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預測,到今年年底,國內5G基站的數量將可能達到70萬個。
就在5G建設如火如荼的同時,隨著R16版本的凍結,人們逐漸將關注目光放在5G下一階段關鍵技術上。這其中,就包括號稱5G殺手锏的毫米波技術。
我們知道,3GPP定義的5G無線電頻段范圍有2個,分別為FR1頻段和FR2頻段。
早期的時候,FR1頻段的頻率范圍是450MHz-6GHz,又叫 Sub-6 GHz頻段。
后來,FR1被3GPP改為410-7125MHz
但Sub-6的稱呼習慣被保留下來
而FR2頻段的頻率范圍,是24.25GHz-52.6GHz。
因為FR2頻段中,多數頻率的波長小于10毫米,所以FR2也被稱為“毫米波(mmWave)”頻段。
2019年,國際電聯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 (WRC-19) 期間,各國代表經過激烈討論,確認了5G毫米波的法定頻譜范圍:
全球范圍內,將24.25GHz-27.5GHz、37GHz-43.5GHz、66GHz-71GHz頻段,標識用于5G及國際移動通信系統(IMT)未來發展。45.5GHz-47GHz、47.2GHz-48.2GHz頻段,可以在部分國家地區用于5G及IMT。
ITU批準的毫米波頻段
頻譜資源的確定,極大地鼓舞了產業界對毫米波的信心,刺激了毫米波技術的發展。
毫米波的發展現狀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20家運營商正在投資毫米波。
根據2020年8月份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范圍內已經有22家運營商部署了毫米波5G系統。其中,進展最快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美地區。
眾所周知,美國因為Sub-6頻段資源極其緊缺(大量被軍方占用),所以將毫米波頻段作為5G先行部署的主要頻段。具體來說,是28GHz和24GHz頻段(26GHz也在考慮中,37/39/47GHz頻段拍賣已完成)。之后,美國也進行了Sub-6GHz頻譜拍賣。
緊隨其后的是日本和韓國。他們將毫米波用于重點區域的覆蓋,所使用的頻段也是28GHz為主。
再往后是歐洲和澳洲。
意大利已經進行了毫米波頻譜資源的拍賣,德國和英國正在計劃之中。他們的使用頻段,主要集中在26GHz頻段(24.25-27.5GHz)。
澳大利亞的話,主要是在26GHz、40GHz和32GHz,頻譜拍賣的計劃已經正式宣布。
相比之下,我們中國的毫米波商用計劃相對并不是很急迫,目前還處于研究和測試階段,頻段資源也沒有進行正式分配。
主要原因,正如前面所說,是因為我們的Sub-6頻段資源相對較為充裕(我們是少數可以在Sub-6頻段連續分配100MHz頻率資源的國家),所以對毫米波的需求并不像美國那么迫切。
當然了,不急并不代表不上。
目前國內關于毫米波的測試早已啟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據中國移動專家介紹,外場測試的結果跟理論分析數值比較吻合,有效提升了行業對毫米波的信心。
中國毫米波測試進展(圖片來自中國移動)
政策方面,工信部之前就有明確發文,要求:“適時發布部分5G毫米波頻段頻率使用規劃”,“組織開展毫米波設備和性能測試,為5G毫米波技術商用做好儲備”。(《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2020-3-24)
三大運營商也都有各自的毫米波商用計劃時間表。例如中國移動的專家就透露,將在2022年具備毫米波的規模商用能力。中國聯通則表示,將在2021年6月完成冬奧場館設備部署和毫米波應用產品體驗部署,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毫米波技術的展示和應用。
毫米波的優缺點
如果說美國使用毫米波是被逼無奈,那么為什么我們也一定要去折騰毫米波呢?
說白了,還是和毫米波的特點有關。
毫米波最大的特點,就是頻段資源豐富。相比于Sub-6頻段分配資源時只能5MHz、10MHz、20MHz這樣擠牙膏(能有100MHz要感動到哭),毫米波可以輕松分配100MHz以上的帶寬資源,甚至達到400MHz或800MHz。
基于如此充沛的頻率帶寬資源,毫米波5G的無線傳輸速度可以輕松超過Sub-6數倍。
之前我們看到過國內很多人對5G進行測速,基本上就是1Gbps左右。毫米波的話,根據前文提到的中國移動外場測試結果,小區峰值速率達到了14.7Gbps(基于800MHz頻譜帶寬)。
香不香?
除了高速率之外,毫米波的大帶寬還能帶來更低的空口時延,有利于高可靠、低時延業務的部署。
毫米波頻率高、波長短,因此,天線的尺寸更小(天線尺寸和波長成正比)。相同體積下,可以集成更多的天線,可以形成更窄的波束,擁有非常高的空間分辨率。
毫米波還支持厘米級的定位,尤其是室內環境中,非常好用。
毫米波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也有非常明顯的劣勢,那就是覆蓋能力。
毫米波的覆蓋能力是出了名的差。工作頻段高,繞射能力差。相同條件下,穿透損耗也高,信號極容易受到遮擋阻斷。
有測試數據顯示,混凝土墻體對毫米波的損耗可能高達60~109dB。這就意味著,毫米波幾乎不具備穿墻的能力。想要通過室外宏站覆蓋室內,幾乎不可能。
玻璃同樣也是毫米波的天敵,會帶來明顯的損耗。即便是人體或樹木,都會對毫米波造成顯著影響。
所以,如何對毫米波進行合理部署,如何提高毫米波的覆蓋能力,是毫米波成功實現商業落地的前提條件。
毫米波的覆蓋提升
目前來看,提升毫米波覆蓋的主要方式和思路包括:
一、直接提升發射功率,例如EIRS(等效全向輻射功率),進而提升覆蓋范圍。
二、采用陣列天線(毫米波的必然選擇),合理利用波束賦形和波束管理,寬波束適合增加覆蓋面積,窄波束適合增加覆蓋距離,兩者進行平衡。
三、引入恒介電常數透鏡天線(如龍勃透鏡天線),獲得更高的天線增益。
四、采用反射板等裝置,通過增加反射路徑,減少覆蓋盲區。
五、引入碳化硅、氮化鎵等新材料技術,增加功率和性能。
六、采用高低頻混合組網,彌補高頻覆蓋的弱點,同時發揮高頻大流量的優點。
七、采用MTRP、IAB等技術,優化鏈路路由,改善信號覆蓋,增強信號魯棒性(健壯性)。
MTRP:讓手機終端可以同時接收兩個基站的信號。當一個發生遮擋,不會影響另外一個信號的傳輸。
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目前毫米波在室外視距(LOS)傳播已經可以達到1-2公里,非視距的話,整體覆蓋在100-200米之間(基站EIRP>60dBm)。
上個月,高通、Casa Systems和愛立信在澳大利亞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增程毫米波5G NR數據呼叫,實現了迄今距離最遠(3.8公里)的連接,展現毫米波技術的強大遠程傳輸能力。
總而言之,在各項技術的加持下,毫米波的覆蓋能力正在不斷改善,只要部署合理,完全可以商用落地。
毫米波的應用場景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毫米波的應用場景,看看它到底適合部署在哪些場所。
毫米波的大帶寬、低時延、弱覆蓋特點,決定了它主要適合三類場景:
第一類,是密集人群超大業務流量區域的熱點覆蓋。例如車站、機場等交通樞紐,體育場、商場、劇院等人群集中區域。
這些區域終端數量多,流量需求大,借助毫米波的部署,可以形成網絡的高通量層,提升網絡容量的上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VR/AR。這類場景目前對帶寬有很高的需求,尤其是多終端場景下,以8K VR為例,50個設備,大約是5Gbps,是需要毫米波去滿足的。
聯通冬奧會計劃打造大帶寬無線場館,服務于高清全景賽事直播的同時,滿足觀眾、參賽者、工作人員、媒體記者等人員的連接需求,也是毫米波的用武之地。
第二類,是智慧園區、智慧工廠、智慧醫院、智慧學校、智慧碼頭等產業互聯網場景。
5G賦能百行千業,引領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除了大帶寬外,行業場景往往都有低時延、高可靠性的需求,也就是5G uRLLC場景需求。
以智能制造為例,機械臂等設備的運行,高精度檢測設備的工作,都對時延有很高的要求,借助毫米波的大帶寬和低時延,輔以MEC邊緣計算及AI人工智能技術,才能夠很好地滿足現場需求,做到5G落地。
第三類場景,大家可能不太容易想到,那就是固定無線寬帶接入(FWA)。
我們國家光纖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所以寬帶接入基本以光纖為主。但是國外很多國家并沒有如此豐富的光纖資源,光纖敷設成本也很高,就會考慮CPE等無線寬帶接入方式。
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毫米波做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將5G信號通過毫米波傳送給用戶家庭CPE設備,然后轉換為Wi-Fi或有線信號,讓用戶實現寬帶上網。如下圖所示:
固定無線寬帶接入
這種方式,對于密集住宅區非常有效,成本遠低于光纖。
同樣的,國外也有將毫米波用于基站回傳,也可以滿足特定場景環境的需求。
毫米波技術的標準化
3GPP在5G第一個版本,也就是R15版本中,就針對毫米波工作頻段進行了標準化,開展了建模研究,給出了基本的功能版本。
在今年6月份凍結的R16版本中,3GPP對毫米波做了一些優化,重點提升毫米波的工作效率,降低通信時延和開銷。
R16還引入了很多支持毫米波的5G NR增強特性,例如集成接入及回傳(IAB)、增強型波束管理、雙連接優化等。
支持毫米波的5G NR增強特性(圖片來自高通)
以集成接入及回傳(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IAB)為例。這是一項既有利于增強部署,又有利于節約成本開支的技術。
IAB架構示意圖
簡單來說,某基站具有光纖回傳資源,它周邊的其它基站可以通過毫米波與這個基站建立回傳關系,不需要每個基站都配備光纖回傳資源,只需要提供一個電力,就可以了。
目前正在進行的R17版本,對毫米波進行了增強,適配了更多的場景。同時,R17也將對頻譜進行進一步擴展,支持從52.6GHz到71GHz的頻段以及60GHz免許可頻段,這將極大拓展毫米波頻譜的利用范圍。
毫米波的產業鏈
目前,全球幾個主流設備廠家都推出了自己的毫米波產品,基本上也都支持800MHz的帶寬。
終端芯片方面,早在2018年,第一代毫米波芯片就已經實現商用,當時是支持n257、n260和n261頻段。到了2019年,第二代商用毫米波芯片實現了毫米波全頻段支持。
3GPP定義的FR2頻段(TS 38.104)
這其中,高通發力最早,目前已經推出三代支持毫米波的5G解決方案驍龍X50、X55、X60。海思Balong5000基帶芯片以及三星Exynos5123芯片,均在2019年實現了對毫米波的支持。2020年,聯發科Helio M80也將加入。
預計2021年初,搭載驍龍X60的商用旗艦機將推出,屆時可支持NR高低頻雙連接和載波聚合,從而具備5G高低頻協同組網的能力。
終端方面,目前已經有摩托羅拉、LG、三星、一加等手機廠商推出毫米波商用智能手機,包括中興通訊等廠家已經推出了支持毫米波的CPE。
根據中興通訊分享的數據,經粗略估計,現在大概有60多種終端支持毫米波。根據GSA截至今年8月的數據,已宣布的5G終端中有22.3%支持毫米波頻段。
有消息稱,蘋果也將很快發布支持毫米波的手機。
鑒于毫米波在產業互聯網的豐富應用場景,毫米波模組也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國內包括移遠通信在內的模組廠家,都推出了毫米波模組,并能夠提供相配套的設計服務。
毫米波的未來
毫米波是5G的關鍵技術,也是特征技術。沒有毫米波的5G,很難稱之為完整的5G。
因此,我們不能沉浸在Sub-6頻段帶來的網絡性能有限提升之中,而應該加緊對毫米波技術的研究,攻克難關,推動其早日落地。
根據GSMA的預測,在2035年之前,毫米波技術將對全球GDP做出6560億美元的貢獻,占5G總貢獻的25%。包括虛擬現實、智能制造、醫療健康、智能交通等多個領域,都將從毫米波技術中獲益。
在中國,毫米波將創造的價值也尤為可觀。同樣是GSMA的預測,到2034年,在中國使用毫米波頻段將帶來的經濟受益將產生約1040億美元的效應,大約占亞太地區毫米波頻段預估貢獻值的一半。
現階段,關于推動毫米波的商業化落地,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一方面,改善毫米波覆蓋能力的技術和方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毫米波頻段相對于其它頻段來說,還不夠成熟,包括移動性管理能力等。毫米波的業務和組網也需要進一步驗證。毫米波的設備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國內毫米波使用的頻段急需明確(目前外場測試頻段是24.75-27.5GHz)。頻率是通信技術的先導,只有頻率明確了,產業鏈才有清晰的方向指引,也有投入資源的信心。
此外,毫米波的商業落地,還需要產業界更加緊密的合作、政策上更為明確的支持,以及垂直行業更多的業務示范場景。
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來逐步推進。
相信到了2022年,毫米波一定能夠以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面貌與我們見面,再次掀起一股5G創新的熱潮!
-
毫米波
+關注
關注
21文章
1925瀏覽量
64850
原文標題:毫米波,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文章出處:【微信號:mwrfnet,微信公眾號:微波射頻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