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因為上游液晶面板供貨價格的持續上調,引發一線市場上不少品牌電視產品的零售價上漲。據媒體公開報道,包括小米、創維、TCL等企業已經公開表態漲價,相信接下來海信、長虹、飛利浦、夏普等一大批企業,也將會順勢上調零售價。
電視產品的逆勢漲價,這一現象,在家電市場消費一片低迷、各個家電品類低價格亂戰層出不窮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成為家電行業的大事件。更引發行業媒體,還有眾多社會媒體的共同關注和熱議。
當前很多社會人士和媒體普遍關注的話題是:電視價格還會一路上漲嗎?電視價格戰是否會因此而結束?電視這一輪的漲價能持續多久呢?一邊是電視企業迫于面板供價而上漲,另一邊卻是消費低迷出貨不暢,面對這種“割裂”的商業局面,彩電廠商們到底應該怎么辦?漲還是不漲,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經營題。
對于上述一系列疑問,家電圈認為,要想找到問題的最終答案,必須要溯本追源。首先,這一輪的彩電漲價,顯然是被外界普遍誤讀。這一輪絕對不是簡單的彩電產品市場漲價,而是產業鏈趨于競爭理性和發展成熟后的整機正常價格體系恢復。
當前,這一輪因為液晶面板供價上調,導致的彩電終端出貨價上調,不是漲價,而是恢復市場的正常價格體系。事實上,過去幾年來,受到上游液晶面板產業“產業過剩”引發的企業間火拼,加上下游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的硬件不賺錢經營模式沖擊,最終引發了一輪持續多年的彩電低價格惡戰。
由此,這也直接給市場和用戶形成彩電價格還會一直走低,彩電就是便宜的錯誤認知。事實上,液晶電視價格戰從最初的32英寸,一路打到如今最暢銷的65英寸,而且開始向80英寸等超大屏快速蔓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當前六百多元的32英寸、一千多元的55英寸,以及2千多元的65英寸,就是彩電產品的正常價格體系。這是過去幾年液晶面板產業洗牌,以及彩電整機市場洗牌,共同引發的產品市場價格“畸形”惡果。
如今,隨著液晶面板產業“京東方+TCL華星”兩強格局到來,這不只是迅速推動面板價格恢復到過去的正常水平,讓面板企業擁有更多的利潤投入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研發。同時,這也直接帶動了下游的液晶電視整機價格開始恢復到正常水平。
當然,這并不是彩電企業和商家的主動漲價,而是基于產業鏈的恢復正常價格,而且是全行業的企業集體行為。因此并不會在根本上造成在一線市場上的競爭“分裂”,這反而會帶動更多彩電企業關注產品技術和功能的產品,以產品結構性升級應對此后的面板價格波動。說白了,這正是彩電企業“調結構、謀利潤”的最佳時機。
那么,對于眾多的彩電經銷商,以及消費者來說,最為關心的問題則是,接下來彩電市場的價格戰還會繼續嗎?彩電市場真的會由此走上一路上漲的通道嗎?顯然,彩電市場是一個開放競爭的市場,有價格上調自然也會有價格下降,彩電市場的價格戰肯定不會一直持續,同樣彩電的漲價也不會一直持續。因為,這由彩電市場的消費結構和競爭格局共同主導的。
在中國市場上,無論是彩電,還是全品類家電,有一個基礎性的常識,所有家電廠商都心里清楚:那就是企業的生存前提,一定是規模化制勝,而市場消費主力軍還是在中低端市場上。也就是說大眾消費群體對于價格還是非常敏感的。這也就決定了,這一輪彩電價格的恢復性上調是勢在必行,但價格恢復幅度偏小,而且階段性的價格促銷也會經常出現。
所以,無論是商家,還是用戶,都不需要對這一輪的彩電漲價過度關注和解讀。需要的時候就出手,不需要的時候再便宜也不要買,這是常識。特別是對于商家,還想采取賭一把、賺一票的心態,參與彩電市場的競爭,顯然是后患無窮。
雖然這幾年來,彩電市場上的高端轉型聲音大、動作也不小,但是所有廠商心里都清楚,向高端要利潤,是努力的方向之一,但絕對不是當前主要的目標任務。而且,很多企業的高端轉型,更多只是高價賣貨,很難在一線市場上形成規模化放量。
責任編輯:tzh
-
彩電
+關注
關注
3文章
523瀏覽量
45123 -
電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2492瀏覽量
75860 -
液晶面板
+關注
關注
10文章
473瀏覽量
4001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