的成本不只是指研發所需要的成本,而是指如果給某方案投入成本,是否會對團隊的其他目標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完成一個短期方案需要一個團隊幾個小時的時間,看上去算不上艱巨的任務,但這個團隊已經有了非常重要的項目,這時不應該用這些“噪音”去影響他們的進度。
最后,還要考慮“人”的因素。規定都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來執行的。很多主觀因素也必須要考慮。比如,某工程師的行事風格向來謹小慎微,如果要求他做一個hack,來解決短期問題,那么他多半是不會同意的。如果經常命令這位工程師去做hack,他很可能沒過幾個月就開始否認公司文化,考慮離職了。
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漏洞都值得修復。工程師常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漏洞就想修復。其實,一些無關緊要的漏洞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要因為小漏洞而耽誤了更重要的項目。團隊的管理者需要制定一套體系,評估什么樣的漏洞可以暫時忽略掉。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68瀏覽量
120581
原文標題:有哪些衡量無人駕駛的好指標?長期方案與短期hack如何權衡?
文章出處:【微信號:zidongjiashishuo,微信公眾號:自動駕駛說】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